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王士衡布局荊楚

襄陽城位於鄂西北,漢水中游,因為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漢水穿城而過,分處兩岸的襄陽與樊城,隔江相望。

襄陽城西北面是綿延的秦嶺,東北面橫著一條淮河,正北面的狹長地帶,是從河南進入鄂地的必經之處,而襄陽城便座落在,這條狹長地帶的出口上,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堪稱天下雄城。

東漢末年,曹魏便數次從南陽南下,爭伐荊襄,而關雲長亦數伐樊城。等到南宋時,宋元之間更是進行了一場長達六年的襄陽之戰。

王彥在洞庭湖口擊敗勒克德渾後,加上原本預備運往湖廣的糧草被陳子龍所劫,湖廣的清軍需要全力保下武昌重鎮,防止王彥東下,所以將湖廣的清兵以及物資,都向武昌收縮,便使得襄陽等地極為空虛,加之襄陽之前就是順軍經營之地,所以高一功部以極小的代價,便佔據了襄陽城。

這時在漢水上,一艘艘戰船,正在縴夫的拉扯下,搖搖晃晃的逆流而上,在河的兩岸,大量蓋著油布的大車,在民夫和騾馬的拉動下,徐徐北進。

一隊隊士卒,跟在騎馬的將校之後,唱著戰歌,趕往襄陽。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

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建奴兮,覓個封侯。

漢江兩岸,軍歌漫天,戚公所做的《凱歌》,被這些支援襄陽的將士,唱的甚為雄壯。

襄陽與樊城隔江相望,此時在兩城之間,數千士卒與上萬民夫,正在寬闊的漢江上搭設浮兩座浮橋,使得漢水之南的襄陽,能夠隨時支援北岸的樊城。

忠至軍統制高一功,與副將劉體純,以及一種將領站立在襄陽城頭,眺望江面上忙碌的士卒和民夫。

高一功看了看遠處,不禁讚歎道:「當初我等被阿濟格一路追擊,宛如喪家之犬,被逼的幾乎陷入絕境,現在卻要在襄陽城與其正面相抗,真是世事無常啊~」

「國公這次徵發民夫十萬,日夜往襄陽運送物資糧草,整個楚地的物資,將近有一半都被送到襄陽,光是糧草就足夠全城一年之用,對我等可是寄予厚望也~」劉體純感嘆道。

「襄陽之地,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高一功肅然點了頭,而後掃視身邊諸將道:「楚國公將這次湖廣大戰的勝敗,全壓在我等能否守住襄陽之上,對我等的信任無以復加,我等必須知恩圖報。有襄陽在,阿濟格和吳三桂便進不了荊楚。楚國公,便能從容拔掉武昌,然後回師迎戰阿濟格。國公讓我等堅守兩月,但我希望爾等都給本將做好堅守一年的準備,明白嗎?」

諸多將校聞語,臉上一陣肅然,齊齊抱拳應諾:「死守襄陽,與城共亡!」

在楚、豫、江南三地交界之地的霍英山區,築有大大小小近三百處山寨,以前他們是當地鄉紳與大家族,為了抵抗流寇之用,現在卻成了三省之地,最大的抗清基地。

這些山寨少者數百人,大者擁有鄉兵數千,看稱一大勢力,而他們之中,有名寨四十八,號為「蘄黃四十八寨」。

蘄黃之地,民風彪悍,宋金之際抗過金,宋元之際抗過元,元末之時,也是最早反抗蒙元的地方之一。

先在到了明清之際,蘄黃人反抗外族的傳統依然保留下來,早在弘光朝剛一覆滅,黃岡縣白雲寨主易道三、大岐寨主王光淑,便聯絡了附近四十多個山寨,劫掠清軍糧餉,抵抗剃髮令的推行。

這時在通商蘄黃最大的白雲塞的山路上,一位身著大明四品官袍的中年男子,領著一隊人馬,推著十多量獨輪小車,沿著崎嶇的山路,緩慢前行。

六月間一輪烈日高掛當空,山到兩旁的樹林里,知了的叫聲不絕於耳,使人感到一陣煩躁。

行走之中,吳晉錫不禁用袖子擦了擦臉上的汗水,感嘆道:「王寨主,你們這蘄黃之地的山寨,道路都這般難行么?地形如此險要,這清兵恐怕也不易攻打吧~」

一旁引路的大岐寨主王光淑聞語,微微一笑,「山寨本就是為了保衛鄉民平安,自然則險而建,不過清兵也有清兵的辦法,去歲年底,清將徐勇大肆攻伐諸寨,在下便差點被逼自刎,不過好在楚國公在楚地接連大勝,使得清兵不得不放棄山寨,調到前線對付國公爺,才讓在下保住了一條性命~」

吳晉錫聽了,臉上一喜,「國公爺非常之人,幾呼以一己之力,便使得湖廣局勢這地逆轉,真能臣也。」

「是啊~楚國公這次攻拔武昌城,我蘄黃四十八寨義不容辭也!」王光淑點了點頭,忽然他又指著前方說道:「吳大人,你看山寨到了~」

吳晉錫聞語,心中立馬一喜,抬頭看到,果然看見前面山,一座綿延數里的山寨,建立在山腰之間,猶如巨蟒盤山,險峻異常。

不久之後,吳晉錫和身後隊伍,終於來到山寨,而在塞門之外,早有大批人馬等候迎接,王光淑一一為吳晉錫介紹,寨中文職有王鼎、周損、曹胤昌,武職李有實、陳於藻各路寨主易道三、胡玉良、常近樓、劉奉宇、陳元、蕭新宇,還有一身赤紅袞龍袍的荊王朱常巢。

吳晉錫一一見禮,而後開門見山,拱手作禮道:「今日諸位能來迎吳某人,吳某感激不盡,同時也為楚國公感謝諸位仗義相助,這裡是白銀十萬兩,乃是楚國公的一點心意,直要打下武昌,國公保證還有奉賞。」

寨中一眾人聞語,看也不看車上之銀,便齊齊抱拳,豪氣干雲地回道:「國公相招,我等豈敢不至耶?」

吳晉錫見此,口中無他言,唯有長揖一禮,以示心中之感。

荊楚之戰,關係大明之生死,王彥不敢絲毫怠慢,吳晉錫出使蘄黃四十八寨,嚴起恆則押著糧草前往漢忠,而王夫之則被派往贛州,堵胤錫則再次前往岳州與何騰蛟談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