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大漢帝國 第657章 無主寶庫

通往阿三的海上航線隨著海峽被發現似乎真的是打開了通道?可很多事情並不顯得那麼簡單!

海上的航行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是沒有進行完整的勘探之前,任何的航線都是存在巨大的風險,就是在勘探完畢之後也並非百分百的安全,誰都不曉得在航行時會遇上什麼事。

甭管之前有哪個朝代已經進行過航海,新生的漢國馳騁大海也就是幾年間的事情,雖說是培養起了大批的海員,但他們更多的時候是在近海航行,航線至多也就是數千海里,真就沒有出過深海。

劉彥對馬六甲的情況並不熟悉,印象中是一個遍處海島的地方。

一個海域,但凡是海島的數量極多,就代表著那裡的水域簡單不到哪去,海礁什麼的並不是最大的障礙,是有海島的地方海床吃水普遍不深,漲潮時可以容納吃水十米的船隻航行,退潮後卻是吃水兩三米的船隻都能擱淺。

靠近海岸線的大海用一個術語來稱呼就是海軍以可航行時長來區分,能夠進行中、遠海洋航行的被稱呼為藍水海軍,只能航行不遠的海軍就是褐水海軍,另外還有內河海軍和綠水海軍兩種。

漢國目前的各支艦隊充其量也就是褐水海軍,活動範圍基本是靠近大陸,跑得最遠的是到馬六甲區域,不過那也只是在南海逛游。

過了海峽就是阿三海洋,需要在藍水海洋進行航行,一直是到阿三東南部都是藍水海洋。

說起來,阿三的東南部和中南部天然良港真的不要太多,並且那一片海域都是屬於深海區,可不像絕大多數大陸架那種平緩的海床,壓根就是出了大陸架就直接是深海。

海雖然都是海,問題是不但深淺不一,各處海域的海況也各有不同,比較簡單一點的區分,有些海域會相對風平浪靜,有些海域都是一個最普通的浪都能卷個五米以上的高度。

「南海遠比我們想像中更加複雜。」蔡優還是有充分的話語權,誰讓他的職權牽扯到山川資源:「交趾中南區域的外海,經常會出現暴風季節,哪怕是我們最大的船隻,都有被風浪掀翻的事例。」

以目前漢國的造船水平,能夠造出長度七十六米、寬度二十五米、不算船桅高十二米的船隻。這種船隻吃水深七米,處於水平面五米,分為五層結構,只不過其中的三層是在水平面之下。

漢國的造船工藝是繼承於諸夏文明,屬於福船類型,也就是那種梭形船頭,卻有一個胖胖的船尾,整體看上去會顯得相對腫大。

當然了,源於劉彥可以「召喚」戰船的關係,再加上造船工藝也不成熟,漢國造船就是奔著民用而去,利用最多的卻是先秦的技術。

始皇帝為了長生不死好幾次大規模打造過船隻,也真的有艦隊出海航行並順利返航的成功。

秦帝國的工藝和海量知識是被放火和搶劫狂魔項羽搗毀和掠奪,比方說流水線工藝傳聞就是被項羽搞沒了,連帶這位放火狂魔還燒掉了大量的典籍,一些文獻以及工藝文本都被燒掉,倒是他掠奪而出的一些東西流傳了下來,卻是被民間瓜分,並沒有落到漢帝國手裡。

漢國打造海上用船,資料是來自於一些被剿滅的世家,也有不是剿滅對象的世家主動敬獻。那些資料當中就有不少秦帝國的造船資料,更多的卻是漢帝國興起的樓船工藝。

樓船也就是在內河那種相對風平浪靜的環境能愉快玩耍,別說是到了大海,就是內陸大一些的湖泊樓船都有被吹翻的事例,真不是一種好船隻,漢國也就進行放棄。

漢軍重新光復交趾,劉彥開放民間過去中南半島進行殖民,有太多的物資往來,導致南海的確是進入到了船隻穿行不斷的海域。

劉彥對於大海有著濃厚的興趣,樂得看到海上航線被充分利用起來,也真的是看到了來自中南半島的各種資源被運回本土,對航海產生的一些事故卻並不了解。

「有上報的翻覆和失蹤,兩年之內有一百四十六起。」紀昌顯然是有做過功課:「基本是損失在暴風季節。」

所謂的暴風季節,該是颱風或颶風之類的。現在並沒有什麼手段來探測大自然的天氣,海上什麼時候會形成颱風或颶風卷過來,得是颶風或颱風離得近了才能發現,一般就是船隻並不知情出海,等發現卻來不及躲避了。

「我們正在歸納相關信息。」蔡優滿臉嚴肅地說:「每年什麼季節有暴風襲來,可以做一個總匯。」

中原王朝雄踞的大陸沿海,每年其實也會出現颱風或是颶風襲來的現象,就是與中南半島相比就顯得極少。

中南半島那邊的的確確是颱風和颶風頻繁席捲的地區,誇張的時候一年能反反覆復來上個十幾次,差不多從春季到秋季是啥都不用干,等著暴風席捲再收拾殘局。

劉彥就問:「大漢航行於南海的船隻,可有數據?」

船隻出港需要報備,同時進港也需要進行登記,不排除有人從某個隱蔽地私自出海和登岸的可能性,但官方還是能掌握絕大多數的船隻航行記錄,管理這方面的蔡優也就給出了一個數字。

「最繁忙時期有兩千餘艘?」劉彥愣神了,不知不覺中漢國竟然有那麼多海船?他追問:「都是什麼類型的船隻?」

小船根本無法在海上長途航行,得是噸位到一定份上才行,不過這年頭估計沒人講究這個,利益足夠就是小舟都有人敢用於航海。

「大漢近些年販賣於民間的船只有八百餘艘,皆是五百料以上的大船。」蔡優苦笑了一下,接著說:「大部分進行海航的船隻,是內河船。」

一料換算下來就是零點三二五噸,五百料就是一百六十二點五噸。

現代用于海航的一百六十二點五噸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海船,不是小型遊艇,就是在近海捕撈的漁船。可在當前時代而言,一百六十二點五噸就是龐然大物,反正內河基本看不到相同噸位的民用船,要有也是軍方的內河平底船。

內河平底船壓根就不適合用于海航,海上還是得用吃水深的尖底船,要不然稍微一點浪都能將平底船給翻了。

劉彥一聽訝異道:「兩年僅有一百四十六起事故,真的很少了。」

「各家族每次都是大規模出動,會將各條船相連用於海上還行。」蔡優講的是鐵鎖連橫,方法是笨了一些,可相連之後體積龐大將減小海浪的顛覆:「就是速度本來就不快,那樣就更慢了。」

瞧瞧,真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他們知道平底船在海上非常危險,沒有尖底船用就將平底船互相連接起來,增加了浮在海平面的體積,產生更大的浮力來增加安全。

【南宋末期,躲到海上繼續抗爭的朝廷也是這麼乾的。就是大陸全面淪陷缺乏給養,去找藩屬國(當時的大越)尋求幫助被拒絕。】劉彥的思想飄忽了一下,拉到當前需要解決的難題上面:「大漢要大力鼓勵海航,理當增加各船塢的產能。」

紀昌一臉贊同,卻不得不講難題:「胡虜肆虐之下,工匠十不存二。南方倒是有大批工匠,卻……」

東晉小朝廷造船產業還是相當不錯的,光是服務於造船的工匠就多達六萬,可後面小朝廷崩潰,工匠大多是逃亡,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給各世家給吞了。

現在還沒有士、農、工、商這麼明確的階級劃分,士族階層的高貴是必然,其下都屬於百姓,沒什麼貴賤之分。

工卻分官署和個人,一旦成為官署工匠就和奴隸差不多,不但自己要當奴隸,子孫後代基本也逃不過這個宿命,也就導致沒有人想成為官署工匠。

「若想大力建設……」蔡優就明白提出來:「恐怕是要允許民間私建船塢。」

「寡人從未限制民間不得造船。」劉彥真沒這想法,說道:「發展什麼,僅是依靠官府不足憑。大漢若想縱橫四海,需得是民間參與。」

歐羅巴開啟大航海,那是海盜文化盛行下的產物,各條航線上充斥海盜,還一度有了崇尚海盜的文化,卻吸引了普通人對大海的興趣,真就不是依靠官方來搞的大航海。

劉彥當然不允許海盜找國家的麻煩,連帶本國海上船隻也不能被海盜侵襲,但要是自己人去其它國家航線或是臨海當海盜,他還是很樂意看見的。

「民間可以建造自己的船塢,卻是要規範管理。」劉彥覺得這一條要落實,南方就該是一片歡欣鼓舞:「造什麼船隻,下水多少艘,都要進行嚴格記錄。」

回到中樞不久的呂議就雙眼放光,與同樣神情激動的庾翼對視了一眼,兩人就異口同聲道:「製造海船的技術,以何等方式提供?」

說了的,內河船隻與海航船隻的體系存在區別,不但是船底結構,實際上龍骨該怎麼來鋪設都是一個大學問。

內河船隻對龍骨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嚴格,就是多段拼裝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一切就是因為內河給船隻造成的壓力並不大。

大海卻不是內河那麼一回事,浪花時時刻刻都在考驗一條船隻的龍骨,不講究就等著龍骨斷裂,船也頃刻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