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逐鹿中原 第516章 博弈無處不在

生而有種對於權貴來講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只要是掌握權力的人無不是希望子孫後代也能如同自己一樣,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先是講血統的優良性,再以制度進行固化。

想要達到生而有種的目標並不困難,實際上只要將知識進行壟斷就可以了,偶爾再接受極少數的人進入自己的階層,粉飾一下必將世世代代享受權力。

桑虞說要搞一套擇才選能的制度,類似的制度早就有了,比如先秦的唯才是舉,到西漢和東漢的察舉制,又到曹魏時期的九品選官法,以上這些制度也就大爭之世的唯才是舉給了平民百姓冒頭的機會,餘下皆是和平民老百姓沒什麼關係。

唯才是舉,才指的是有才能的人。那麼什麼才是有才能的人呢?以大爭之世的諸多例子來看,當時不識字只要有一項特別的才能也算是人才,諸如雞鳴狗盜之輩。但唯才是舉,其實舉的還是識字的人。

紀昌該是知道桑虞所謂的擇才選能是怎麼回事,特意中斷話題估計並不是那麼認同。他並不是平民老百姓階級,要算起來是算寒門。而寒門實際上也比平民老百姓要好上非常多,區分的關鍵就是識字。

歡宴有終時,眾人離去和撤去案幾等器具後,劉彥問了一下,時間已經到了丑時兩刻(夜間一點半)。他的寢帳就在後方,走個幾步也就到了,卻是像在等待什麼人似得,安坐在原位閉目養神。

紀昌並沒有讓劉彥久等,離去片刻就來求見。

「就知道泰安要來。」劉彥笑著讓紀昌找個位置坐下,問道:「可是關於子深的擇才選能之法?」

「王上洞若觀火。」紀昌恭維了一句,才說道:「右丞相確實是有了一套擇才選能的思量。」

自古以來能夠搞出一套制度的人都不簡單,學貫古今幾乎是必備,要對社會有很深的了解,對於當代精英階層有什麼述求更是必須,再來就是對國家現狀也該掌握。

經過紀昌的介紹,劉彥聽著好像有些那麼不對味,桑虞搞得那一套是以唯才是舉為基礎,再結合察舉制和九品選官法,很像是對已經出現的制度進行整合。

「也就是說,定下日期公開擇才選能,有才者不問出身可以自薦,到各自學府接受考試,通過的人由縣、郡、州,一直角逐到中樞接受寡人的親自考核?」劉彥多少是有些震驚,那一套雖然還沒有完備但根本就是科舉制度:「子深是有心了……」

科舉制的雛形是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到了楊堅代周建立隋國之後成為官方制度,由楊廣更進一步的規劃。

楊隋一朝科舉制的出現是為了遏制門閥和世家對官場的壟斷,給大族、地方豪強、寒門躋身官場的機會,受限於教育不普及的因素,實際上與平民老百姓的關係依然不大。是要等待到了兩宋時期識字率相對較高,科舉制才惠及富庶百姓之家,沒有點資本的人依然是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畢竟讀書也是需要資本的。

「王上,如今有才之人,何人不是身家頗豐?」紀昌看到劉彥神情奇怪,略一想就想起了曾經聊過的話題:「百姓求學無路……」

劉彥不是沒有想過要搞什麼教育普及化,但也只能是想一想。

教育並不是那麼好弄,由國家來搞學府只要有錢就夠了,但師資卻是一個大問題,再來就關乎到教材,更為關鍵的是……不管國家還是百姓都承受不起脫產者。

事實上就是這樣,什麼都依靠人工的時代,任何的勞動力都顯得彌足珍貴,百姓之家下至幼童上到老者,不分男女老幼都是需要幹活。

由國家來養讀書人,也就是對求學者衣食住行負責,再對學子之家進行一些補貼,這樣的政策是可以鋪開教育,但在任何國家都承受不起。

漢國目前多少軍隊就意味著有多少脫產者,隨著休養生息的國策已經快成為現實,再次裁軍都被提上日程,既然都要裁軍讓民間有足夠多的生產力,怎麼可能還會自行製造出不知道多少數量的脫產者。

「天下識字者寥寥,無不是豪強、大族、世家之人。」紀昌苦笑著說:「天下受世家之害久矣。」

這個就是劉彥苦惱的地方,不管是什麼擇才選能的制度,目前受惠的都不會與平民老百姓有什麼關係,能被挑選為官的也就那些群體。

「臣所優者,大漢將步小朝廷後塵。」紀昌也算是膽大,說道:「不如就安此現狀。」

漢國現在的情況其實還算不錯,為官者雖然依然是豪強、大族、世家出身的人,但平民百姓至少還有從軍改變命運的途徑,再則是確定擇才選能的制度後,利益集團必定抱團,文官勢力肯定也是要抬頭。

現在還不是讓文風鼎盛出現的時候,尚武好戰才是國家所需要,那麼國家出現什麼政策就顯得異常關鍵。

「維持現狀啊……」劉彥想了想也是該這樣,又說:「休養生息,絕不能使文景時的無為而治,有為而治則依賴於百官,監察百官成為首要之務。」

紀昌聽明白了,想要監察百官的話,漢國的御使大夫人選就該早早確定,然後是御史中丞、侍御史、監御史也該補齊,再來就是廷尉府的事情了。

「臣舉薦庾翼為廷尉,謝艾可為御史中丞、王簡為侍御史、崔悅為監御史總署。」紀昌是斟酌了很久才有這些人選:「只是庾翼那邊……」

庾氏一族之前就提過,他們僅是留下部分族人,等待漢國光復長江以南就要乘船出海,以闔族之力攻打林邑國。

「寡人以為庾翼會欣然上任。」劉彥還是挺欣賞庾翼,包括庾氏一族敢於向外開拓。他笑著說:「闔族向外開拓,於大漢有一高官,不是對庾氏一族有利嗎?」

紀昌也是笑了,什麼闔族向外開拓的事並不顯得稀奇,華夏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可不要太多,夏朝是怎麼回事很難考究,可是光殷商末期就有相當多的家族向外奪地建國,多庾氏一族一個算不得什麼。

御史中丞是駐在皇宮,侍御史負責彈劾中央和皇宮一切事,監御史是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們。

謝艾現在是武職,但人家卻不是一個只能當武將的人,他是儒門學子,有很高的才學造詣,為人謙和有禮,個性卻有剛直不阿的一面。他今次率軍攻克建康,爵位晉陞是一回事,官職上也要有合理的安排,當御史中丞是一個很不錯的決定。

王簡在石羯趙國當過不少官職,最為頂峰時期是冉氏秦國的尚書令,應付起侍御史一職絕對是沒什麼難度,紀昌舉薦他的理由也是非常簡單,他歸附漢國之後立場堅定,還能起到牽制桑虞那邊的作用。

崔悅是清河崔氏一族的族人,原先是在石羯趙國為官,官至司徒左長史、關內侯、新平相,石虎率眾遷徙之後轉投漢國,在漢軍克定冀州時清河崔氏出了不少力。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清河崔氏與博陵崔氏是同出一宗,追述起來要到秦漢時期,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咸陽)大夫,封東萊侯。到了漢朝,崔業襲爵,居於清河。崔業的弟弟崔仲牟,則另居於博陵安平,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為博陵崔氏之始。東漢以後,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俱為山東望族。

劉彥對紀昌的舉薦感到很滿意,漢國現在出現了不少利益集團,一些平衡肯定是要做,什麼樣的人安插在什麼位置就成為掣肘和平衡的關鍵。

「這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紀昌直言不諱地說:「王上治國離不開他們,只是不要形成惡性內耗才好。」

漢國現在的政局其實挺複雜,這個與劉彥光復漢家舊土的速度太快有關。因為地域的不同,出身門第上面的區別,概括下來大體是會分成兩個大派別,也就是北派和南派。

北派又分為世家與寒門,分為魏郡桑氏、博陵崔氏、長廣紀氏、東牟蔡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平原王氏、趙郡張氏、中山郭氏、長廣李氏、長廣騫氏,等等不下於三四十個能為世家者。這些家族大多是在胡人統治中原時期崛起,僅有長廣紀氏、東牟蔡氏、長廣李氏、長廣騫氏是劉彥崛起才跟隨發展起來。

南派幾乎沒有寒門,除開呂議所在的江夏呂氏之外,無外乎就是桓溫、謝安、袁喬等等那些出身東晉小朝廷治下家族的延續。

對了,除了那些家族之外,還有一個武將的派別,大體上就是以冉閔、徐正、呂泰等等人為核心,像是桓溫和謝安也能算是武將派別的一部分。

漢國會這樣誰都沒有辦法,誰讓劉彥是崛起於微末,從長廣郡開始征戰,打下如今遼闊疆土。其實哪怕不是劉彥崛起於微末,早期身邊追隨的人也會形成一個集團,然後是隨著開疆拓土又接納進來無數個集團。

劉彥知道紀昌儘管說得直白卻是一點不錯,人分群體是永遠無法制止的事情,從原始人到日後不管社會發展成為什麼樣,只要有人就會出現集團,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讓他們斗到損害國家。

休養生息不止是針對百姓,怎麼去理清楚世家,又怎麼去分配國家官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