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事難盡,一一道來 第七章 年號章武,臣服合作

新朝建元十一年,舊朝滅亡十四年。

皇帝祭天,龍虎山乃天下道教正統,張姓天師幾十代傳承到今。龍虎山五大天師齊聚河間。

鄭智對於道家,從來都有好感,這是一種情懷。卻非趙佶那般迷信道教。真正的道家,無為中正平和,才是本質。

鄭智自然是不信那些六丁六甲之類的大法的,卻是這祭天之事,華夏正統,從巫祝開始,到道家之人,這是少不了的程序。這個時期,也是全真道開始的時候,龍虎山卻還是道教之祖。

大夏新朝,改元章武,章武元年,西曆一一三九年。西遼康國六年。

大戰已然開始。

秋,魯達隨帝國第三、第四、第五水師,大小戰船兩百一十八艘南下。與南海普利安哥登陸,抓捕奴隸開始於海邊良港鑄城。

普利安哥,乃高棉之語。後來此地稱之為西貢,乃西來進貢之意。最後來,此地稱之為胡志明市。越南之地也。

魯達就在此處,並未繼續隨水師往前。而是帶領四千鐵甲開始經營此處,鑄造大城,安裝火炮。也與當地土著之國交戰幾番,才徹底佔得海港之後的大片地盤。命名南海城。

水師分道,第三水師繼續南下,往群島之地而去,第四第五水師繼續入馬六甲海峽,沿著海峽登陸幾處據點,其中最重要的一處蒲羅中,也在開始鑄造大城。便是後來的新加坡,扼守水道咽喉。命名水關城。

出得馬六甲,便是印度洋,迎面又是一片不小群島,城池堡寨,一個一個。這才是海道的根基所在。

水師之後,便是更多的商船,商船而來,運送少許貨物,主要是載人跟隨水師,船內之人,便是一個個鐵甲軍漢。

印度洋,可去中亞中東,甚至可去歐洲。橫渡便是黑人之地。越過黑人之地,乃大西洋,再橫渡又是那片廣闊無垠的美洲之地。往北去,就是歐洲的出海口。

這個世界,走在路上,廣闊無垠。走在時間上,不過就是這麼一周。

若是海路成熟,即便是帆船環球一周,也不過一兩年時間即可。若是海道不成熟,三年也不在話下。若是有機械動力的船隻,那麼這個世界,從此咫尺天涯。

章武二年,夏。

虎思斡耳朵也炎熱起來,再也不是那等嚴寒。

虎思斡耳朵的城池,再也不似中原的城池模樣,有高聳的角樓,尖尖的建築之頂。外城城牆甚至比中原一般的城池還要高聳,內城完全就是波斯人的建築風格。

城池並不廣闊。卻是一座堅城,華夏自古不把其他地方的人民當回事。但是歷史上的事實,這個世界,也還有幾個璀璨的文明,在某種程度,某個時間段,並不比華夏文明差上分毫。

虎思斡耳朵這個名字,卻不是中亞之地的辭彙,而是帶著濃濃的大興安嶺地區的文化。

斡耳朵,乃是大興安嶺地區民族的辭彙,契丹人這麼用,女真人也這麼用,甚至大興安嶺西邊的蒙古人也有這個辭彙。滿語之中也有。

意思大概宮帳、宮殿、亭子。

包括後世鄂爾多斯市的名字,也與這個辭彙有關係。鄂爾多,就是斡耳朵。

虎思,就是有力量的意思。虎思斡耳朵,就是有力量的宮殿。

十幾萬大夏之軍,終於圍困了這座有力量的宮殿,契丹人有力量的宮殿。

耶律大石站在城頭之上,年不過四十有四。穿著還有中原漢人的習慣。城內七八萬中亞各族之兵,皆在耶律大石麾下效死。

「尊敬的國王陛下,聽聞大夏國之太子也在軍中。」一個明顯不同於東亞人面孔的塔剌思人恭恭敬敬站在耶律大石的身後,開口說著蹩腳的契丹之語。

塔剌思,在虎思斡耳朵之西,乃後世哈薩克境內。塔剌思,也是蒙古人西征之時的花剌子模背後之地。往前更有唐朝與大食人在此進行了一場大戰。也是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年,高仙芝兵敗之地。

耶律大石聞言面色越發深沉起來,開口詢問道:「鄭智之子,可是叫鄭凱?」

耶律大石對於鄭智有過一段時間的關注,鄭智北伐大遼之時,不過幾歲的鄭凱恰巧也在軍中。卻是鄭凱還並未獲得太子之民,只是大多數人都以鄭凱為太子之尊。

「鄭凱,鄭凱。」這個塔剌思人重複了幾句音節之後,方才篤定說道:「尊敬的國王陛下,聽聞那大夏國的太子,是叫鄭凱。」

耶律大石面色有些複雜,女真與鄭智之戰的情況,消息過了五年才真正傳到這裡,起初耶律大石一直並不相信這個隨著旅人傳回來的消息,直到自己親自派人再越過草原回來之後,耶律大石方才徹底相信這個消息。

鄭智打敗了女真人,甚至把女真人再次趕回了叢林之中,女真人更是死傷過半。耶律大石對於這個消息,心中只有暢快之感,忽然也有一種大仇得報的喜悅。相比於那如野人一般的女真,能說漢語,能寫漢字的耶律大石,對於宋人,自然更有親近之感。

兩百年多年的契丹之遼,從來都以中華為嚮往,文化習俗也多受漢人影響,與宋為兄弟之邦,稱宋為南朝,自己便是北朝。以自己與宋沒有區別之意。耶律大石,遼之林牙出身,便是遼國之翰林。何嘗又不是這麼一個想法。

與宋之戰,甚至可以說是內戰。亡於宋之手,多年之後,建立了碩大西遼之國的耶律大石,內心多少是可以接受的,不過就是幾千年來中華之歷史更迭。那女真野人,便是不可饒恕的。

耶律大石看著城外無邊無盡的漢人鐵甲,數之不盡的健馬,還有那熟悉的一門門黑洞洞的炮口。

思慮了許久許久,自從漢人大軍前來,耶律大石並未與之有過大規模的交戰,全部的精銳力量都往虎思斡耳朵聚集而來。

七八萬各族精兵皆在城中,城內的糧食也準備的較為充分。

卻是這戰與不戰的事情,耶律大石心中似乎真有一點其他的想法。並非耶律大石捨得這個偌大的西遼契丹之國,而是耶律大石心中多少有些僥倖之想。

這僥倖的想法並非耶律大石幼稚不成熟,期望著漢人能自己退去。而是耶律大石想弄明白漢人到這裡是為了什麼?是單純為了開疆拓土,還是有其他想法。

若是單純為了土地,為了開疆拓土的不世功績,為了名垂千史的榮耀榮光。若是如此,耶律大石唯有一戰,因為這是契丹人最後的活路了,契丹之族,失去了這裡,便再也沒有了傳承。

若是漢人到這裡是有其他的想法,耶律大石便不願一戰,因為耶律大石願意在某種程度上與漢人合作。幫助漢人達成心中所想。

思慮許久之後,耶律大石想了太多太多,終於開口說道:「去喚夷列來!」

那個塔剌思人聞言,恭敬捂胸一禮,轉身下得高聳的城牆。

耶律夷列,乃耶律大石之子,這西遼以後的皇帝。但是這個皇帝並非是耶律大石直接的繼任者,西遼之國,也出了個女皇。乃耶律大石的皇后,耶律大石遺命如此,也並非篡奪。感天皇后在位七年,才是耶律夷列。

耶律夷列上位之後,倒是還有一個有趣之事。登基改元,年號:紹興!

當時南宋趙構,年號也正是:紹興!只是南宋紹興年間,要早了二十年開始。

南宋紹興結束於一一六二年。西遼紹興結束於一一六三年。

耶律夷列廟號仁宗。趙構廟號高宗。

年輕的耶律夷列奔上城頭之上,拜見耶律大石之後,站立在身後。

耶律大石依舊久久不語,還在定奪,待得許久,方才開口說道:「夷列,你漢話學得怎麼樣了?」

耶侓大石用契丹語發問,耶律夷列頓了一頓,用漢語開口答道:「父皇,孩兒的漢話學得應是不差的。」

語調微微有些奇怪,比不得耶律大石說得正宗,卻是也不差。

耶律大石點了點頭,開口也是漢語說道:「城外,漢人皇帝的太子來了,你出城一趟吧。」

耶律夷列聞言一愣,面色微微有些驚慌。城外十幾萬大軍來了,已然圍城。耶律夷列的自然知道這些。耶律夷列更是知道城外的漢人,是來打仗的。大戰在即的時候,耶律夷列便也不明白為何父親要自己出城而去。

要說耶律大石想投降漢人,耶律夷列是不信的。這位父親,在這片土地之上,征戰無數,身先士卒,從不畏死。殺的人能堆成山,攻伐的城池土地也並不比昔日遼國的疆域小。

這麼一個人,哪裡是會投降的人。

耶律夷列面色微白,看著自己的父親。

耶律大石也是轉頭看著自己的兒子,開口又道:「你出城去,帶上一些突厥女子,帶上好酒,去招待漢人皇帝的太子一頓好宴。」

耶律夷列心中慌張,卻是也並不表達出來,也不拒絕,只是開口問道:「父皇,孩兒去了之後,與那漢人太子說什麼呢?」

耶律大石面色正了正,開口說道:「你先說感謝當年大夏皇帝的恩情,隨後再問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