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大漢帝國 第646章 老子不服

冉閔率軍出襄國,耗費了將近二十天才抵達定襄。

他們五百里路走了將近二十天,是隊伍之中的火炮和相應的輜重拖慢了行軍的速度,若全為騎軍五百里只是四五天的事,步軍耗費的時間可能要比騎軍更短一些。

並不是騎兵就真的會比步兵行軍速度快,得看是什麼樣的道路,再來是騎兵的馬照顧起來不易。

戰馬事實上一直都顯得無比嬌貴,定時停下來定量的餵食,還得給予足夠的休息時間,甚至需要洗刷和進行按摩。

人要忍一忍就能進行不停息的日夜行軍,大不了就是戰後修養一下,可戰馬真要進行不停的日夜急趕可真的就是會廢了。

早就得知冉閔會來的李壇心裡多少不是滋味。

作為征北將軍的李壇感覺自己就是一個悲催的存在,好像一直處於冉閔的陰影之下。

上一次征北幕府負責征戰司州,中途冉閔就插了一腳,後面征戰并州和朔州更是由冉閔為主導,明明就是征北將軍應該乾的活,卻是每次都被冉閔接手。

這一次,李壇率軍將羯族最後的殘餘死死堵在定襄城內,到了最後的收割階段冉閔又來了。

「來,別哭喪著臉,給大爺笑起來。」冉閔看到李壇沒有掩飾鬱悶不但不以為意,相反是開始有些喜歡李壇這個人。他說:「徐正什麼功勞都立了,得封侯爵,官拜太尉,卻是要一直待在中樞。那樣的日子你過不過?」

身為武將,要是不能率軍征戰疆場,遠離了熟悉的兵戈鐵馬,不再見鮮血狂飆,不聞腥味屍臭,只能是終日埋首於文牘,那得是多麼了無生趣的事情?

「您說的對,可……」李壇還真的笑了,就是有些勉強:「可老這樣誰都會鬱郁吧?」

冉閔大手一揮:「帶本將軍去瞧瞧。」

圍困定襄的漢軍,營寨是圍著定襄來建設,面向定襄的營寨之前挖了一條條壕渠,看著壕渠的寬度該是有一丈,深度也是一丈左右。

「那些是陷馬坑?」冉閔指的是一條條壕渠前方密密麻麻的黑點:「數量可真是多啊!」

「不是之前沒事幹嗎?」李壇一想到這個就更加鬱悶:「圍了將近兩年,之前無論怎麼挑釁敵軍都不出來,可不就只能挖挖壕渠,再挖挖坑。」

為了圍困定襄,李壇沒能參與收復并州和朔州,後面的草原之戰和燕地之戰都沒他什麼事,以前多少是有能夠給羯族最精銳的部隊最後埋葬這一點來自我安慰,冉閔過來把什麼事都搶走了。

冉閔親自來到壕渠邊上觀看,只看到壕渠裡面的積水,就問:「敵軍屢次突圍,沒能攻擊至最後防線?」

「三個常備軍裝備的拋石車、床弩、車弩、強弩等等利器不是擺設。」李壇收斂一下心情,指著遠處:「再有如此防禦鏈,如何攻來?」

冉閔是發現李壇真的惱了,卻依然是沒心沒肺,前線溜達了一圈,帶著李壇去觀看帶來的青銅炮。

「這……」李壇看著輪式基座上那粗大又長的青銅炮,咋舌地問:「此便是可遠擊三四里的火炮?」

原先一里也就是現代的三百米,劉彥進行過修改,改為了五百米一里。

事實上劉彥不止是對里數進行修改,參考了秦帝國的統一衡量度,將現代的長度單位都進行規範統一,軍方是第一個全面執行。

衡量度的重要性無與倫比,任何的科技發展都在數學之上,可衡量度混亂還談什麼數學。

為了重新規整衡量度,劉彥沒少花費功夫,一再確認才搞出標尺,有了原本才能進行推廣。他在軍方第一個鋪開新衡量度,是考慮到火器運用的時代已經到來,可不能像以前那樣。

以前是怎麼樣?最小的長度單位是寸,再來就是尺,尺之上是丈,丈之上有引,引之上是里。

每個朝代的長度單位可能都叫那個名字,但實際長度是一直存在變化。在長度單位上面,秦帝國進行過統一,可是秦帝國之後就又混亂,中央有自己的衡量度,每個地方又有各自的衡量度。不止是長度單位,其實重量啥的也是一樣,自秦之後的封建王朝都沒再統一過。

秦之所以能夠保證衡量度不混亂,是秦法嚴苛在支撐著。後面的歷朝歷代也雖然都有各自的律法,可執行起來真沒有秦的力度,再來就是不統一的各種計數方便各級官僚貪污。

隨著時代的進步,尤其是軍工器械上面的進步,真不能最小的長度單位為一寸,拿製造青銅炮來說,炮管差一寸和差一毫米就是天差地別,彈丸的製造上也同樣如此,技術含量越高的產品越不能容忍太大的誤差。

「這玩意發射的彈丸約十一斤,口徑一百二十毫米。」冉閔拍著脫去炮衣的十二磅炮:「這玩意某帶來了三十門。」

李壇發現這個世界變得讓他有些不懂了,斤和毫米有專門學過,但是從未聽過「口徑」這個詞。

冉閔特地走到炮口處,比劃著介紹什麼叫口徑,後面賣弄自己剛得知不久的消息:「除了口徑一百二十毫米,還有八十三毫米、九十四毫米、一百毫米的各種口徑型號。」

李壇不是一直待在定襄嗎?是有聽過火器部隊,可沒親眼看過沒有太多的概念,聽冉閔炫耀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真特么有點脫離時代進步了。

漢軍有新的部隊開拔而來,被困於定襄城池之內的敵軍很快知曉,他們見來的只是一千左右的漢軍並沒有多麼當回事,憂慮的是還會不會有新的漢軍增援過來。

「陛下歸去,留下我等坐以待斃之人。」張曷柱是石虎原先的司虞,他完全就是一副死了爹媽的表情在環視同樣倒霉的一群人:「多次求降未成,突圍亦是艱難,該將如何?」

石虎死了?的確是已經死了,還是被自己的幾個兒子一同弄死。

石羯趙國崩潰,手中有兵權的各個封王不是戰死就是遠竄,石虎一些年紀小沒有封王的兒子是被留在身邊。

定襄一直被漢軍圍困,壓根就得不到外界的消息,他們一直沒有突圍一方面是因為石虎,另一方面是還抱著某種幻想。

要不是真的發生,誰又相信一個龐大的國家會那麼輕易就崩潰,就因為不相信才會抱著希望,等待有誰前來解圍,他們一等就是兩年,之前還有半死不活的石虎壓著,石虎被弄死可算是解放。

石虎又不是沒有弄死過自己的兒子,他的兒子也沒少想弄死他,身在定襄的幾個兒子將他弄死之後,卻沒有誰想干登基的事,不幹是不想成為那個最終的背鍋之人。畢竟是不是為王在戰敗後,獲得的下場真的不一樣。

「還能怎麼樣呢?」朱軌臉色陰霾得可以,低頭說道:「只能尋求突圍。」

朱軌是石虎在任時的尚書,官職可要比張曷柱高得多,不過現在再談官職高低根本沒用,講的是誰對龍騰衛士最有影響力。

「雖無奈……」張豺發狠地說:「只能畢其功於一役。」

還是那句話,他們被困在定襄兩年,真對外界沒有什麼消息,大多數人覺得最壞的情況,是統兵在外的幾個王子還在據守某地抵抗,大趙還沒有亡,要是突圍出去怎麼也能找個地方棲息一下。

石虎沒有死之前,將龍騰衛士分割為幾個部分,張豺就獲得了三分之一的指揮權。石虎死後,可算是眾人沒有昏了頭再搞內亂,幾個有權指揮龍騰衛士的將領得以保全權勢,就是他們並沒有覺得多麼開心罷了。

「只能這樣了。」朱軌最後拍版:「敵軍能有一千增援,就能增兵更多,是不能再拖了。」

此時的定襄,長達兩年的時間之內,大多數的城牆段早就豁口處處,保持有完整城牆的也就宮城。

之前定襄城內爆發過瘟疫,漢軍可不敢隨意進入,離瘟疫爆發相隔至少半年之後,能不踏入也是絕不會進入城池之內。

「他們既然敢從宮城之內出來,該是疫情已經終止。」冉閔可不想在這裡拖太多時間,召集眾將進行議事:「城內敵軍有無突圍可能,若無可有方案主動進擊。」

李壇又再一次成了特么的副手,表示完全沒有心情講話。

一樣是長期被拖在定襄的眾將,他們其實也受夠了沒完沒了的圍困,能夠脫離這個泥坑真的是求之不得,也就先後各抒己見。

「做出撤離的假象,吸引敵軍出城突圍?」冉閔表示這個好像有些不靠譜,是建立在被圍敵軍對外界絲毫不知情的前提之下:「敵軍知不知曉外界猶未可知?若是知情或許將弄巧成拙。」

「我軍現在完全不怵強攻。」李壇覺得自己是受夠了:「何不以絕對強勢攻堅而上?」

冉閔表示對這種不需要費腦子的打法很喜歡。他不止帶來了三十門青銅炮,滅燕之戰先期發揮巨大效果的炸藥包也沒少帶,定襄這邊更不缺可以發射炸藥包的拋石車。

一方面想要強攻而上,另一方面是想不計代價突圍,只是漢軍想的是用至少三天的時間來進行準備,定襄城內的被困之軍要一天的準備再在深夜行動。

漢軍是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