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征服世界島 第810章 大漢的未來

火器列裝是遲早的事情,必然是一種先裝備核心部隊,再向其餘部隊延伸的過程。

由核心部隊最先列裝,有關於忠誠度的考慮,另一方面何嘗不是產量受到制約。畢竟產量也就那麼些,等哪天產能達到需求,才會是列裝更多部隊。

目前的漢國每月大概是能出產二十門到三十門的各種口徑火炮,首先是受於材料的制約,並不是沒有足夠的工匠。

現在的火炮使用的材料並不是鋼材,主要是使用銅,倒也符合火炮的進化過程,先把青銅炮給玩熟悉了,慢慢尋找能發揮更優秀性能的材料,也就是一個材料的研究過程,得等待一項材料被琢磨透了才會有更新換代的步驟。

漢國現在其實是有鋼這麼一種產物,那不過是對鐵礦更深層的一種提煉,其中還要涉及到化學,例如化學添加劑以及一些比例方面,不過都離不開對溫度的提升。

現在全世界能生產鋼的民族絕對不多,漢人算一個,阿三也是其中的一個,再來就是羅馬人和波斯人,其餘就真的沒有了。有許許多多的民族連青銅的冶煉技巧都沒有掌握,更別說鐵或是鋼。

印第安人花了數千年的時間一直都沒能掌握金屬冶煉技術,世界島這邊都進入到火器階段,他們卻還是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是什麼原因讓印第安人這麼不開化?原因並不是他們蠢,其實是北美就特么沒露天的銅礦,首先缺乏材料來點開「冶煉科技線」,青銅階段都沒有進入。不知道金屬是啥玩意,相關探測技術沒有被延伸出來,鐵器時代,鋼材時代……反正就是沒辦法點開。

人類首次發現礦石竟然可以製作成為銅器或是鐵器,是火山熔岩的功勞,使人類知道原來溫度足夠,再找對正確的礦石,就能夠使用加溫燃燒的方式冶煉出自己想要的金屬,然後才是針對各種金屬進行各種加工。

所有的科技都是建立在假說和猜想的基礎,很多時候明明有足夠的技術去製作出一樣東西,可就是因為沒有相關的概念,製作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諸夏在弄出火藥之後,走了幾百年的「路」才使用在軍事用途,不過那個過程是被來自草原稱呼為蒙古的游牧民族打斷,自那之後在火器方面的研究開始落後於歐羅巴。

要說對火藥的利用是被野蠻打斷,許許多多的科技其實就是諸夏自己給鎖死了,功勞自然是排斥奇技淫巧的儒家,對工匠的蔑視和鄙視本身就是在自絕前路,要不然春秋戰國時期還玩得很溜的機械研究,怎麼越到後面越走回去?

劉彥是絕對不會走錯誤的道路,非但不會自絕前路,還會沿著自己所知道的路線堅定地走下去。讓他去親自動手當然屬於不可能,可是他能夠作為嘴炮導師的存在,提出相關的概念,自然會有無數人去進行研究。

「不用十年,大漢就會大變樣了。」劉彥現在是與幾位眾臣一塊乘坐在馬拉的軌道車上面,感受著什麼叫輪轉風馳:「先秦就發明出馳道,到了我們這一代才又讓他重新現世。」

的確啊,馳道在先秦就被廣泛使用,戰時擔負運算輜重的重任,平時也是提供民間轉貨或是運人使用,可隨著秦帝國的崩塌,馳道竟然就那麼消失了。

與秦帝國一塊消失的可不止是馳道,還有流水線作業也消失,真不知道漢帝國是真不知道那些技術,還是為了與秦帝國劃清界限乾脆拋棄。

要說老劉家為了與秦帝國劃清界限才摒棄馳道和流水線作業好像也不對,老劉家連秦帝國的制度都繼承了,沒道理會去摒棄於國有利的技術,那究竟是怎麼一個回事?

其實很簡單,秦末戰亂就是一次大洗牌,先經歷了秦帝國的崩塌,再有劉邦、項羽等等諸多諸侯的相爭,再進入到楚漢相爭階段,戰火不但致使人口大量銳減,許許多多的史料也是被毀和丟失。

秦帝國崩塌的初始階段,六國遺民看任何與秦有關的都不順眼,打、砸、搶、燒是伴隨著的那個年代,該是死掉多少人和毀掉多少東西?很多學識都能遺失,技術肯定沒什麼特權。

事實上諸夏的任何一次朝代更替都是那麼個過程,和平年代增漲的人口因為戰亂被銳減,許許多多累積的文化和研究出來的技術也被毀掉。任何一個新開國的中原王朝都基本會迎來一次所謂的「盛世」,那不過是可用資源(比如土地)根本沒變,卻是需要用到資源的人變少,來產生虛假的興壟昌盛。

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例子,楊堅開創了大隋,到楊廣弄丟江山之前,大隋的人口以及生產力僅到戰亂階段,一直到李淵建立大唐又到李世民的貞觀盛世,實際上用數據就能表明一點,一直到大唐滅亡的階段,實際上大唐在數據上也僅是「文興」勝過了大隋,其餘方面真的比不如。

任何一個朝代是怎麼樣,從人口數量的多寡其實就能瞧出端倪,首先得是產出能夠支撐足夠多的人口,才會使人口得到激增。同時,那個朝代還不能是守勢,得是進取型的態勢,才能保證基本盤不被戰火侵擾。

要是觀看各朝代的人口數據,西漢的人口一直是位處絕大多數朝代的頂峰,五千九百萬的人口數量(公元前二年的數據)一直維持到明中期(公元一六零零年的數據)才被打破,不過萬曆年間的人口統計也僅是比西漢時期多那麼一點點。

完全不說假話的講,說強漢那就真的是強漢,西漢和東漢皆強,不止是對外的征戰,還有人口的數量,要知道西漢的五千九百萬和東漢的五千六百萬可是歷朝歷代少有,並且在很多時候是某些朝代的兩倍甚至三倍,可見提到兩漢就說強漢是有理由的。

現如今的漢國每三年會重新統計一下人口,就是統計越來越難完成,那與漢國並不限制人口流動有關,像是今年進行的人口普查就遭到斷崖式的下降,從三年前的一千七百萬人口下降到一千四百二十六萬,竟然有將近三百萬人「消失」了。

那三百萬人並不是死翹翹了,其實就是處於流動狀態,像是去中南半島或西域、草原,可能也是在趕路的半途,也就難以被統計進去。

漢國統計人口的方式是借鑒之前的朝代,像是先秦到東晉的演算法,就是從八歲開始算起,八歲以下是不計算在人口數量之內。不將八歲以下的人算進去,是因為目前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致使夭折率很高,尤其是新生嬰兒階段的夭折率更高。

之前那些朝代不是每出生一人就入戶籍還因為一項惡習,那便是普遍存在溺嬰現象,說白了就是沒有節育措施,幹了愛乾的事有了結晶,家裡的孩子已經足夠傳宗接代,生出來覺得養不活,就狠下心讓小生命還來不及看看這個世界便殺死了。

「現在已經沒有這個現象了。」桑虞說的是有相關的立法,再來就是官府在這一方面盯得很嚴:「再則,各地官府會按人頭給予輔助。」

劉彥對御史府的立法還是非常贊同,百姓養不起卻生得起,恰好現在國家極度需要人口得到增漲,不能強制性地讓百姓去養,那可能會逼死一戶的家庭,用相關輔助去進行幫助就很恰當了。

漢國不止是對多生有輔助,一旦生到官府規定的數量還有諸多好處,其中就有關於土地的獎勵。

生孩子能得到土地,那是除了征戰立功之外的第二個獲取土地的辦法,直接是爆發了嬰兒潮。

有那麼一件事,官府一開始儘管已經做了相應的準備,比如重視接生和衛生等方面,可還是小覷了百姓對土地的渴望,面對嬰兒潮還是準備不足,還是有著許許多多的問題,例如生了之後的存活率雖然有提升,卻依然是糟糕。

「以現在的條件,那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劉彥看著外面不斷一閃而過的風景,周邊不斷跟隨在不遠處的騎軍,再看遠方城市的輪廓,感慨地說:「至少我們這一代有在改善,有針對性地在布置,並不是只公布政策。」

現在漢國生孩子的一應支出都是官府買單,是不管第幾胎都是由官府買單。那當然是解了百姓的負擔,誰讓國家是真的缺人口,反正認真算起來並沒有耗費多少錢,得到的卻是人口,那些人總有一天會長大,會有勞動的產出,會成為士兵,國家的付出真心不存在虧本的說法。

「丞相府做過相關的估測,十年後大漢在籍人口將激增到四千四百萬左右。」桑虞還是認為紀昌帶頭做的估測相當靠譜,十年後八歲以上的人口應該就是那個數據,之後每一年新記錄在戶籍的人口會是以百萬數量的增漲:「丞相府認為二十年之內大漢將會保持在艱難的時刻。」

人口增加了,負擔必然會上去,尤其是國家已經打過包票,新生兒每天都會得到輔助,一直維持到十三歲,那肯定是一筆天文數字一般的支出。

「付出會是值得的。」劉彥必須那麼認為:「一旦他們成為勞動力和兵源,我們收穫的會是整個世界。」

其實吧,劉彥還覺得四千四百萬太少了,可本身的人口基數就是那麼大,能翻一倍還多已經算是成果斐然。

二十年之後,四千四百萬的男女互相結合,不用再多十年,人口數量應該是要破億,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