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漢部立國 第312章 行轅前移

整個東海實際上已經成為漢部的洗腳盆,慕容燕國不再注重遼東和朝鮮半島之後,高句麗、百濟、新羅實際上都需要仰仗劉彥的鼻息。

劉彥想要徹底征服朝鮮半島恐怕不太容易,不過壓服並不困難。他實際上也在朝鮮半島獲得霸主級別的地位,近一步在某些程度上控制著高句麗、百濟和新羅。

伽揶是一個部落聯盟,並不能算作一個國家。這個部落聯盟是由六個比較大的部落聯合組建,人口的來源非常的複雜,上層社會是扶餘人和曲沃人,中層階級該是以倭人為主,最低層是馬韓、辰韓、弁韓的三個人種。

真實的情況是,朝鮮半島和倭列島之上的主流族裔是扶餘人,他們作為上層的統治地位已經有很久,包括高句麗實際上也是扶餘人作為統治的中堅力量。

扶餘人會成為朝鮮半島乃至於是倭列島的統治民族,他們還要感謝曾經的西漢孝武皇帝。是劉徹滅掉了衛滿朝鮮,也就是中原遷徙過去的力量,導致東北區域和朝鮮半島出現一定程度的「真空」。

西漢在那邊設立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臨屯郡,可是並沒有投入多少精力去建設或發展,是採取羈縻之策。

什麼是羈縻之策?就是扶持當地效忠中央的土著家族,進行冊封之後承諾世襲官職,給予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正是因為羈縻之策,高句麗的先輩才喘息下來,後面高句麗不斷壯大,才形成西晉之初為遼東一霸的局面。

慕容鮮卑清掃遼東周邊打破了原本的局面,高句麗直接被打得一蹶不振,扶餘國近乎於崩潰離散,倒是百濟強勢崛起,又導致漢部在朝鮮半島有了立腳之地。

新羅在這一次朝鮮半島的動蕩中得到的好處有限,他們是向北擴張了數十里,可是新羅軍隊的損失真心不小。

後面,劉彥向朝鮮半島的國家進行僱傭,要說高句麗是被迫屈從的話,百濟純粹就是被利益驅使,新羅則是不得不跟上。

新羅要是不表示,劉彥就敢派軍跨越百濟的國境,甚至是聯合百濟將新羅滅掉,畢竟百濟對新羅的垂涎已經不是一天兩天。

「伽揶與九州、出雲,該是受到百濟的指使。」呂議這麼說有絕對的理由:「新羅女王的國書中明確提到了這一點。」

「因為揮軍回到中原,我們在半島上的兵力下降到歷史最低,百濟無法按捺下來也是意料當中的事情。」紀昌看了眾人一眼,說道:「這個我們早就有預料到。」

若說這一次朝鮮半島的變革誰獲利最大,排除漢部這個外來者之外,獲利最豐的當屬百濟。

慕容燕國敲了高句麗一棍,百濟就敢向北擴張近一百里,要是沒有漢部橫插一杠子,他們甚至都能打到馬皆水(鴨綠江)邊上。

一個國家到了擴張高峰期的時候心氣最高,軍隊向外開拓的雄心也會無比強烈,要不是有漢部在那邊杵著,百濟不會是指使伽揶、九州、出雲這些傢伙,該是會自己親自上場。

「我們現階段無法調兵去半島?」呂議臉色有些難看地說:「估計是窺探到這一點,百濟才會將想法付之行動。」

劉彥在朝鮮半島徵募僱傭軍,百濟可是有貴族親自過來中原,但凡有些腦子的百濟貴族肯定會看出一點,那就是中原大戰無法避免。

既然漢軍會在中原與石碣趙國拼個你死我活,百濟按捺不住就顯得正常了。

百濟指使他人去只是一個試探,要是劉彥無動於衷肯定會自己上場,介時不管新羅能不能抵禦住入侵,漢部在朝鮮半島上的地位肯定是要下降。

「新羅女王在國書中稱臣,這是半島之上第一個向我們正式稱臣的國家。」紀昌苦笑看著劉彥,說道:「君上,容不得我們無動於衷。」

收小弟是華夏文明相當愛乾的事情,皇帝很有面子的同時,增漲國威是一部分,另外就是提振國家軍心和民心的士氣。

那可是第一個對劉彥稱臣的異族,有著很高的政治意義,再來是關乎到日後對朝鮮半島的政策,無所作為絕對不行。

「百濟舉國動員可以徵募出十七萬左右的部隊,我們……該派多少部隊?」呂泰的心情很鬱悶,要是再派遣軍隊到朝鮮半島,有比他更合適的人嗎?他真不想再回去朝鮮半島,無比渴望留在中原征戰。

「百濟的舉國動員?」紀昌有些詫異:「我們需要的是再次震懾,只需要表個態度。」

說實話,百濟的軍隊戰鬥力還算可以,要不也不會在之前既是與高句麗征戰,還能欺負新羅。他們剛剛進行了大擴張,該是軍心士氣最高的時候,想要再次震懾難度頗大。

「泰安。」劉彥大概猜到了紀昌想要幹什麼,問道:「聯合高句麗和新羅?」

紀昌一臉猙獰地說:「君上,我們的海軍目前只是擔任護航和運輸,既然百濟糾集伽揶、出雲、九州,那我們不一定需要直接對百濟動手,可以選擇伽揶、出雲、九州其中的一個滅掉!」

漢部海軍的強大毋庸置疑,伽揶、出雲、九州這種小國也不需要派出多少軍隊,大概揮師一萬就能夠直接攻滅,不會對漢部在中原的戰事有過多影響。

「既然百濟要試探,那就如泰安所言。」劉彥其實也是惱火的狀態:「選擇其一攻滅之後,派出人手前往百濟,要求增加僱傭軍的數量!」

呂議站立起來揖禮應:「諾!」

劉彥看向了呂泰,說道:「此次作戰便由恆安為主將。」

呂泰內心既是苦澀又是興奮,總之非常複雜,也是站起來揖禮應:「諾!」

伽揶、出雲、九州都是小國家,可是再小的國家不也是國家嗎?能夠滅掉一國對於一個武人而言是種榮耀,就是……呂泰覺得自己被邊緣化好像成了習慣啊?

對於朝鮮半島那邊的事就告一段落,真正重要的還是中原。

劉彥所在的府邸沒有經過擴建,那是因為根本就沒有必要,他們已經開始在向青州之外的區域擴張,再來是中樞的位置根本就沒有確認,建造宮闕又是為了哪般。

事實上劉彥表態不守成之後,接下來漢部的近一步擴張就已經成為必然,沒有人會認為下密會是一個國家中樞的好地方,具體會在建國之後於哪作為都城,那就得看實際情況。

沒有確認都城的位置,劉彥又不是那種喜愛享樂……暫時也沒有資格享樂,那麼以漢部目前的情況而言,造宮闕就是浪費財帛,又沒有那麼多的勞力可以浪費。

在決定攻下整個徐州之後,漢軍主力已經開始向彭城開拔而去。

彭城之前已經被漢軍攻擊了數次,不過那個時候是練兵為主,基本上就是留下彭城沒有大肆進攻,彭城郡的其餘區域不知道被橫掃了多少遍。

漢軍主力再次發兵彭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王基、王鸞以及郭氏一族,另外就是其餘的將領、文臣,他們得知漢軍再次殺來,二話沒說帶著石遵放棄彭城,是選擇退往豫州。

庾翼本來還想看一場曠世大戰,來到彭城時卻發現城樓之上已經飄蕩漢軍旌旗,這一情況讓包括他在內的東晉一方人等苦笑之後相續怔怔出神。

漢軍的騎軍自然是不會任由石遵等人安然離去,追擊一路一直到睢水邊上截下了跑得慢的石碣趙軍,因為石遵和那些重要人物全部渡河,被留下的人十分輕易就被迫歸降。

該是冬至節前夕,戰報傳回下密,正式確認徐州全部歸於漢部,而這個時候劉彥其實已經移步泰山郡。

劉彥逗留的地方叫奉高,距離泰山約有四十里左右,邊上是汶水下游。

因為前一次大火所致,實際上奉高包括其周邊就是一片白地的景象,要是去到野外甚至看不到殘存的樹林,有的只是一片片被燒得光禿禿的地皮,可見當時的火勢有多大。

泰山實際上是一片山脈,得益於有汶水間隔開來,當時的泰山五嶽僅有一岳被火勢波及,其餘四岳安然無恙。

奉高目前是殘垣斷壁的模樣,並不適合作為大軍駐營之地,軍隊是在殘破的城池邊上,位於汶水之邊安營紮寨。

作為首腦的劉彥向西邊移動來到前線,預示著漢軍接下來主要用兵會是在兗州方向,對於這點最為高興的莫過於蔣干。

參與會盟的慕容燕國使節團已經回去,東晉使節團的庾翼是以個人身份留下,全班逗留的就是冉氏秦國與張氏涼國。

蔣干與謝艾,他倆僅是帶著一些隨從就跟著來到泰山郡,使節團餘下的人是被留在下密城。

「漢軍主力征戰徐州之後是返回下密休整。」謝艾看了一眼不遠處的劉彥,再看看周邊一片的白雪皚皚,哈了一口熱氣搓了搓手,說道:「漢軍主力沒有開拔前來,事情會怎麼樣還未有定數。」

蔣幹當然知道這一點,可他堅持認為既然劉彥移動過來泰山郡必然會有下一步動作。

對了,不管是蔣干還是謝艾,他們並不知道之前已經有漢軍開始滲透兗州方向,僅僅是知曉漢軍的動作很頻繁。

奉高的不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