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大漢帝國 第688章 偉大的賽里斯

「這是我們第一次踏及Sinae(賽里斯)這個國度吧?」

「是的,我們早就想要來到這裡,一直沒有機會。」

奧盧斯·賽克斯圖斯·西塞羅就是這一次羅馬的正使,與他進行對話的人叫馬里烏斯·烏格里。

就像歷朝歷代稱呼遠方的區域叫大秦,所以中原王朝所說的「大秦」並不單指羅馬。而羅馬的各個王朝都是叫中原王朝為賽里斯。

賽里斯一種音譯,文字翻譯過來就是「絲國」,西方世界對目前中原王朝的稱呼就是「絲國」,原因當然是因為絲綢的關係。

當代羅馬人認為他們之中並沒有人到過中原王朝實屬錯誤,實際上在公元一零零年的時候就有羅馬人的商團到達過當時的洛陽,並且得到當時的漢和帝(劉肇)接見。這麼一件事情是有記錄在《後漢書·和帝紀》之中,也是首批羅馬人從陸路來到中原王朝。

賽里斯這個稱呼是古希臘人的命名,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的某些文化,同時也將對中原王朝稱呼為賽里斯的這個稱呼給繼承下來,一直到契丹遼國和北宋時期才改為a。而這個a其實就是指瓷器。

a……也就是「瓷器國」指的是契丹遼國,並不是北宋。必須明白的是,那個時候的西方國家接觸到的基本就是契丹遼國。而契丹遼國是從陸路上切斷了北宋與外界的交流,導致西方和中亞大多數國家根本不知道北宋的存在,是將契丹遼國當作繼承了諸夏文明的國家。

要是從地理位置來講,誰佔據中原誰就是「正朔」的說法,契丹遼國被西方和中亞國家誤認為就是諸夏文明後裔純屬正常。而那個時候西方和中亞國家對契丹遼國的稱呼,也就是a這個稱呼也就被固定下來。

所以咯,不管是賽里斯還是a,都是外國對某種產品的命名,給延伸到生產這種商品的國家名稱上。

無獨有偶的是,中原王朝對外國的命名也有自己的方式,最早時期有「大秦」這個稱呼,而「大秦」的來源是《後漢書》和《魏略》。

到後面,也就是兩宋時期,儘管宋人因為海上貿易興盛接觸到的世界更為廣闊,可是源於儒教興起的關係,儒教又是出了名只把中原當「天下」,很乾脆沒把「天下」之外當回事。當時的中亞因為「宗教治國」,穿統一款式的長袍是一種社會趨勢,宋人只看衣服穿著來區分,也就有了「白衣大食」、「綠衣大食」、「黑衣大食」這些莫名其妙的國家。

羅馬、法蘭克、勃艮第和阿勒曼尼的這些使節團抵達漢國已經有六天,他們一樣是在京口進行登岸,之前那些使節團發出的驚嘆被他們繼續感慨了一次,同樣的事情還有逛市集想要採購絲綢。

建康市面上的絲綢早在第一批使節團抵達之後就被買個精光,各家有販賣絲綢的店鋪還沒有來得及補貨,後面到來的使節團自然是沒有買到。

第二批到來的使節團,他們是經過很艱難地突防才抵達平蠻校尉部,海上突破薩珊海軍攔截時沉沒和被俘的船只有點多,絕大部分攜帶的物資等於是丟了。後面他們是乘坐漢國的船隻才來到建康,學習第一批使節團將僅存不多的貨物拿出來要販賣,卻遭遇到第一批使節團的尷尬事,漢人對於他們的商品壓根就不感興趣。

其實法蘭克、勃艮第和阿勒曼尼目前雖然已經各自建國,可實際上都沒有得到承認,他們真正被承認是在西羅馬崩潰之後,不過那是公元五世紀末的事了。

其中的法蘭克在後面發展最好,他們趁著西羅馬瓦解時期大肆擴張,先後戰勝了匈奴人,柔然人(阿瓦爾人)和日耳曼部落等法蘭克其他勢力。後面他們又擊潰西羅馬在高盧的殘餘勢力,佔領高盧地區,建立了墨洛溫王朝,以巴黎為都,甚至是一再擴土並加冕為帝建立了查理曼帝國。

查理曼帝國到公元八四三年分裂成為三個部分,既西、中、東三個法蘭克王國。一直到公元八七零年經過《墨爾森條約》的調整成為後來法蘭西王國、義大利王國和德意志第一帝國三個國家的雛形。

所以啦,後世的法蘭西王國、義大利王國和德意志第一帝國其實都是日耳曼這個民族的分支。而在現代的法國部分,法蘭克人是與高盧人進行了融合,才有了法國佬與德國佬、義大利佬的真正分離。

在目前羅馬雖然已經形成分裂,可是從名份上依然是屬於羅馬的一個整體,羅馬人並不承認法蘭克、勃艮第和阿勒曼尼作為一個國家而存在,依然是當作部落形式來看待,因此羅馬人帶他們過來漢國,他們並沒有屬於自己的使節團,是被包含在羅馬使節團之中。

接待各國使節團的鴻儒館實際上也不知道那麼多,他們是按照各自的報名來進行記錄,後世子孫要是翻閱史書,是看到不到法蘭克、勃艮第、阿勒曼尼的相關記錄,皆是被涵蓋在羅馬使節團的記錄當中。

相對於其餘各國,漢國看羅馬人其實是更加順眼,雙方一樣有著黑頭髮和黑眼睛,就是五官輪廓上面存在明顯區分,但其餘各國不但頭髮和眼睛的顏色與漢國不一樣,皮膚也是有著明顯區別。

「賽里斯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國度。」馬里烏斯·烏格里說的是建康城的巨大,還有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竟然超過百萬人口:「這是一個歷史底蘊不會輸給我們的國家,他們經過蠻族的入侵之後重新站立起來。他們的天子掃平了北方的蠻族,力圖征服更多的國家,佔有更多的土地。」

事實上羅馬使節團已經離開建康,走國道往北的時候是與第一批使節團一樣對道路感到震驚,沿途看到漢人的勞動場景更多是感到新奇。

「賽里斯入侵笈多對我們造成很大的麻煩。」奧盧斯·賽克斯圖斯·西塞羅說這話的時候並沒有表現出對漢國的仇恨,更多的是感覺煩惱:「賽里斯與笈多的第一次戰爭,賽里斯取得了勝利,笈多不會善罷甘休。」

羅馬與笈多王朝的海上貿易非常昌盛,貿易的輸出國是笈多王朝,提供奢侈品的同時主要還是鋼、鐵、銅之類的金屬,又會大量出售成品的武器。

在當代,羅馬就是笈多王朝的黃金輸入國,羅馬人四處征服搞來的黃金向外輸出就是集中在笈多王朝身上,那是因為羅馬本身並沒有吸引笈多王朝的商品,等於是一種不平衡貿易,但雙方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屬於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漢國將觸手伸到阿三洋,對笈多王朝的海上破襲戰極大幹擾了海上貿易,一直是到第一次漢笈之戰前,實際上還是有笈多的海上商船能夠突防前往羅馬進行貿易,等待第一次漢笈之戰結束才完全終止。

笈多王朝與羅馬的海上貿易停頓也只是近幾個月的事情,對於羅馬的影響是有,可是還沒有完全顯露出來,那是之前的交易物資還沒有消耗乾淨,卻是不缺乏明白人感到憂慮。

羅馬的東邊部分並不是羅馬人的老巢,義大利、高盧、西班牙等一些歐羅巴地區才算是羅馬人的老巢,可目前的羅馬雖然在政治名份作為一個整體,當代的奧古斯都命令能夠發揮效果的卻僅是東羅馬(現代土耳其地區),使得與薩珊軍隊交戰的羅馬軍隊真的很需要來自笈多王朝的物資。

要說奧盧斯·賽克斯圖斯·西塞羅率領的使節團來漢國是什麼目的,首要目標就是對漢國與笈多王朝的戰爭進行調停,但他們並沒有自大到認為可以命令漢國或笈多王朝,只是必須進行嘗試。

在有使節團前來漢國的同時,羅馬其實還有另外一支使節團是前往笈多王朝,一樣是尋求調停。

「事實上以地緣來看,賽里斯該選擇盟友也是我們。」奧盧斯·賽克斯圖斯·西塞羅已經打探到波斯薩珊想和漢國結成盟友的消息,那是波斯人沒保密,漢國這邊也根本沒當回事,很容易就能打探到相關消息:「我們在最西端,賽里斯在最東端,波斯人是在中間,一旦我們與賽里斯達成同盟,可以從兩個方向對波斯進行瓜分。」

說起來羅馬人的確是很喜歡找盟友的,每一步的擴張都是先找到該區域的一個國家或部族作為盟友,去共同瓜分該區域最強的國家或部族,等待該區域的國家(部族)完蛋再翻臉不認人,就這麼擴張到地中海成為他們的內海,偏偏各個國家和民族還屢次上羅馬人的當。

在奧盧斯·賽克斯圖斯·西塞羅等人出發前,是得到當代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的直接授權,有權對任何國家或民族進行結盟,因此爭取與漢國成為盟友也是他們出使的目標之一。

相比較基亞努什·阿爾塔·阿爾達希爾等波斯人覺得漢人會因為先輩的情誼「再續前緣」,奧盧斯·賽克斯圖斯·西塞羅等羅馬人則是要理智非常多,結盟什麼的就是一個嘗試,能夠結盟當然是天大的喜事,無法結盟至少也要達成民間貿易。

當然了,羅馬人最希望的還是調停漢國與笈多王朝的戰爭,就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拿不出什麼籌碼,威脅什麼的更是無從談起,延伸出來的關鍵問題就成了與漢國的貿易,比如購買極度渴望的絲綢之外,尋求從漢國採購大批量的金屬或是武器。

各方使節團是在壽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