第十卷 征服世界島 第946章 大動作?

想要家財萬貫,美宅樓閣,妻妾成群,一切都是建立在有足夠高的爵位基礎之上。

在漢帝國沒有什麼比爵位更加重要了!

獲取爵位的途徑其實有不少,將田種得好一些,對一些工具進行革新或是發明有用的新工具,在官場文職的某個領域取得優異成績,很多方面都是獲得爵位的方式之一,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沒有比上戰場更便捷的方式了。

種田取得成績?對於絕大多數的漢人來講,種田是一項必要的技能,可是大多數人也只是會種田,怎麼去種好田就不懂了。

現如今一頭埋在種田上面的漢人越來越少了。

有爵位在身的漢人,誰家中沒幾個奴隸?種田的活都是交給奴隸去干,他們更加樂意多加鍛煉身體和武技,好在受到徵召的時候上戰場去博取未來。

革新或是發明新工具的門檻並不低,那得是長時間處於那個領域才累積足夠的經驗和知識,一百個裡面能出一個革新或發明工具的人都算是多了。

官場文職?總要先有那個機會去躋身官場,還要有足夠的能力去將自己負責的領域做好。

其實有那個本事去當官的人,他們要是能選擇才不會去當地方官,更加樂意進入軍方系統,也會想方設法使自己成為軍方一員。

畢竟能治理好地方就代表能力不差,肯定認為自己在戰場能獲得更好的成績。

上戰場不是絕對的安全,可特么吃飯都還能被噎死,哪有什麼是真正的安全,想要獲得多少就要付出多少,其中就包括風險。

「要是沒有來西域,俺可能永遠是個白丁。」王勉現在可是個上造,爵位是到西域之後掙的:「家鄉那些一直等著徵召的人,他們現在老後悔了。」

自元朔十一年之後,漢帝國就沒有再大規模地發布徵召令,甚至連郡縣兵都極少調動到戰場。

郡縣兵是漢家成年男兒每年必須服役的徭役之一,大部分就是在本縣服役,進行一些操練和訓練,更多的時候是在強調紀律。

雖說成為郡縣兵是在為成了常備兵一員打各方面的基礎,可實際上真正能進入到常備兵的人並不多。

元朔十年之前,郡縣兵還會被收攏調遣到某個戰場。

到元朔十年之後,有機會被調到某個戰場的郡縣兵是越來越少,甚至到了元朔十二年就再也沒有郡縣兵調到戰場的記錄。

一旦不能上戰場,郡縣兵的出路也就等於斷了,就真正是成了單純的服徭役,什麼盼頭都沒了。

早些年開放了中南半島,元朔十年開放了西域,有勇氣又敢搏一把的人皆是背上包裹離開家鄉,剩下的人之前覺得那些人傻,到現在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傻瓜。

村子裡的人並不是來自同一個地方,天南地北匯聚到了一起,有來自北方的雁門郡人士,有從冰寒之地的遼東而來,來自最南邊的蒼梧人也有,更多的則是來自西北。

要是在中原腹地,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會以區域抱團,一個小村子形成不知道多少個派別。

對於身在時刻都可能有危險的西域,他們從國內的哪裡來的都不重要了。

在西域人眼裡他們身上都有共同的符號,那便是漢人。

西域人才不會因為某個誰來自遼東就不殺,也不會因為是來自西北就有不同程度的敵意。

只要是個漢人,身在西域是能夠比西域人享受更多的方便或者說特權,但那是建立在剝削和壓榨西域人的前提下,可想而知享受著方便和特權的同時會有什麼風險。

在西域定居下來漢人所在的村莊,早期的時候是要面臨馬賊的突襲,就算是各支馬賊被剿滅,可身處的區域依然是有著很多西域人,他們平日里可沒少被帶有敵意的西域人偷襲,為此又引發了很多的後續。

搜拿襲擊漢人村莊罪犯的事情每天都在西域這一片土地上發生,鑒於漢人的確是不好惹,也讓西域人惹不起,大多數西域人根本就不敢瞞報或是窩藏。

真要碰上了窩藏而又瞞報的情況,通常是以某個村莊被除名,村子裡的西域人不是死就是成為奴隸,成為那一個事件的結局。

漢人從不手軟,很有效地震懾了西域人,是沒有完全將反抗和敵意壓下去,但的確讓敢於襲擊漢人的西域人減少。

至於那些還依然敢找漢人麻煩的西域人,他們視名氣大小漸漸成為某個西域人抵抗組織的首領或是重要人物,團結了相當數量與漢人有血海深仇的西域人。

西域人反抗?漢人中樞的政策暫時沒有改變,不反抗是晚點死,反抗就早點去死。

帝國中央會不會改變政策,對於執行者來說只有去執行的份,像是這一次西域都護府再次向民間徵召人手,就是來自長安的一封公文,兵部要求將西域再梳理一遍。

西域都護府與西域漢人之間的關係很融洽,一方是作為保護傘的存在,受保護的一方也儘力地反哺。他們在西域屬於絕對的少數,與內地自然是要有些不同。

「後面才來的人,他們可來晚了。」李冰已經帶人走了五個村子,該發的物資發了出去,該帶的人和貨也帶了:「最早的時候,各國的甲士是不多,可至少是有。現在嘛……」

另外一點,越早過來能夠參與的戰事就越多,哪怕是沒那個運氣砍死一個敵對甲士來獲取公士的爵位,依靠累積參與獲勝的戰事也能升爵。

目前西域應該被滅的國家已經不存在,剩下的那些根本沒有勇氣和膽量違逆漢帝國,大型戰事什麼的根本就不存在,哪怕是能夠被稱為中型戰事的規模也沒有,有的就是一些小規模的圍剿行動。

一行人是向著延城而去,先是在莎車會合了另外的一支隊伍,半途中不斷有新的隊伍彙集過來,很快整支隊伍的人數就超過了五千人。

「要說朝中諸公真不愧是輔佐真龍的大智者。」蘇仁滿滿都是讚美地說:「廣納異族女為妻妾是個好法子。」

在西域這個地方接納西域女人,不單純是為了美色或是關乎到香火延續,其實是等於讓那個西域女人後面的西域人成了天然上與漢人親近的群體。

五千人之中,超過三千五百人都是西域人,他們的女兒或姐妹都是嫁給了漢人,身份也變成了漢家的親戚。

在西域千萬別小看漢家親戚這個身份,它能讓漢人不去燒殺搶掠,也能在相關的稅收方面得到一些優惠政策,比較重要的是能被挑選隨軍出征。

有了漢家親戚這個身份,面對其餘西域人無論是在哪一個方面都不會慫,欺負了他們就能找漢人來站台,漢人要是受到威脅則是會引出後面的西域都護府。

現在就是那麼個情況,可能同樣是作為西域人,但因為自家有個女人嫁給了漢人,就能唱兩嗓子:我們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

也不能說是西域人跟隨漢軍出征,正確的說法是他們跟著漢人出征。是作為一種幾乎是萬能的角色,需要的時候為漢人擋刀子,伺候漢人的起居,被吩咐的時候衝上去和某個誰誰誰拚命。

西域人無法獲得爵位,卻是有機會成為歸化籍,要是能夠成為歸化籍可是一件祖墳冒青煙的事情,代表不但是他,連他的子孫後代都能驕傲地吼嗓子「我是漢人」,成為強盛帝國的一員,受到庇護的同時,也成了能對其他民族作威作福的腕了!

當然了,成為一個歸化籍可不容易,兩三年過去了,獲得歸化籍身份的西域人寥寥無幾,倒是獲得良民證的西域人有那麼些。

西域人跟著自己的漢人親戚出征,對於他們來講最實際的好處還是能夠獲得財貨,可以是在征戰同樣是西域人的過程中盡情劫掠,也能是在後面從親戚那裡得到賞賜。

沒有民族觀念的西域,就算是漢人表現得那麼明顯了,可是察覺自己這個民族會消亡的人依然是屬於少數。

像是選擇將女兒嫁給漢人的西域人,他們的觀念無比的樸素,將女兒嫁出去就能成為二等特權階層,不會再受到漢人的襲擾和劫掠是一方面,要交的稅也會適當地減少。

他們看到了最明顯的好處,有了好處就願意給漢人當狗腿子,至於說幾年或數十年之後的什麼事情,想不了那麼遠咯。

延城曾經是龜茲的王城,現如今它是西域都護府的主駐地,另外一個被西域都護府重視的駐地是在白龍堆。

蒲昌海從漢人來到西域之後就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必須掌控的地方,不但因為白龍堆是西域的交通樞紐,還因為那個地方是西域的重要產鹽區。

控制好食鹽就能掌控住周邊人們的生死,這一點漢人早就掌握了訣竅,西漢也是憑藉對西域食鹽的控制,一步步完成了對西域各國的宗主權,比較可惜的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融合」。

東漢是借鑒西漢的手段重新控制了西域,曹魏以及西晉也是使用相同的手段,就是都沒有真正將西域融合下來。

這一代的漢帝國會在西域使用酷烈手段,很大的原因就是看到了從西漢到西晉對西域所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