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大漢帝國 第659章 竟然想嚇唬老子!?

劉彥講「天下」之外的故事多了去了,不光講阿三地盤,對北海(貝加爾湖)以北,西域以北,草原以北,零零落落的故事講了蠻多。他唯一沒講的是北美和南美,這兩個大陸離世界島有大洋,就算是船只能橫渡大洋過去,也不是他們這一代人有生之年所能納入疆域的。

在講阿三的時候,劉彥從來不缺少一些冷嘲熱諷,給予朝臣的印象就偏向於,阿三那邊的人好像什麼都不是,漢國要征服阿三的障礙是路途,克服路途的艱難之後,軍隊到了阿三地盤必然能予取予奪。

實際上阿三在冷兵器時代的戰鬥力並不弱。

馬其頓人亞歷山大一生征戰,最後就是在阿三手上折戟沉沙,退到波斯之後再也沒有捲土重來再次向東的機會。

大月氏人入侵阿三區域,是先在克什米爾地區擊敗了阿三的騎兵集團,後面又在恆河流域附近干翻了戰象集團,打著打著雙方進行聯姻,其後才被大月氏人使用蠶食手段逐步推進,但大月氏人也未能完全消滅阿三的本土力量,北方屬於大月氏貴族,南方卻依然是阿三土著主導。

貴霜帝國採取的政體很像是二元制,比較類似遼國那種分設兩都的結構。大月氏是佔了阿三地盤,可也掉進了阿三種姓制度和宗教的大天坑。後面是貴霜帝國發生南北內訌,雙方打得狗腦子都出來,偏偏還是南方的阿三土著獲得最終勝利,只不過大月氏人還是留下北方棲息地,阿三土著卻是戰後四分五裂。

阿三自行分裂為大小數百個邦和王國,之後就再沒有自主統一過,目前處於東北部有一個還算強大的笈多王朝,中部有一個伐迦陀迦王朝,其餘都是零零碎碎的邦,尤其是以東南部沿海的小邦最多。

當然了,劉彥並不知道阿三那邊現在是個什麼情況,只知道沒有什麼大國,甚至是阿三西北部基本是薩珊的附庸。

要說的是,笈多王朝的海航非常發達,他們主要的貿易對象涉及到東羅馬、希臘諸城邦和波斯人、阿拉伯人,連埃及人也是主要貿易對象之一,甚至早早就發現了馬六甲海峽的存在,與東晉有著海上貿易。

海上絲綢之路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很難說得清楚,有些相關的文獻以及遺迹事物卻表明更早於漢代,也就是先秦時馬六甲海峽就有來往船隻。

官方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定義是,海上絲綢之路由隋朝變得興盛,發展到唐朝時期連東羅馬人都是通過海路與唐人進行貿易。

隋朝就有海上絲綢之路,可中原這邊的人壓根就沒有在意,甚至只是知道那些商人從海上而來,卻不去考究從哪個地方來或海上有什麼航線。

到兩宋時期,因為阿拉伯人的崛起,阿拉伯人實際上是切斷了中原王朝與地中海各國的貿易。這一場戰爭是關於絲綢之路控制權的較量,阿拉伯人的海軍佔據絕對優勢,可因為戰爭也讓宋人的海上貿易被迫停止。

有那麼個說法,南宋之亡,亡於冗兵冗官。可北宋時的冗兵冗官現象就已經非常嚴重,尤其是只要是個官就能身兼數個領工資的「銜」,一直到海上貿易中斷之前很少出現缺錢的窘境,是等到海上貿易斷了才陷入財政危機,最終也讓南宋亡國。(海上貿易稅收是南宋重要的收入來源,一度佔到了20%以上,相關商稅佔到總收入53%。海上貿易斷了,相應商業肯定也受影響,簡直是要了親命。)

目前的阿拉伯人不是被東羅馬統治就是被薩珊王朝統治,不但中亞的陸地上沒他們什麼事,海上也不會有他們的話語權,可以肯定是笈多王朝因為海上貿易興盛絕對是富得流油。

劉彥並不知道早在東晉之前就存在與阿三那邊的國家存在海上貿易,他是等到海軍上報,說是發現不明船隻,早先是擊沉,後面是俘虜,才算是得到相關信息。

「據俘虜交代,笈多與諸多國家有貿易往來,國家極度富裕。于軍事上,有六十萬的步兵、十萬的騎兵、三萬的戰車兵以及兩萬頭戰象,船隻超過五百艘以上。」紀昌說實話是有點被這個消息驚到了,他滿是慎重地說:「笈多還有一個鄰國,名曰伐迦陀迦,兵力與之僅是少了一些。」

光步兵就有六十萬?算上其他兵種可不得超過百萬!劉彥說實話也有些懵,真不知道阿三那地方除了孔雀王朝和貴霜帝國,還有這麼一個軍隊數量這麼多的王朝。

「俘虜為了活命必然誇大實力。」劉彥得穩下來,另一方面是壓根就不信:「那地方氣候宜人,適合農業生產,人口是不少。寡人卻不信一個國家能長時間養活百萬軍隊。」

就算是曾經「爆種」的西漢,最誇張到的時候也就徵召兵源建立七十萬左右的軍隊,歷朝歷代的軍隊一直是維持在三十萬以內,還基本都是徭役兵,職業兵有個一兩萬就算是頂天。

漢國有十三個不事生產的常備軍,攏共也就二十餘萬人。他們背後卻是有數量多達三十餘萬的屯田軍團和將近四十萬的奴隸專供糧食生產,可就這樣都有點要養不活,還不算兵器以及器械的支應。

笈多王朝有多少人劉彥還真就不清楚,考慮到那邊太好種糧食,再根據貴霜帝國時期的一些數據,有個兩三千萬人該是靠譜一些的猜測,可就算那邊糧食出產好,怎麼都無法長期養得了百萬軍隊吧?!

「王上,戰兵職業化……」紀昌可沒敢直說劉彥也被嚇到了,卻不得不提醒:「組織多達二十餘萬不事生產的軍團,獨獨您這一份。」

過去,養職業兵的朝代太少太少。

西漢初期有北軍和南軍,後面劉徹著手逐漸職業軍,又分三部八校。三部就是侍從軍、期門軍、羽林騎,每部其實也就是一千餘人的建制,由陣亡將士遺孤甄選而來的羽林騎也就七百人。八校其實就是所謂的禁衛軍(中央戍衛軍),他們是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每一校的編製只有七百人。那麼就能看得出來,到劉彥逐漸職業軍之後,西漢不事生產的職業兵也就堪堪八千六百人。

東漢可就只有五校,那是裁撤掉認為沒什麼戰鬥力的南軍,對北軍八校進行整合,縮編成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這五個營。每個營的編製都不相同,比如由漢人編製而成的步兵營就多達三千餘人,長水、越騎這種由烏丸人和南匈奴人組成的營就是七百人到一千人。由於東漢職業兵的編製時常改動,有時候還是空有番號沒有實際的士兵,要算養多少職業兵還真不好說,但總歸是不會少於萬人。

一養就是二十萬不事生產的職業兵,不光是追述之前的朝代,就是往後算也要到近代才出現在華夏文明身上出現,劉彥這麼搞不理解的人太多,要不是有著胡虜的威脅,反對的還不知道有多少。

「大漢百姓僅有一千七百餘萬……」紀昌早就想逮住機會勸一勸劉彥,羯人已經完蛋,鮮卑不再有那麼大威脅,可以說周邊真沒有能夠給漢國太大壓力的國家,真該縮編一下。他話說到一半,見劉彥不善地看過來,將後面的話咽回去,轉移話題:「若笈多這個國家真的有百萬大軍,可見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

生產力不怎麼樣的時代,十戶人家養一個士兵是比較正常的比例,紀昌才不相信笈多王朝有一億的人口,可他又不得不多想,自己家那位君王在百來萬人口的時候就敢募兵二十多萬,什麼事都會有個例,那就只有往笈多王朝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來想。

「可惜沒有更多的情報。」紀昌現在就想知道笈多王朝是不是在和哪個國家交戰,要是笈多王朝處於戰爭狀態,擁有百萬大軍或許是一件真事:「他們會不會是在和那個伐迦陀迦交戰,並且是進入決戰階段?」

劉彥怎麼知道的嘛!

貴霜帝國崩潰之後,阿三那邊分裂就開始互相征戰,笈多王朝和伐迦陀迦王朝是貴霜帝國時期南邊的貴族建立,互相征戰應該是有的,但大國之間相對和平,基本就是大國在欺負小國。

「絕對沒有什麼百萬大軍。」劉彥並不覺得每個統治者都是石虎那樣的瘋子,更不是誰都能有苻堅的魄力:「不考慮笈多動員之後的兵力,砍掉一半再一半,能有個一二十萬處於待戰的軍隊就算多了。」

這一下劉彥就土鱉了,人家笈多王朝還真沒那麼小氣,旃陀羅笈多一世時期處於待戰的軍隊就沒少於三十萬,沙摩陀羅笈多也是維持相應數字,到了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統治時期真爆出百萬軍隊的規模。

現在笈多王朝是沙摩陀羅笈多在位,他沒超日王那種日天日地日空氣的氣魄,可是為了應對北方塞種人和西南邊伐迦陀迦王朝的威脅,也是笈多王朝因為興盛的貿易不缺錢,再加上佔據著恆河流域的產糧區,養活三十萬軍隊真跟隨便玩玩一樣。

「就算只有二十萬,大漢該出動多少軍隊才能有效入侵?」紀昌稍微想一想就腦仁疼,那不是走出國門就能逮著打,是要航行上萬里的大海,要用到多少艘船?

劉彥心裡也是苦,真要入侵阿三地盤,去少了哪怕不是送菜也效果不大,想投送大部隊對運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他就讓崔宗找來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