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大漢帝國 第693章 到了波斯的炫耀時間

異族來使向中央之國的天子行跪拜之禮,於中原王朝自信心並沒有被摧垮的歲月中,其實是一件幾乎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沒人會因為這麼一件事情有什麼特別想法。相反,要是異族來使沒有按照諸夏之禮來行事,那就該是一片叫囂戰爭的聲音。

處於水池檯子之上的波斯眾人距離王座還挺遠,他們過了一小會才聽到一道洪亮但是顯然平淡的聲音,聽了翻譯才知道是讓起來。

議政大殿有水池是從秦帝國時期留下來的習慣,咸陽城落成之後的宮城修建,比之前歷代秦王的小宮城不知道是大了多少,又經過西秦崛起一再擴大規模,議政大殿是一變再變,到始皇帝時期的議政殿規格最高,之所以會有水池是始皇帝經常與眾卿同樂。

有水池子的規格是後面漢帝國進行廢除,將議政殿改為半露天,緣由是漢文帝非常節儉,改為半露天是為了減少對蠟燭的使用,半露天增加了議政殿的光線。

蠟燭這玩意很多人以為是到了近現代才由洋人傳入,實際上蠟燭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被製作出來,當時的蠟燭是用蜂蠟製成,因此也叫「黃蠟」,屬於絕對的奢侈品,哪怕是貴族都不一定用得起。到唐代之後又研究出白蠟樹上生存的白蠟蟲分泌物做成的蠟燭,因為是白色又稱「白蠟」,到宋代時候開始大規模養殖,所以從宋代開始蠟燭就逐漸便宜了。

要說的是,戰爭讓諸夏文明的很多造物是失去了傳承,其中的很多工藝丟失,比如先漢的百鍊鋼製作方法就在五胡亂華之後失傳。蠟燭的製作方法也是歷經蒙元浩劫而鮮有人知,還是到明代才又重新得到發展,可蠟燭的價格卻比宋代貴多了,至於到了「我大清」為什麼又得從洋人那裡買蠟燭,那就是純粹是製作工藝上的落後產生的價格碾壓(貿易戰)。

站立起來的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向前方看去,那裡是一片昏暗,能夠模糊地看到一些台階,之上是一人坐在寬大的座椅中。因為光線實在是太暗,他實在無法觀察更多。

「僅代表我皇對您表達最真誠的問候。」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彎腰行了一個撫胸禮,自立起來繼續說:「請允許外臣獻上來自我皇的禮物。」

這一次波斯人帶過來的貨物真的不少,他們試圖在商貿繁華的建康賣掉,可惜的是漢人對那些貨物大多不感興趣,僅是賣出不少的象牙製品,一些有著美輪美奐的寶石雕刻品也賣了一些,就是拳頭產品波斯毛毯沒有人欣賞併購買。

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所說的禮物是一同被裝箱帶了過來,只是並沒有第一時間被攜帶進入殿內,留在外面被詳細檢查,等待他說要獻禮的時候才由軍士合抬著入內。

水池上方擁有天井,陽光照射之下光線十分充足,一口又一口箱子被打開的時候,是波斯人親自將禮物搬出來。

首先被搬出來的是一些毛毯,每一張毛毯都有自己的特色,卻必然是會有非常複雜的圖案,有的是動物圖形,更多的是一些人物圖形,而人物圖形應該是描述他們的神話。

陽光照射之下,一張攤開的毛毯竟是一片金光閃閃,一些色彩能夠看出明顯的人物形狀,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介紹說那是一張皇室成員圖,還特別指著其中的一個人物說就是自己。

波斯毛毯通常融合了羊毛、棉、真絲、金絲和銀絲等多種材料,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在介紹的那一張毛毯明顯是用了大量的金絲,說是毛毯倒不如說是一件用大量金子製作而成的藝術品。

「他們什麼意思?」蔡優扭頭看向身側的田朔:「是在說自己的身份很尊貴?」

田朔搖了搖頭:「從未見過如此行事之人。」

在漢國眾人看來,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的行為的確是會很怪異,也沒有想到波斯人會拿出一張繪製包括薩珊當代君王和皇室成員的「畫」來當禮物,反正諸夏文明是絕對干不出這樣的事。

在諸夏文明,拿繪畫示人只會發生在一些特殊場合,例如進行通緝,例如說媒婚假,尊貴人物繪畫之後是放在家廟,並且全身像可不是誰都有資格繪畫。

談論的人有點多,每個人說話的聲音再小,彙集起來也會是形成「嗡嗡」的一片。

議政殿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聲音傳播,比如君王所在的位置不用大聲說話也能使殿內各處能夠聽得清晰,大臣到了啟奏的位置也能將自己的聲音最大程度地傳播出去,要不相隔位置那麼遠想讓人明白自己在說什麼只能靠吼了。

毛毯真的就是波斯的特產,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不斷張示一張又一張的毛毯,介紹各種動物並不多,最多的還是波斯的神話,另外就是一些純粹的對稱格子圖了。

今天的劉彥是身穿天子冕服。

冕服是漢承秦制的那一種,上身以黑色為主調,下身的裳體卻是赤紅,下擺為皂色,有著一些非常特別的圖案。

全套的冕服並不顯得簡單,是以冕旒依照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

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髮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繫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

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必須說的是,這種服制始於周代。另外,漢代的冕服絕對沒有龍的圖案,是用玄鳥。

隨著體制越來越正規,漢國百官也有自己的朝服,劉彥本來是想要按照唐朝時期以顏色的區分官員等級,後面還是延續了先漢(漢承秦制)的尚黑。百官朝服就是一身的黑,有赤紅的章紋來區分等級。

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還在繼續介紹各種的毛毯,沒有人出來打斷。

劉彥其實沒有在聽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到底在說些啥玩意,他在聽翻譯的時候聽到了棉這一材料,想的是怎麼將棉花弄到手。

中原的棉花是在楊隋時期才得到種子,那是裴矩分裂突厥的一種延伸產物,是從西域獲得種子,卻是被當成一種觀賞物,並沒有發現並開發出棉花的實際價值。

漢國目前的禦寒主力是羊毛製品,還因為沒有成熟工藝只能是製造一些簡單的皮襖,是能夠在苦寒之地起到保暖作用,但通常會顯得非常腫胖,事實上真不適合作為軍衣。

劉彥正想到入神的時候卻是突兀地聽到一聲「喵咪」,惹得他看過去,卻是看到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捧著一團通體雪白的毛毛團。

那是一隻瞧著肥胖的波斯貓,全身的毛色全白,一張臉看著有些囧,毛茸茸的捲成一團被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捧著,搖動尾巴的同時在鳴叫。

貓這一動物是在西漢時期經由西域傳入中原,在此之前不論是各類文字記載或壁畫、圖騰等圖像中均無貓的蹤影。西漢時期中原就有貓,可是數量非常稀少,品種也比較單一,有文字記載是經由波斯商人攜帶過來作為禮物送給一個達官貴人,並沒有真正地引入民間。

其實在諸夏之地是有本地貓,主要是分布在嶺南之地,貓真正走入千家萬戶需要到十八世紀,到了十九世紀養貓成為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以一種名喚狸花貓的貓捕鼠能力最強。

劉彥以前有養貓,他是不知道貓的具體術名,其中一隻母貓養了十七年之久,後面是母貓跑到公路被摩托車碾壓死,另外一隻是母貓所生的單生白肚雄性貓,因為十分乖巧惹他極度喜愛,卻是在某次外出歸回後得知活了十四年的貓咪被鄰居親戚的熊孩子折磨致死,恨得他都想把那熊孩子丟水塘。

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說帶來了一公一母的一對貓,還是血統和品種最為尊貴的貓。他更說了一段故事,故事的大概就是某個國家為了獲得類似的貓與波斯發生過戰爭。

劉彥聽得有些愣神,他好像是聽過那個故事,說的是希臘人想要獲得波斯貓結果與波斯產生戰爭,沒想到是真的發生過。

其實希臘人有貓,是從埃及那邊傳入,因為貓爆發戰爭什麼的也就是一個理由,沒有貓還有其它戰爭借口。

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獻貓只是一個插曲,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劉彥會迫不及待讓人抱著貓咪上了王座,並且劉彥十分熟稔地進行各種逗弄。他看到劉彥會玩貓的下巴,並且懂得拎貓的後頸,能夠看出劉彥對貓並不陌生。

百官在劉彥命人抱貓過去的時候,其實是有人想要勸諫,他們都沒有見過貓這種動物,君王安危事關國祚,沒等站出來阻止卻已經看到劉彥在逗弄,還顯示出極度的喜愛,見沒什麼危險也就滅了勸諫的念頭。

在接下來,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