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逐鹿中原 第532章 夷州

不知道誰說過,只有征服大海才能開啟真正的霸權。

地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皆是大海,陸地僅有百分之三十不到。大海將陸路分為六個主要的大陸,又有猶如繁星一樣多的島嶼。

島嶼最大的比大陸僅僅是小了一些,那個島嶼之上有著世界第一儲藏量的鐵礦,而它距離東亞大陸並不遠,後世稱呼它為澳大利亞。

離東亞大陸最近的一個小一些的島嶼,它有著豐富的銅礦,不過菲律賓並不是亞洲最大的銅礦儲藏地,最大的銅礦儲藏地在印尼群島。

亞洲是七大洲中最大的一個洲,除了大陸板塊的陸地之外,處于海洋上的群島面積並不小。亞洲相對精華的部分,如一些珍貴資源其實大部分是位處群島之中。

要是想要征服世界島,劉彥在全面光復漢家舊土之後,下一步進軍海洋,獲取處於各個大島上的資源,會是一個正確的開端。

「這個海峽是揚州陸地與夷州(台灣)的中間地帶。」伏偉用手指著遠處,對庾方之說:「那裡就是夷州。」

庾方之是庾翼的嫡長子,他負責統率今次庾氏一族入侵林邑國。

庾氏一族從漢國得到的船隻數量並不是太多,適合于海航的僅是四十六艘,最大可以承載三百餘人,最小僅是五十八人。

「夷州?」庾方之似乎是有些近視?他眯著眼睛看了許久,只是看到很模糊的一個地平線:「便是孫吳派兵侵襲過的夷州?」

夷州具體是什麼時候被中原王朝發現已經很難考究。三國時,孫權聽說夷州有數萬家,擄來可以補充民力,擴大兵員。於是,在黃龍二年(230年)春,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萬餘名官兵「浮海求夷州及澶州」。

關於夷州的記載詳見《三國志·吳志·孫權傳》。當時孫權的這支部隊在夷州駐紮了一年時間,後因軍士水土不服才返回大陸。詳見《臨海水土志》。這是夷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中原王朝統治及駐軍記錄。

漢國在夷州上面也有駐軍,算是南下滅掉東晉小朝廷的附屬產物。當時漢軍艦隊不斷襲擾揚州沿海,夷州就是作為中轉地之一,另外的幾處島嶼,如金門、媽祖、澎湖也有建設港口。

「就是孫吳曾經派兵佔領過的夷州。」伏偉是這一次漢軍入侵西南半島的指揮官,自然而然是要了解詳情:「夷州之上確實有不少人,人皆髡頭,男子穿耳,女子不穿耳,各部落又有刺青習俗。」

還有一些是伏偉沒有說的,夷州上面的原住民可算不上溫順,各部落每年都有固定的獵頭活動,互相之間進行捕殺,以砍掉最多的腦袋來表示武勇和炫耀。

漢軍登陸夷州之後,遭遇到不少原住民,僅有極少數算是溫和,大多數沒有任何交流就是襲擊,迫使登陸的漢軍不得不進行清理,但也只是開闢出海港附近的安全區,對於海島腹地和一些山地、密林就沒有深入。

「與諸越和諸蠻的生活習俗很相似。」庾方之是生長在南方,對於諸越和諸蠻並不陌生:「諸越和諸蠻不開化,難以溝通。」

隨著南下漢軍越是挺進南方,與諸越和諸蠻交戰就越多,諸越和諸蠻也許並不善戰,可是他們在山林裡面很難纏,漢軍遭遇到了曾經秦帝國南侵的麻煩,不怕諸越或諸蠻打正面對戰,鬱悶的是諸越和諸蠻游竄偷襲。

「咱們會在夷州登陸。」伏偉笑著問:「有沒有興趣瞧瞧夷州人是什麼模樣?」

庾方之很直接的搖頭,他又不像北方人對諸越或是諸蠻完全陌生,再來是有那功夫還不如研究西南半島的氣候和環境。

目前漢軍在夷州的駐軍僅是三千人不到,分為六個地方進行駐守,三處島嶼的港口之外,另外三處就是夷州本島的幾處天然良港。

伏偉這一次率軍入侵西南半島,附屬任務是在夷州留下五千人。

夷州以及附屬島嶼的駐軍,他們接下來會逐漸向夷州腹地開拓,最大程度地清理靠近大陸的這一面區域,至於遭遇到的原住民是吸納融合或是消滅,看得是原住民到底配不配和。

大概是在下午時分,總數超過一千艘的艦隊靠近夷州北面陸地,從海上眺望夷州,看到的是一片原始的風貌,大多是保持著原始森林的景色,導致被開闢出來的港口區域非常顯眼。

「這片區域被王上命名為台南。」伏偉雙腳剛剛踩在陸地上,長達六天的海航讓他哪怕是站在陸地上都還遺留搖晃的錯覺:「這處港口是在天然海灣上建立而成,海灣可以錨定超過一千五百艘的大艦,每次能夠提供兩百艘船停靠。」

庾方之的情況與伏偉差不多,雙腳踩在陸地上身軀卻有些不穩。他剛剛在船上已經看到港口的廣袤,與之相對應的就是荒涼,簡單而言就是人工的痕迹太少,連帶能夠住人的房舍似乎也偏少。

「將校不會缺少房舍,登岸士卒只好搭設帳篷。」伏偉說著停了下來,站立身軀等待港口主官靠近,互相行禮之後,問道:「可有收到中樞文書?」

主官叫黃艾,應了聲「自然」,眼睛看著快要鋪滿海灣的艦隊,問道:「五千士卒是立即登岸,還是?」

「肯定是馬上登岸,船隻還得迴轉揚州再次運輸士卒。」伏偉拍了拍自己的大腿,沒半點客氣地說:「若是歇息場所準備妥當,還請派人引路。」

黃艾當即就笑著說:「長途航海剛上岸就是這樣。」

伏偉給了一個白眼,要不是顧著形象就想蹲下了。

艦隊會在夷州休整兩天,還不是擔憂大多數的人受不了,預備入侵西南半島的漢軍說白了就不是純粹的海軍,很多人也就是只會游泳,受不了太久的海上顛簸。

真實的情況是,哪怕是內河水軍的士兵,到了海上服役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一切只因為內河航行和海上航行雖然都是在水面,可實際上就是兩個概念。

「入駐部隊是中原士卒,還是南方士卒?」黃艾親自領路,路上也就少不了多聊一些:「中原的士卒不太適應南方的氣候,水土不服的現象是個嚴重的考驗。」

漢國不是滅了東晉小朝廷了嗎?僅是在幾大戰役中對晉軍的殺死殺傷比較嚴重,剩下的是以俘虜為多數。建康的朝廷投降之後,正規晉軍的水師全面投降,中樞的決議是收編晉軍水師士卒,會用在對西南半島的入侵上面。

「水土不服很嚴重?」伏偉感到詫異地說:「不是已經在飲食上面下功夫了嗎?」

「暫時還能夠接受,就怕時間一長……」黃艾不斷苦笑:「飲食是有用,可是氣候外加思鄉……不是光飲食能夠改變。」

還是氣候和環境的原因。

例如中原的人長期生活在空氣相對乾燥的北方,來到南方之後對濕氣比較大的空氣不適應。

再來是,每個地方的生態環境都不一樣,就好像是地球人去到天頂星,哪怕是有空氣能夠呼吸,可是對於一些身體機能沒有適應的細菌壓根就沒有抵抗力。

思想更是一個大問題,鄉愁和思念誰會給腦神經極大的負擔,時間短沒有什麼,時間一長明明身體沒病,可在心態的不斷暗示下也會生病。

「那批降卒還在進行重新的整編。」伏偉被黃艾那麼一說真的有些憂慮了:「你這邊儘快向中樞彙報相關情況。若是介時偉還在夷州,會連同署名。」

庾方之聽得翻起了白眼,中原的人會水土不服,難道南方的人就不會?還是說,漢軍的老牌士卒非戰鬥損員需要杜絕,降卒的非戰鬥損員就能無視?

黃艾很直接就走進屋內,對布局熟悉之下早筆墨沒難度:「馬上,艾馬上就寫。」

夷州駐軍建造的房舍與中原那邊並不相同,沒有土坯牆壁,結構上不是木材就是竹子,房屋還會聳高留下一個與地面隔離的間隔。

由於海面上沒有什麼威脅,夷州駐軍在海岸線上並沒有設立太多的防禦工事,僅僅是建造了必要的瞭望台。

夷州駐軍的主要威脅是腹地方向,原住民太過神出鬼沒之下,駐軍不得不將駐地周邊的植物清理乾淨,弄上籬笆牆的同時,沿線也要設立崗哨。

「沒辦法像故鄉那樣,這邊的蛇、蟻和昆蟲太多太多了。」黃艾說的是為什麼第一層要與地面留下間隔:「咱們又不能學那些土著住樹頂或山洞,借鑒大陸那邊的諸越和諸蠻造房子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

伏偉就說覺得怪異又是有點印象,被黃艾那麼一提示,才想起嶺南那邊的蠻人可不都是這樣造的房舍嘛!

「這邊只是蛇和蟲子,江州的那邊有龍。」庾方之說的龍並不是真的龍,是華夏南方一些小型的鱷魚,比如「周處除三害」中的揚子鱷。他略感好奇地問:「怎麼沒有在房舍周邊撒上石灰或是硫磺?」

「經驗啊,經驗!」黃艾一臉的苦逼:「這不是對南方不熟,對夷州更加不熟,已經派出船隊回大陸弄石灰,去倭列島征繳硫磺了。」

石灰防蛇、蟻對於華夏苗裔並不陌生,硫磺也有相應效果則是與倭列島有交流之後才知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