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征服世界島 第943章 未雨綢繆?

君士坦丁家族的內戰讓羅馬帝國進入到了一個關鍵的時期,哪怕是君士坦提烏斯再一次統一了羅馬,就算是羅馬的統一歷來就是一個形式,但這一次真的相當不一樣。

之前的羅馬,不管是共和國還是帝國,不管當家作主的叫執政官還是奧古斯都,羅馬從來都不是中央集權制度,是一種共治的形式。

羅馬的政治生態註定了一件事情,最高統治者從來都沒有乾坤獨斷的空間和機會,就是最有權的屋大維依然搞不定地方上的家族,其餘的羅馬統治者就更不用說了。

共治的局面在羅馬一直沒有得到改變,不過地方上的家族還是會儘可能地配合羅馬的政策,那是建立在現任奧古斯都(執政官)有大義名份的基礎上。

「大概就是周天子時期那樣。」王猛在君士坦丁堡的時候借閱了不少的書籍,專門研究過羅馬的歷史:「只是大秦並不是唯一一個家族的延續統治,他們只是沒有更改國家的名字。」

蔡優略感好奇:「他們為什麼不更改國家的名字?」

這個問題王猛可回答不上來。

「他們歷經過多種政體,共和制、元老制、宗教制、國王制、帝國制,幾乎全部都試了一遍。」王猛已經能大概搞懂那些不同名字的制度,解釋道:「其實核心一直沒有變過,中央無法全面領導地方。」

「應該會很亂。」謝艾暫時沒有功夫去了解羅馬,猜測:「每一段時期就會亂上一次吧?」

王猛點頭說道:「周期大概是三十年到五十年之間,統治大秦的家族就會更換,每一次都是一場王朝更替。有時候會存在共治,分為和平共治以及衝突共治,這一點又與我們不一樣。」

最早期的時候,羅馬有一次四帝共治階段,那是一場對於羅馬來講能夠用「浩劫」來形容的內戰時期,要不是後面羅馬又有了「五賢帝」時代,羅馬很可能亡於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和斯拉夫人的總爆發。

到後面,羅馬還有另外一次「四帝共治」階段只是與早期的「四帝共治」有了明顯的區域劃分,被變成了兩個部分。

從伊利里亞王朝末期的公元二七零年左右,一直到公元三一零年左右,羅馬一直都不顯得寧靜。

公元二八零年左右到公元三零五年左右的時期,羅馬的東部和西部各自都出現了四帝共治的局面,等於是羅馬全境竟然有八個自稱奧古斯都的人存在,可以想像是亂到了何等的程度。

君士坦丁一世終結了羅馬的四帝共治局面,使羅馬再一次迎來了輝煌,關鍵是好景並不長久,相繼有家族再次強橫崛起又讓羅馬陷入了分裂,等待他又一次解決掉了那些對手成為唯一的奧古斯都,卻是因為對繼承人的猶豫不決讓羅馬迎來了「家族式」的內戰。

要是再算上軍官亂政時期和幾乎沒什麼作為的伊利里亞王朝,一直到現如今的君士坦提烏斯至少讓羅馬保持相對穩定,羅馬是在不斷的混戰和內亂中持續了整整一百零二年。

「這麼久!?」蔡優明顯被震驚到了:「內戰一百年,竟然沒有亡國滅種?」

謝艾在想的是,羅馬周邊的異族該是垃圾到什麼程度,諸夏僅僅是四五十年的內亂,等待周邊異族發力差點來了個滅種。

「猛也奇怪的。」王猛去羅馬的時候沒忘記觀察,他所見所聞是羅馬的那些奴隸很安份,羅馬的周邊是什麼樣則沒機會觀察:「日耳曼人取得了一些成果,其餘民族……好像根本看不到大秦人陷入麻煩?」

謝艾總結道:「他們可真是好運。」

蔡優對謝艾的說法是深以為然,要是將羅馬周邊的異族換成諸夏的那些,他能明確肯定羅馬人早就涼了。

東漢是在公元二二零年崩潰,諸侯亂戰和三國並立的時間維持了四十六年,才有司馬氏來了個「三國歸一」。

四十六年的時間,漢人從頂峰時期的五千六百萬的人口,等待西晉建立進行普查時僅是剩下五百三十七萬的人口。

羅馬的混亂可是持續了一百年以上,雖然說中間有伊利里亞王朝的喘息時間,可耐不住伊利里亞王朝並沒有終止混亂,後面更是打出了狗腦子,死了多少人不好算,現在羅馬攏共有多少人其實君士坦丁家族也不知道。

從一些模糊的史料來進行猜測,君士坦提烏斯統治羅馬的初期,羅馬人口應該只有不到一千兩百萬?

「你前次提到過……」蔡優仔細想了一想,才繼續說:「大秦疆域之下的人口不會少於六千萬。」

「猛是將羅馬人之外的民族算進去了。」王猛的猜測是羅馬統治範圍內不會低於一萬萬人,說六千萬還是往少了說。他舉了幾個地點,尤其是:「光埃及區域就有近三千萬人口,歐羅巴部分不會少於兩千萬。」

謝艾像是明悟了什麼,脫口而出:「難怪了!」

「上次有一些日耳曼人來大漢。」蔡優著實記不太清楚國家名字,反覆確定了幾次:「法蘭克、勃艮第、阿勒曼尼?」

王猛表示蔡優的記性很好,國家名字並沒有說錯。

對於漢人來講,歪果仁喜歡取又臭又長的名字真是相當不好,很有必要去扭轉這一點。

「我們在永嘉之亂後歷經了大量北方人南遷,大秦那邊也有人口遷徙。」王猛看了一眼窗外,收回視線才繼續往下講:「大秦人的政治重心在君士坦丁一世的時候東移,大量的大秦人也是從西班牙、高盧、薩克森和凱爾特區域進行東遷,導致歐洲部分的大秦人口數量一降再降。」

蔡優和謝艾對視了一眼,他們突然覺得很奇怪,明明羅馬與諸夏相距那麼遙遠,怎麼一些事情的發生是那麼的相似,甚至時間節點都差不多?

一塊土地是屬於哪個民族,能不能將那塊土地保衛下來,基礎條件是看國力,要是國力下降時那一片土地再沒有人,其他民族大量遷徙過去,國家又沒有做武力收回的舉動,時間一長那一片土地就會出現爭議。

大量的羅馬人從遷移走,大批的日耳曼人填補了空白,原本屬於羅馬的比利時、盧森堡以及高盧東部,法蘭克、勃艮第、阿勒曼尼這三個國家也就相繼建立起來了。

「那三個日耳曼人的國家並不是君士坦提烏斯當政時期建立起來,其實是馬格嫩提烏斯的大部分兵力與君士坦提烏斯交戰,導致那片區域出現軍事真空。」王猛又一次看向窗外,他的舉動被蔡優和謝艾看在眼裡:「才有了法蘭克、勃艮第、阿勒曼尼的分別建立。」

作為羅馬現任奧古斯都的君士坦提烏斯,不是沒有想過去解決問題,可是等他了解到實際情況之後就陷入了踟躇心態,原因是歐洲部分有太多的家族根本不服他的統治,他本來是想用大義名份讓歐洲的那些家族去滅掉法蘭克、勃艮第和阿勒曼尼,可是竟然造成了適得其反,反而是讓那些家族與法蘭克和勃艮第、阿勒曼尼的摩擦結束,進入到沒有公示盟約的盟友階段。

法蘭克、勃艮第和阿勒曼尼上一次能出使漢帝國,就是有相當多的家族出力。這些家族糾集起來的力量讓君士坦提烏斯無比忌憚,除非君士坦提烏斯想要來一場小亞細亞對歐洲部分的戰爭,要不然只能是選擇忍了。

三個人所處的位置是一處偏殿茶室,外面自然是中庭廣場。

他們可是很難得才能聚在一塊喝茶,能有這個機會是劉彥招來了幾個重臣,特別喚來了海倫娜講解羅馬歷史。

劉彥這麼干有多重用意,開拓幾位臣工的眼界,又讓他們真正了解一下羅馬是個什麼樣子,別天真的以為羅馬是什麼萬世一系,也是有王朝變更,差別只是羅馬人一直採用「羅馬」這個國號罷了。

「聽說尚書令要借鑒大秦來處理內政?」謝艾又點出了一個劉彥為什麼要讓幾個重臣了解羅馬的原因之一:「要是不去真正了解大秦……」,後面的話沒說出來,是覺得桑虞會丟人。

讓海倫娜來講羅馬的歷史,這件事情劉彥做的並不妥當,只是除了海倫娜,劉彥真沒有合適的人選,總不能是讓尤利安或者誰,對吧?

「艾怎麼都認為那個人有點活躍過頭了。」謝艾是侍中,說這話沒有半點逾越:「倒是少使(海琳娜)太過沉寂。」

侍中既是國家官職又是皇帝的近臣,能插手政務的同時也能摻和皇帝家事,只是聰明的侍中不會輕易去插手皇帝家事。

「只是一個女子罷了。」蔡優之前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比謝艾和王猛地位高和資格老,他們現在雖然都是侍中,可是依然有著高低之分:「大漢的女子是能為官,她卻不是漢女。」

只要不是海倫娜突然成了漢帝國的大臣,哪怕她成為後宮嬪妃之一,除非是劉彥被蠱惑了,要不然根本插手不了國事。

他們對劉彥多少是有些了解,認為劉彥壓根就不是某個女人所能左右,猜測劉彥那麼做肯定是有原因,極可能是在布局針對羅馬。

「相對於大秦人……」蔡優拖了一個尾音才繼續往下說:「波斯人離我們更近。」

「所以現在人口最多的國家是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