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大漢帝國 第632章 知道太多會被滅口

劉彥是夏季中旬才抵達鄴城,需要在這裡停留半個月左右,隨後還將在襄國停留大概一個月,為的就是讓一套管理班子進行最後的搬家準備。

搬,自然不是說將鄴城或襄國搬到關中,宮殿搬不走,可是宮殿裡面的奇珍異寶肯定是要搬,再來就是大量的文牘需要打包封存。至於那些鍋、蓋、瓢、盆、床、桌、椅什麼的就沒有搬的必要,以其帶走還不如到了關中再打造,要不運輸成本都比物件本身高出多倍。

對了,桌子和椅子是已經在流行,但民間的傳播速度要比官方快,官方依然還是大量使用案幾以及蒲團,那是關乎到一種官場禮儀。

夏季的魏郡並不顯得炎熱,應該說現如今東亞的絕大多數地區都不算熱,那是受到小冰河時期的影響,就是很多地區彙報到中樞的信息顯示,該下雨的時候老天爺不下了。

「真是一個天大的壞消息!」田朔滿是憂心忡忡地說:「老天不下雨勢必造成乾旱。」

元朔五年的時候就有相關的推測,比如未來的某一年可能會出現乾旱情況,自那以後官方可是玩了命地在建設灌溉系統,但那是取決於從各條水系疏導水源,要是大面積不下雨,水系也會幹枯,大量的灌溉系統只是將對農作物的影響拖延,根本就無法最終地治本。

劉彥很確信會出現乾旱,他可以忘掉許多事情,對武掉天王冉閔死後發生乾旱和蝗災卻沒忘。

歷史進程已經走到公元三四八年,沒有被改變的歷史中,冉閔是在公元三五二年戰敗並被殺死,隨後很快就發生乾旱和蝗災,嚇得慕容燕國以為是冉閔的怨氣太大,給追封了武掉天王。

乾旱並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必然是會有一個過程,往往是在官府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已經成為既定事實,爆發出來才突然成為大事件。

蝗災是與乾旱有著直接關係,一般都是先乾旱再出現蝗災,等於是自然環境崩壞帶來的效應。

「征西中郎將已經率軍進駐姑臧,最先回報局部乾旱的地區就是在涼州。」田朔有理由緊張和憂心,歷史上涼州多次發生乾旱,隨後就會向關中蔓延,很快就該輪到中原腹地:「朔方以及并州查勘水源,亦是發現各條水系和湖泊的水位下降,司州、冀州等地暫時沒有異常。」

要只是涼州有乾旱的情況並不會讓漢國中樞那麼緊張,朔州那邊因為有黃河從來不缺乏水源,并州也有相當多的黃河支流。這三個地方一塊顯示出水源出現下降的趨勢,那麼問題就真的足夠嚴重了。

事實上,華夏大地的很多水系要麼是黃河支流,要麼就是長江支流。而黃河和長江的水源基本是來自於高原,要是出現水位下降肯定是高原上面發生什麼情況,再來就是河段沿途各地的降雨稀少。

桑虞問出了關鍵問題:「南方呢?」

田朔是很認真地查看了一下,才說:「南方暫時沒有發現異常。」

到這個時候,那些本來對劉彥想要讓南方人加入國家治理體系不滿的人,他們是變得有些慶幸。既是慶幸自己想要阻止也阻止不了,再來就是慶幸劉彥果然想得比他們遠。

中原大部分地區會發生旱災,到時候肯定是遍處顆粒無收,糧食就需要從其它地方想辦法。漢軍會在元朔六年大舉南下,那是事先就判斷中原會發生大面積乾旱,攻滅東晉小朝廷除了正朔之爭外,不就是為了到時候從南方獲得糧食嗎?

漢國是成功滅掉東晉小朝廷,可是滅掉一個國家不代表就能統治那一片地皮,還得是當地人願意接受統治。前兩年桓溫在南方大殺特殺,不臣服的勢力不是被消滅就是轉到暗處,又輪到劉彥接納南方人為官,長江以南才算是局勢穩了下來。

「那就好……那就好……」桑虞臉上的愁容並沒有減掉多少:「一旦中原發生旱災,南方……會否出現波折?」

這個問題沒人可以回答桑虞,誰都無法保證到時候南方會不會有人跳出來。

「國朝已經從南方遷徙人口將近兩百萬,不臣者亦是大批剿滅,卻是還要當心那些世家生出不該生的野心。」徐正殺氣騰騰地說:「必須增加駐軍的數量!」

「除了增加駐軍,還需召集各世家的嫡系血脈一同前往關中,乃至於是讓他們舉家闔族搬遷關中。」桑虞怎麼看都有些陰測測地說:「要是拒絕,便以圖謀不軌殺之。」

本來是一件防止世家暴起的好事,由桑虞來提起就有點像是要打擊南方各世家。

很明白的事情,任何時候一個家族的嫡系血脈都顯得無比重要,南方各世家的嫡系血脈被招過來就等於是人質。至於說讓南方的世家搬家,那些世家在南方還是一個世家,等到了關中就什麼都不是了。

劉彥是站在窗口看向外面的林園,聽到桑虞的話才轉頭看過去,桑虞是一臉的正義,其餘人則是各有神態。

作為北方系,能夠打壓或是重創南方系,那肯定是求之不得。而作為南方系,聽到桑虞的話肯定是變得臉色鐵青。

「交趾那邊還在持續向中樞運糧。」劉彥是一國之君,眼中不分南北,對他來講著眼的是全國:「未來數年北方會很依賴南方的糧食。」

壓制南方不使生亂是必須乾的事情,一些手段肯定是要用,但也不能逼迫到使人鋌而走險的地步,桑虞的建議有可取之處,也是中樞必須做的事情,但不能做得太過份,比如強制性地遷移世家到關中。

劉彥的話都聽見了,桑虞是一臉的可惜,其餘北方系沒有那麼迫切,南方系則是安心下來。

桑氏一族本身的底蘊不差,他們又是最先收編中原世家的家族,才在短暫的數年之內成為北方第一世家。

作為北方第一世家的桑氏,他們實際上已經是被推上火爐子,再不願意也要保持本身的優勢,不但要壓制其餘的北方系,更不能讓南方系出頭。他們清楚一點,要是去針對現有的利益集團,不但是要遇到強有力的反撲,連帶劉彥也不會幹看著,那只有將戰敗的那些世家當成殺雞儆猴的那隻「雞」,震懾其它綜合實力差一些的集團。

桑虞會選擇那些戰敗的世家,是考慮到哪怕劉彥會幹涉也不會太明顯,畢竟這個世界很現實,戰敗者要是沒有遭受什麼影響,戰勝者的勝利豈不是沒有什麼價值?

劉彥在會議中途離開。

鄴城的宮城是修建到一半被迫停止,劉彥沒有打算在這裡建都,那些沒修好的工程也就沒有繼續的必要。

漢家復立胡虜逃離之後,鄴城與襄國陷入相同的情況,那就是兩個地方几乎都空了,還是後面有其餘地方的人過來,才算是讓兩個地方稍微有了人氣。

劉彥對於世家之間的動作其實非常反感,可是他遇上了歷朝歷代君王共有的難題,治理國家離不開那些世家,導致除非是要讓國家停擺,要不根本動不了手。

當然了,劉彥建立國家的過程中並沒有藉助世家的力量,世家只能是作為依附者的角色,對於國政和國策根本沒有太大的話語權,要是劉彥有那個決心,清理世家也僅是讓國家的行政停擺,絕不會像東漢想要清理世家就會讓陷入動蕩。

劉秀再續大漢是得到地方豪強的傾力相助,而當時也僅是地方豪強罷了,並沒有所謂的世家存在。世家的出現是在南北朝時期,除了東漢有那樣的情況之外,許多朝代都是類似的情況,導致的是世家幾乎控制著國家的方方面面。

東漢因為豪強而復立,也因為豪強而走向滅亡。隨後的楊隋也是得到世家的支持才可以取代周,若說東漢因為沒有要清理世家而延續了兩百多年,楊隋則是因為想要清理世家弄了個二世而亡。有了楊隋的例子,隨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根本不敢全面清理世家,最大程度也就是拉一批、打一批、滅一批。

南北朝搞出了世家這麼一個怪獸,是到兩宋時期才算得到終結,而兩宋之所以沒有世家,那是因為知識不再被世家所壟斷,知識已經得到最大的傳播。更重要的是,科舉這個制度被執行起來。

「子深,你……」蔡優不但在苦笑也在搖頭:「何必做得那麼明顯?」

桑虞卻是笑了,說道:「虞如此,自有用意。」

說到底恰恰是在建國的過程中世家沒有出多少力氣,對君王的影響力又是可有可無,那麼就不能再沒有存在感。世家當然不能聯合起來,互相之間的競爭和惡鬥才會使世家進入劉彥的眼界,而南北間隙才是第一道開胃菜。

「扶餘國……」桑虞發現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轉移到自己身上,覺得有些事情是該攤開說了,就找個地方坐下來,說道:「王上鼓勵各家族向外開拓,諸君想必看到了?」

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在點頭,南方的那個半島都快成為各家族的樂園,超過百個家族去撒歡,又以南方的家族最多。

「王上因何對在境外的各家族私人武裝視而不見?」桑虞似乎也沒想有誰來回答,停頓了一下讓眾人消化,才笑呵呵繼續說:「是在鼓勵民間向外開拓啊!」

庾翼對這個印象最深刻,庾氏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