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大漢帝國 第612章 滅燕之戰(四)

「再往後,便無林可燒了。」劉翔對燒林阻礙漢軍推進當然是贊成的態度,看著蹙眉的慕容恪,說道:「我軍在城寨布置了大量的床弩,又有地勢之利,該是能夠使漢軍難以突破。」

丘水東岸的周邊是約有四五里的林區,林區之後是分布不規則的山地。而所謂的山地,其實是不相連的狀態,是分布成為一大片區域,山也並不險峻,很多壓根就是小山包罷了。

在那一塊不成片的山區中,有的是可以容納大軍進行交戰的場地,理所當然也能提供足夠的開闊地來建立營寨,慕容燕軍的軍大營就是建立其中,以軍大營和周邊的山地來形成聯動,根據兵力分布勾搭起了多個掎角之勢。

慕容恪放火燒林是為了拖延漢軍的腳步,他之所以這麼干也有一種「老子都要丟棄這塊地盤,怎麼折騰無所謂的」心態,該去為環境感到揪心的是漢國那邊。

丘水這一條戰線擺下了十一萬的慕容燕軍,雙方進入到作戰狀態後,慕容燕軍折損了兩千餘人,漢軍那邊該是有四五百人的折損。兩軍合起來將近二十萬,將近一個月才出現不超過三千人的折損,看上去戰爭烈度是無比的輕,但環境的破壞卻是無比的大。

就說丘水西岸,漢軍開拔過來砍伐掉的林區至少是方圓十里,木材只是少數被用於構建營寨的材料,大部分是被儲藏了起來。丘水東岸燒毀的林區則非常廣,粗略一看至少十三四里方圓的林區成了灰燼,那一片漆黑的焦土看了令人觸目驚心。

「我們……的確不太適應山地戰。」慕容恪會這麼說,是兩軍已經開始在進行攻防戰:「僅是一天便被攻克了兩個山頭,通道很快就要被突破。」

劉翔只能是苦笑了,他們安排在戰線前沿的是非鮮卑人,有原先的晉人,不少是來自東北的各民族戰俘,那些人作戰意志並不堅決,有些家人在後方作為人質的士兵則是想玩命也玩不過漢軍。

所謂被攻克的兩個山頭,一個海拔大概也就是兩百米左右,另一個大概是三百米的海拔。兩個山頭的地形非常一般,僅是擁有居高臨下的優勢,慕容恪沒有安排床弩這種利器給那些註定被消耗的部隊,漢軍在一天之內的兩次衝鋒就直接一打到山頂。

指揮兩個山頭防禦的當然是慕容鮮卑的將校,才會有慕容恪那一句不懂山地戰的說法,他謹慎地問劉翔:「夫余和高句麗之中倒是有對山地戰熟悉的人,只是本公不相信他們的忠誠。」

對了,慕容恪現在是慕容燕國的恆公,是公爵的爵位。恆公這個爵位是慕容俊繼位之後,有感於慕容恪鼎力支持給予的回報,不是看在慕容恪戰功彪炳的份上,多少是有點諷刺。

慕容鮮卑在崛起的過程中戰敗了不少勢力,宇文鮮卑被打得自行分裂,段氏鮮卑更是看著沒了影子,其餘東北各國也僅是剩下高句麗在苟延殘喘,過程中不止是得到財富和眾多的奴隸,敵對勢力的戰將也沒有少俘獲。

東北是一個很大的地方,夫余、曲沃、慎、婁等等也是傳承了很久的民族,其中夫余和曲沃、慎是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夫余和曲沃本身便是山區國家……」劉翔猶豫了一下才說:「或可以家人作為人質,脅迫他們為大燕出力?」

慕容恪眉頭挑了挑,他早就想到了這個,但依然覺得不妥。

漢國現在的崛起勁頭非常之猛,若僅是在中原那塊旮旯地方稱王稱霸其實影響力的輻射還是有限,問題是半島區域的高句麗、百濟、新羅先後投靠漢國,使漢國的影響力輻射了出去,於東北各民族也有著莫大的名聲。

東北各國和各勢力先後被慕容燕國攻滅,要是慕容燕國一直保持強盛也就罷了,東北各國和各勢力有心反抗也無法借到外力,但現在不是漢國在入侵,且漢國在東北也有了很強的影響力嗎?

「本公……」慕容恪深吸一口氣,吐出去後接著說:「比較擔憂的是濡水,還有北線。」

說起來,因為消息傳遞需要時間,拓跋什翼健反水的消息還沒有傳到慕容恪這邊來,連帶漢軍已經逼近到龍城二百里的消息也是一樣沒傳過來。

慕容恪有理由去擔憂濡水,慕容鮮卑不止一次想要使濡水成為一條無法同行的水系,什麼鐵索連江,什麼沉船製造人工礁石,做起來的難度卻比他們想像中要大。

不開玩笑,以現如今的工藝阻斷河流真的非常困難,需要考慮到的不止是資源和勞力,一些技術沒有掌握也只能是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慕容燕國有掌握冶煉技術,國內工匠的數量也不算少,但是他們的工匠還需要對全國全軍的軍械負責,劃拉出人手來打造鐵鏈就等於有一些軍械的打造必然需要停止。

再來說慕容燕國的船隻建造,他們從想要建設造船基地伊始就是一直被漢軍盯著侵襲和破壞的狀態,就算是打造出了船隻,可打造好船隻總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試航,少有船只能夠活到完成試航,絕大多數是剛一出船塢就引來漢軍艦船,結果是努力了那麼多年才建起一支規模四十來艘大小戰船的水師。

人力所未能及的前提下,慕容燕國知道那些連通渤海的水系是大威脅,人力製造斷掉航道困難重重,最後僅是搞起了建造水壩,水壩工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用一次就沒了的約束下,肯定是要在緊急時刻才會掘壩。

「北線?」劉翔困惑地說:「拓跋一族被漢王逼迫除國,原代王必是恨漢王入骨……」

在絕大多數的人看來,拓跋代國是被漢國逼得放棄地盤遠竄,拓跋什翼健帶著殘部投奔慕容燕國,那麼天然上拓跋鮮卑和慕容燕國就該站在共同的立場來針對漢國。

有了共同的敵人,再加上拓跋鮮卑和慕容鮮卑合起來也不是漢國的對手,先有拓跋一族撤往鮮卑草原,後面慕容一族也打算舉國遷徙,已經約好接下來共同對付柔然和東高車,怎麼都算是緊密的盟友了吧?

「漢國太強了!」慕容恪滿滿都是忌憚,嚴肅地說:「不止是漢國先後橫掃各國,本公說的強,是指漢王劉彥對疆土無休止的野心。」

作為一個自小學習儒學而後成為大儒的劉翔,他對於劉彥的態度非常複雜,多少次崇拜劉彥可以橫掃異族恢複漢家的統治地位,但又對劉彥對待各族的態度並不贊成,尤其是排斥劉彥的窮兵黷武。

在劉翔看來,漢家恢複統治地位當然是可喜可賀的事情,不止是漢家苗裔的地位不再是野獸不如,現實一些的是他們這些人得到了主子更多的尊重。

儒家分派別,其中就有無國界、無民族的派別。這一派別是以文化來分陣營,說明白點就是「夷狄而華夏者,則華夏之;華夏而夷狄者,則夷狄之」的那一套,不看血緣只看對文化的認同。

不能說「夷狄而華夏者,則華夏之;華夏而夷狄者,則夷狄之」的這一說法不對,是儒家的這一派別根本沒有擺正立場,不管是主動去融合還是被動被融合基本無所謂,通常異族得勢之後毫無心理負擔投靠異族的儒生大多是這樣。

拿劉翔這一些人來講,一開始或許是被迫無奈才效力於慕容鮮卑,他們受到優待或善待後,不拿自己和那些受壓迫的同袍當同類人,而後是一種趨於想要改變慕容鮮卑的心態,不管是潛移默化還是什麼都好,想要的是華夏文化成為慕容燕國的主流,自上而下來將慕容燕國改變成為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主流的國家。

類似於投靠異族後想要改變異族文化和生活習慣的讀書人非常多,還有些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成功了,真的很難來判定他們的功過得失,最成功的就是北魏的統治階層自我漢化,最瘮人的大概就是「我大清」接納文化後創造出「洗腦神功」反而來創造奴才群體。

五胡亂華的這一時期是胡人第一次踏入中原成為統治者,採取的統治手段以暴烈和殘酷為主。因為胡人是第一次入主中原,那批文化人投靠異族還不像後輩可以沒心沒肺,多少是扭扭捏捏和有心理負擔,也正是這樣才又出現一個群體,那就是投靠異族後極力想要讓自己的主子成為中原的統治者,用這樣的結果來證明他們的眼光。

要是沒有劉彥的橫空出世,那些投靠異族的文化人還都先後成功了,為異族效力得到了榮華富貴和名聲,給後輩們打造了光輝的榜樣,使五胡亂華之後文化人投靠異族不再是一件絕對可恥的事情,區分異族成功之後的好眼光,和異族沒有成功的眼瞎。

「再爭取至少兩個月……」劉翔現在的心理負擔就挺大,他是屬於竭力唆使慕容鮮卑南下的那一批人,那麼干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眼光,可現在顯然是幹不成了。他極力掩蓋失望和失意,說道:「兩個月的時間足夠大燕將該撤的人撤出去了。」

慕容燕國決定舉國遷徙是七個月之前的事情,是他們認清楚漢國的強勢崛起,確定劉彥攻滅他們的決心,一再商討和爭論,不管願不願意都清楚難以抗衡漢國,才有了舉國遷徙的行動。

不得不說的是,慕容鮮卑的崛起不是僥倖,除了有能力和有實力之外,還是因為能夠正視自己,遇到必須決斷的時候也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