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漢部立國 第310章 實話最刺耳

最終劉彥根本連「吱」一聲都沒有,包括對各方提議的反應,建國稱王啥玩意。他除了一開始的招呼,後面只負責笑呵呵地吃喝。

最終,因為劉彥老神在在地當透明人,連酒宴上應該讓各國武士一對於較量,乃至於是各出百人較量,一些心照不宣的事情,啥都沒有辦成。

酒宴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吃吃喝喝,菜色很好,酒的種類不少也好喝,但誰都高興不起來。

「不會是幾句話就能解決事情。」謝艾在宴會上也是扮演透明人,酒宴結束後蔣干找來,他頗為真誠地說:「秦王覺得自己進軍關中為青州解圍,可是何嘗不能解讀為青州吸引石碣重兵,才使得秦王能夠輕易進軍關中?」

說起來很現實,冉閔還是石碣趙軍一員悍將的時候,他可是沒少幹掉張氏涼國的猛將,死掉的士卒則就更多。張駿現在與冉閔走到了一塊,可之前的仇恨真的放下了嗎?

很明白的道理,西涼需要有一個來作為石碣趙軍的攔路石,支持冉閔能夠輕易實現這一個小目標。

張駿調往東面的涼軍有多少?僅僅是三萬不到。整個涼國該是有八萬左右的軍隊,那麼另外的五萬大軍去了哪裡?除開那些疆域內必須要有的戍衛部隊,該是有三萬以上的涼軍其實是在西域!

以上那些情報劉彥都能獲得,沒有道理冉閔會不知道,那麼冉氏秦國與張氏涼國抱團就顯得比較有意思了。

現在並沒有出現火藥,可是誰都想拿對方當炮灰,這種形式下的結盟必定是會充滿爾虞我詐。

「與他們結盟不會有什麼實際意義。」劉彥是在新一次的內部商談中公開自己的想法:「石碣趙國的牆還沒有倒,眾人合力要推不過是被形勢所逼。張駿要拿冉閔當盾牌,給予任何形式的支援都是抱著這樣的目的。我們也不希望冉閔敗亡,只能是對石碣趙國施加軍事壓力。」

許多東西經不起推敲,有些人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有些人則是顯得過度的聰明。

冉氏秦國那邊怎麼可能沒有發覺自己的處境?也許冉閔現在正後悔自己動手太早,以至於石虎盯著不放。可是冉閔干都已經幹了,哪怕明知道會當張駿的盾牌,恐怕也是硬著頭皮當下去。他甚至明白可以拉劉彥下水,也在想盡辦法拉劉彥下水。

「職私下一直逼迫蔣干,總算讓其透露一些口風。」呂議是內定的典客嘛,就是負責外交與民族事務。這一次各方使節團過來,就是由他來安排招待。他皺眉說道:「李農沒有鬆動。」

沒有記錯的話,之前蔣干可是信誓旦旦說李農會背叛石虎,怎麼到了現在成了李農沒有鬆動了?

乞活軍不止是一支軍隊,還代表著中原晉人的最後武力。這一個集團內部的成份非常複雜,絕對不是一開始一群苦哈哈為了求生存抱團那麼簡單。乞活軍內部有相當多的軍頭,加入了地方的豪強與大族,後面又有儒士進行滲透。總之乞活軍真的非常複雜。

冉閔帶走了乞活軍那些支持自己的成份,那麼沒帶走的只能是被留下,留下的那些有屬於李農的嫡系,更有雜七雜八的一大堆派系。

「亂的很。」桑虞似乎是經過特別了解,滿是陰鬱地說:「李農不是唯一一個對石虎還抱有期望的人。」

晉人就是一盤散沙,從當世有至少三個晉人建立的國家就能看得出來。要是再算上劉彥這邊,不到五百萬人口的同一族裔竟然建立起了是個國家。

「可能是被隔絕,我們近來已經沒有再接納過新的人口。」呂議對於自己在建國後會成為九卿之一其實無比滿意,他之前在長江以南被定的身份可不怎麼樣。他一臉愁容地說:「僅於目前為止,我們的人口已經停止增漲。」

漢部到現在有多少人口?全部算上是有一百六十六萬餘。聽著好像不少,但要看一下劉彥控制著多大的地盤。

呂議說那些有個隱喻,就是要打仗也得選有進項的位置打,要不人口是持續消耗,那將會是極度糟糕的局面。

「北面到黃河邊上是無人區,我們實際上也已經控制該區域。」桑虞說的是齊郡和樂安郡,頓了頓才繼續說:「再來是兗州方向,先有一場規模頗大的火災,後面石碣又進行堅清壁野。我們的斥候深入到濟南郡邊緣才發現人煙,中間有超過一百里的荒蕪區域。」

一百六十六萬的人口,男性的數量是一百一十二萬,剩下皆為女性。四十歲以上、十三歲以下佔了四十七萬,排除女性之外,必要時刻可以動員的男性青壯為六十五萬人。

當然了,除非是到了真正要滅絕的危急時刻,要不沒有人會真的將能夠拿起兵器的人全部動員。

另外,也就是劉彥搞出了成熟的戶籍制度,再來就是漢部一直是軍管體制,否則哪怕是知道有多少青壯能動員也沒可能真正辦到。

目前為止劉彥已經動員起了二十萬的軍隊,可是能夠用於戰爭的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未來要是石碣趙軍沒有發起主動進攻,那麼漢軍就會出兵兗州,會動用的兵力其實也就是七萬,再多那是沒有可能的事情,一切只因為地盤大了需要守衛的地方也變多,可不是有多少軍隊就能夠全部用在一個戰場。

「野戰主力也就那麼多,其餘只能是動用僕從軍和新附軍。」紀昌點著地圖,特別點了一下幾乎被燒了個精光的泰山區域:「沿線需要留下守衛後勤線的戍衛部隊,真正能夠用於進攻的部隊會更少。」

桑虞介面說道:「時間對於我們並不充裕,需要看冉氏秦國能不能支撐柱,也看慕容燕國什麼時候攻取幽州。」

還有一件比較現成的事情,那就是慕容燕國那邊的問題,以前是沒有必要談,現在卻是要拿出來好好參詳。

慕容燕國為了南下準備的時間很長,可以預見一旦南下就是傾全國之力的趨勢。看前幾次石碣趙軍與慕容燕軍的交戰實情,顯然石碣趙軍不是慕容燕軍的對手,不過那是野戰的前提。

「慕容燕國中有相當多的降將來自於各個地方,其中就有打了老仗的晉軍將領。」紀昌的話很明白,那就是說慕容燕軍不會缺少懂得攻城戰的將領,他又說:「看慕容燕軍攻擊高句麗,僅是一次攻擊就拿下丸都,雖說裡面有高句麗人無能關係,但也能夠說明很多問題。」

要是慕容燕軍佔領幽州,接下來肯定是晉軍冀州,漢部這邊的人從未奢望能夠與慕容燕軍和平相處,因為不但慕容一家子窺覷中原,漢部這邊對於中原也是垂涎欲滴。

「我們有在遼東那邊做攻擊慕容燕國的相關準備,想來慕容燕國也會有相關的考慮。」劉彥總算是開口說話:「依你們看,他們在南下之前會對我們在遼東的領地動手嗎?」

「慕容燕國一直是戰爭狀態,無法從動員情況進行判斷。」紀昌說的是實情,他皺眉說道:「我們在遼東的斥候已經在進行密集偵查,至少是在目前沒有發現兩百里內有什麼動靜。」

呂議適當地插嘴,說道:「高句麗那邊彙報來的情報也顯示一點,慕容燕軍沒有在高句麗可以偵查到的區域集結。」

事實上是什麼?是慕容燕軍已經開始收縮到了遼西的龍城,大批的物資也是集中向了龍城,其餘區域基本是屬於真空狀態,尤其是越往東北邊就越顯得空虛,甚至高句麗已經偷偷摸摸地再次過去丸都,對此慕容燕國是採取無視的態度。

搞清楚一些事情非常有必要,其中就包括各支使節團究竟是在幹什麼,聚起來商談的人說完該說的,自然是散去干自己該做的事情。

正式場合的商談沒有什麼結果,私下的交流和籌碼互換就會成為主流,負責對外溝通的呂議在接下來需要的就是摸清楚各方能夠做到什麼地步,再來就是擁有多少籌碼。

可以確認的是冉氏秦國在這一場外交中擁有的籌碼最少,他們由此也是在四處拉攏許諾,光是呂議就與蔣干碰頭了不下於數十次,但始終沒有談出什麼來。

擁有最多籌碼的不是漢部,是慕容燕國。他們依然不怎麼搭理冉氏秦國,倒是對於張氏涼國感到很有興趣。

最沒有存在感的是東晉使節團,他們根本就是完全被無視,連來打醬油的拓跋代國使節團的存在感都比他們高。

拓跋代國不會參與征戰石碣趙國,那是一再確認的事情。

拓跋孤給出的理由相當充分,他們剛剛與匈奴人大戰了一場,現在還被慕容恪率軍滿草原追逐,沒有能力來參與這場瓜分盛宴,也不需要來參與,他們覺得自己能夠在草原上生存就很不錯,表示沒有南下的慾望。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時間裡,暗地裡的交流和交換基本結束,會拿出一些什麼,再做到一些什麼,基本上就是在暗地裡互相討價還價中結束。

等待再一次碰頭的時候,這一次劉彥倒是安排了聲樂和歌舞。

庾翼等東晉那邊的人沒有出席酒宴,拓跋孤等拓跋鮮卑人也沒有參與,畢竟這一次就是一場非正式締盟場合,既然沒有參與攻擊石碣趙國的想法或實力,自然是靠邊站。

該確定的事情已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