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逐鹿中原 第509章 小朝廷之亡(二)

吾,名為羲之,出身琅邪王氏。

吾,自幼受家族長輩諄諄教導,於幼年之時便因書法而揚名。七歲之時,忠於帝事,遵命行書於木,木削三層而有墨,因得盛讚。

吾,後得文成公(郗鑒的謚號)所重,娶妻郄氏女璿。

世人皆知吾書法無雙,傳達天下卻是因「東床快婿」一事。

吾,深愛吾妻,卻不喜天下人議論東床快婿,每聞之皆內心甚惱,世人卻作為美談,著實萬分苦悶。

琅邪王氏出身,吾不必為衣食住行而苦,卻須擔負重振家族之重任。琅邪王氏興盛一時,曾有「王與馬共天下」一說,此卻是吾王氏之災難。

自吾堂伯父(王導)仙逝,琅邪王氏連番遭受苦難,幸有兩位叔父(王廙和王彬)主張韜光隱晦,琅邪王氏免除魚死網破之局,吾族仍然佇立國朝。

正所謂「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吾深以為然,何事可長久,何家有長興,唯有損不足與奉有餘。

吾所願者,非以書法傳世,亦不作逍遙詩人之想,私已能力所及庇護一方黔首。再願,上天庇佑家族可長久。

然,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己之私何其難也。吾不得已肩挑重擔,遊走污穢朝堂,觀國朝日漸艱難,卻無救世良方,何其難也。

初聞北方有漢部,吾以為實是中原遺民奮起於胡虜之境,類乞活軍行求活之舉。

再聞漢部,吾方得知已佔一郡之地,彼之首領假借先漢後裔之名,行招搖撞騙之舉,做惑亂人心之事。吾竊以為,為求活而奮起值得感嘆,假借先漢後裔血脈,則著實不當人子。

何時起,招搖騙子得佔一州之地?吾實不知胡虜何時衰弱如斯,只愕漢國之名又現。吾深不解,豎子當不知以漢之名不可輕易,實引朝廷忌諱,又將招眾胡敵視?

吾所知者,國朝視作胡虜無能,願再行北伐之舉,以忠成公(庾冰的謚號)為主,眾家尾附,卻遭大趙天王(石虎)聚眾百萬所驚,北伐之事行到半途步入終。

北伐中原為吾輩畢生所願,奈何吾不知兵事,慎言之下不曾有所諫。

再聞偽漢,吾已知行泰山祭祀之事,吾視為亂天下之因,國朝必將以王師伐之。王師北伐之事再起,先忠成公統兵取三郡之地,後國丈失地喪師,吾實乃知非胡虜無能,實是偽漢兵鋒犀利。

國丈失地喪師被俘,忠成公仙逝以(庾)翼更替,吾知國朝當要責難庾氏,感慨世事輪迴,庾氏當有王氏之難,不想庾氏剛烈如斯。

時逢所憶,吾便想庾氏或將為患,與桓、謝二氏合眾連同打壓只為免除後患,未料翼行非常事,悔當初未行雷霆手段,以至有今日之禍。

……

王羲之乘坐於馬車之上,周邊是披甲武士護衛。

建康的街道隨處可見躺卧在地上的屍體,地面的血跡亦是令人看了怵目驚心,唯一讓王羲之稍微覺得有些安慰的是亂象已經得到制止,就是馬車明明是在平坦的街道行駛卻會不時震一下。

馬車會震動的理由相當簡單,是車軲轆碾壓到了屍體。

桓雲主動請纓又是臨危受命,負責鎮壓建康之亂,執行凈街只能讓人不在街道,卻是沒有安排人手進行收拾。

真實的情況是,桓雲沒有可能一時間完全鎮壓建康的亂象,王羲之從宮城出發走的是鐘山城區。這邊大多是一些達官貴人的府宅,有那些達官貴人配合城衛軍自然是很迅速壓下亂象,其餘的城區混亂並沒有遭到遏止。

如王羲之親眼所見,街道上面沒有閑雜人等,各家門戶緊閉,兩邊的院牆之上卻是能夠看到站在木梯的各家護院衛士,看到最多的就是手持弓箭警戒的人。

遠遠地,王羲之其實能夠聽到明顯的吵雜聲,聲音最大的還是西北側,那裡正是建康之亂的起始爆發點。

西川城區同樣是一個達官貴人的集中居住區,四大門閥的府宅就是位處這一區域,周邊基本是一流世家的府宅,每一座府宅的佔地範圍無不是佔地廣袤。相對來講的話,鐘山城區這邊雖說也是居住達官貴人,可是真要劃分也就是一些二三流世家。

建康這座東晉小朝廷的都城,留給普通百姓的僅僅是一些外圍區域,越是身份尊貴的人才是越靠近城中心。

護衛王羲之的武士多達千人,有近一百身穿鐵甲的是王氏一族的核心武力,他們將要護送王羲之前往攝山,那裡是漢軍最為可能發起軍事行動的戰區之一。

因為事發突然,混亂大概是在未時(13點至15點)發生,等待小朝廷的中樞做出反應差不多已經是到了酉時兩刻(5點30分),等待王羲之坐上馬車來到出城的城門處其實已經是夜幕降臨。

城內爆發混亂,包括被庾氏私軍控制的各處城門早就是聚兵無數,那些還掌握在小朝廷手裡的城門更是在高度警戒中緊閉。

儘管東面城門早得到通知,知道王氏門閥會有隊伍出城,可是他們在看到有千人武裝過來時高度警戒。

「城門尉一定要見到您。」王謝是一臉的怒氣,他剛才明明已經拿出官方印綬和家族私印,可是城門尉竟然膽大包天:「只要您一聲令下,小人便手起刀落宰了他。」

「難得克忠職守,何罪之有?」王羲之時時刻刻都保持著儒雅的氣質,卻不會傻乎乎自己下車去見城門尉,是吩咐:「將人帶來一見。」

東城門是被封鎖的狀態,可以看到滿滿都是手持火把的士兵,城樓和城牆之上更是站滿了警戒士兵。

「小人受命不得不為。」城門尉是一個看著斯斯文文的人,出身於上品之家蔡氏的蔡榮,與王羲之是相識:「得罪之處請右將軍恕罪。」

王羲之沒有廢話,甚至是連一句話都沒有說,僅僅就是那麼坐在馬車上看著蔡榮。他在回憶蔡氏是與哪個門閥親近,得到的答案是蔡氏與桓氏門閥走得比較近,考慮到桓雲接手建康的兵權指揮,似乎蔡榮盡忠職守也能解釋得過來。

人是見到了,身份確定之後城門自然是打開,王羲之一行人全部出城之後城門才被重新合閉。

出了城的王羲之在觀看夜幕中的建康城牆,漫長的城牆上面火把成為一條長龍,視野可及範圍之內那些旗杆上的旗面正在隨風飄動。

建康城的東北方向,那裡的天空可以看到點點星辰,對王羲之感到安慰的是沒有見到漫天的火光,沒有火光則代表沒有爆發大戰。

「王右軍已經出城?」桓雲身在北城門內城處,前方大約兩三里地就是庾翼所在的城樓。他身後不遠處站立著眾多人,看穿著顯然就是被召集起來的各世家中人,身側是桓氏門閥的核心部曲,也就問:「王氏府宅可有什麼動靜?」

名為黃棟的部曲當即答道:「府門緊閉,院牆隨處可見戒備的弓箭手。」

建康現在只要是有條件的家庭,誰又不是做出高度戒備狀態?這個時候要是有誰敢去靠近,沒有得到允許肯定少不了要被箭矢招待。

庾翼就站在城樓最高處的護欄邊,城外是約有過萬的軍隊堵著,城內是不會少於三千的軍隊夾著,城牆的左右兩邊更是站滿了隨時會撲上去的軍隊,他們是以不到兩千的數量被包圍在城樓處。

城樓這邊暫時陷入平靜,庾氏府宅那邊卻是在進行攻防戰,雙方是圍繞著院牆和大門在互相爭奪。

直至目前庾翼都還有些懵,他們是準備呼應漢軍,可絕對不是今天,真要呼應漢軍也不是在建康城,畢竟城內僅是有兩三千的武裝,面對小朝廷過十萬的戍衛軍再加上各門閥世家的私軍,兩三千的庾氏私兵也就是砸進水裡泛起一些漣漪就該平息。

對於庾翼來講事情真的是不該這麼發展,不管是與漢軍那邊的溝通,又或者是與桓氏門閥、眾多世家的約定都不是這樣。

「父親,率軍圍困我們的人便是桓雲,是否……」庾方之看著多少有些慌張,問道:「是否桓雲告發?」

庾翼之所以覺得下一代沒有傑出人物就是從自己的嫡長子身上得來的結論,不但是庾方之,次子庾愛之也好不到哪去,甚至是自己兄弟的那些子嗣都只能說平庸無比。

華夏講求禮節,哪怕是敵對也僅是同輩會直接稱名道姓,小輩可不能顯得這麼無禮。庾方之再慌張或者是生氣,他都不能直接喊桓雲的名字,該是稱呼桓閥,又或者稱呼桓公。

【今日的事情不是桓雲主導也絕對脫不了關係!】庾翼從沒喜歡過桓雲,厭惡卻是又算不上,只能講不想與之交往。他遠遠地看著遠方,知道桓雲就站在那裡,不止一次思考桓雲究竟是個什麼意思。他平淡地對庾方之說:「靜待下文便是。」

庾方之還想說什麼,被庾翼眼睛一瞪將話咽回肚子里去。

之前桓雲沒有到,城外和城牆連接處由褚歆指揮的部隊一直是在強攻,是桓雲過來之後廝殺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