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秋風寶劍孤臣淚」-迴光返照

迴光返照

「未預機要」,「杜門卻掃」,這是李鴻章對自己退出總署、仕途受挫之後政治境況的扼要概括,蘊含著無限滄桑、凄涼、哀怨的情思。李鴻章茫然若失,11月13 日忽奉慈禧懿旨為勘河大臣,會同東河總督任道鎔、山東巡撫丁汝梅履勘山東黃河工程。

黃河自1855年銅瓦廂改道以後, 屢有潰溢,地處最下游的山東,災害尤甚。每當黃河決口之時,「水高數十丈,壁立而行,瞬息千里」,「田廬漂沒」,「浮屍蔽水」,凄慘景象,觸目驚心。究其原因,主要由於政治腐敗,河工各員貪污盜竊,偷工減料,不肯認真治理。1898 年山東黃河決口,壽張、鄆城、歷城、濟陽、東阿、東平、肥城、長清等縣受災甚重,村莊多被淹沒。通過流血政變重新訓政的慈禧,為了收買民心,穩定大局,裝出一付關懷民間疾苦、慎重河防的姿態,特地下偷著軍機處會同各部大臣、都察院等妥商善策,並派重臣李鴻章前往山東,履勘情形,通籌全局,擬定切實辦法。慈禧此舉,同政敵排斥李鴻章也不無關係。吳汝綸看出了其中奧秘,他對李鴻章幼子經邁說:「內意視河事為重大政事,有非我師莫屬者,灑湛澹災,在此一舉。」「師相秉節行河,亦似有忌者出之於外。」

①讓一位年近八旬的老翁,在「時艱款繼」的條件下,冒著「風雪天寒」,勘察「積弊已深」之河工,清廷雖然堂而皇之地說什麼「倚重」,實則卻懷有「挫辱」之意。李鴻章有鑒於此,具疏力辭,召對時又復面陳。他強調河工「積弊已深,即使設法籌辦,實恐無甚把握」,加之「年將八十,精力頹衰」,難勝艱巨。

但是,清廷不允,李鴻章只好「秉節行河」,藉以表現自己老當益壯的心力和超眾軼群的才幹。11月30日,李鴻章出京赴魯,12月11日抵達濟南。隨員中有比利時水利工程師盧法爾,李鴻章採納他的建議,以黃河下游受病太深,「決定採取西法,以測繪全河形勢為先,以算學為本,研究河由何處而生,水由何處而減,而探尋所以根治之法」。除派員赴上下游逐段測繪之外,李鴻章還親率盧法爾和周馥,會同任道鎔,赴海口一帶履勘。1899年3月21日李鴻章與任道鉻根據實地勘查,詳細研究了古今治河之法,折衷眾說,聯銜上《勘籌山東黃河會議大治辦法折》,陳述了履勘情況和治理意見,提出大治即根治辦法10條。他深知黃河大治需時較長、用費甚巨,難於落實,因而續奏《籌議山東黃河救急治標辦法》,提出先培修堤岸、購地遷民、疏通海口等應急治標措施,並代陳盧法爾所擬救急和治本之策。他認為盧法爾「擬議大辦,甚有條理,但款巨時久」,因而「奏陳以俟採擇」。縱觀李鴻章履勘河工的經過和籌議情況,應當說是比較認真、務實的,從他出京視事到返京復命,歷時4個月,馳驅兩千餘里,不避勞苦,潛心籌劃,拿出了遠近兼顧、標本兼治的通盤方案。這與那些渾渾噩噩、唯難是避、敷衍塞責、甚至以河工為利藪、置災民死活於不顧者相比,顯然是略勝一籌的。4月1 日李鴻章陛見復命,「仰蒙垂詢河事及洋務甚詳」。延議決定「先用救急辦法,克日籌款興工」,至於「大治」則擬分年籌辦,並請簡派熟悉河工大員督辦。

李鴻章向榮祿推薦周馥為河督,為人所阻未果。廷議治標之款,也因戶部拮据而難以支付。既缺少熟悉河工大員督辦,又不能如期加撥河工經費,因而所謂治標云云,就勢必流於空談。李鴻章憂心忡忡,深怕「水旱之警」會激① 《桐城吳先生全書》,尺牘,卷2,第46頁。

起人民造反,動搖清朝統查河事竣之後,有將近8個月的時光,李鴻章「養閑京國」,鬱鬱寡歡。9 月,其兄瀚章病逝,倍感悲涼。他對友人說:「忽聞家兄之喪,天倫之哀,況在晚暮,深秋警節,彌益傷懷。」

①11月23日清廷派李鴻章為商務大臣,前往通商各埠考察商務。新的任命,雖然使他能夠擺脫「養閑」、「伴食」的處境,但終因無實可務、徒有空名而使之惆悵不已。清廷起用李鴻章,雖然名曰「考察商務」,但實際上卻是企圖藉助李氏之手壓制反對慈禧政變的力量。贊助變法的光緒被幽禁,推動維新的志士被逐殺,業已在眾多的海內外人士中激發了對慈禧的憎恨、對光緒和維新志士的同情。然而,控制著中央政權的慈禧和頑固派,卻得意忘形,繼續倒行逆施,一心搞掉光緒,以便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免受「歸政」的威脅。起初打算採取「謀害法」,宣稱「帝病重」,英國駐華公使向清廷提出警告,並派法國醫生人宮驗看。逃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組織保皇會,創辦清議報,揭發慈禧醜惡,歌頌光緒「聖德」,鼓動南洋、美洲、日本等處華僑紛紛發電「請皇帝聖安」,要求慈禧歸政。面對這種局勢,清廷「特命李鴻章前往各埠,宣布太后德意,及兩宮和好,勸僑民勿聽黨人煽惑」

①。12月19日李鴻章尚未成行,就被清廷改任署理兩廣總督。

李鴻章署理粵督,是他積極爭取外放和清朝統治層權力再分配的結果。

李鴻章不甘寂寞,幻想重溫「坐鎮北洋,遙執朝政」的美夢。戊戌政變不久,楊崇伊就上疏建議「宣召北洋大臣榮祿來京,以資保護」,派李鴻章「前往暫行署理」,說李鴻章「究竟曾任北洋,各將領皆其舊部,緊要之際,似乎呼應較靈。且李鴻章公忠自矢」

②。楊崇伊為李鴻章謀求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桂冠,反映了他的親家李鴻章的心聲。但是,慈禧卻另有打算,她命榮祿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授裕祿為直隸總督,北洋各軍仍歸榮祿節制,以裕祿幫辦。李鴻章在幻想破滅之後,便屢求「貴幸傾天下」的榮祿為之說項。榮祿與李鴻章,雖然不無分歧和矛盾,但是共同的政治傾向和相互援引則是他們之間關係的主流。當時慈禧因謀害光緒計畫受阻,決定改取廢立法,命榮祿從速辦理。榮祿走訪李鴻章,「深談晚餐,屏退左右」,傳達了慈禧廢黜光緒的旨意,表示「天位當易,唯亡命者肆意鼓吹,恐友邦為所惑,夙知公嫻習外情,煩一探其向背。」榮祿請李鴻章探詢外國動向,李鴻章就乘機索取粵督桂冠。他說:「此系內政,先詢人,失國體,如必欲詢,當授我以兩廣總督」,屆時外賓必來祝賀,即可順便探詢。榮祿點頭稱是,並得到慈禧的讚賞,「乃命督兩廣」。外國駐華使節果然前來祝賀,李鴻章向他們提出廢立問題,他們表示:「理無干涉,唯國書系致光緒帝,今易帝位,是否繼續承認,尚須請示本國」

①。外國公使暗示反對廢立之意,榮祿和李鴻章也因擔心廢立引起外國干涉和疆臣聲討而持異議。榮祿提出「立大阿哥,徐篡大統」

的方案,得到慈禧的讚賞和認可。

當然,慈禧派李鴻章督粵,既從屬於情廷內部的權力之爭,又基於撲滅保皇黨反抗怒火的需要。慈禧鑒於以康有為為首的保皇黨在海外華商中活動,「氣勢日甚」,深感不安。她認為海外華商大多籍隸廣東,因而特派李① 李鴻章:《復調署浙江長興縣正堂趙燧多》,《李文忠公尺牘》,第32冊。

① 黃鴻壽:《清史記事本末》,卷66.第6頁。

② 《掌廣西道監察御史楊崇伊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第466—467頁。

① 章華:《語林》,《戊戌變法》,第4冊,第321—322。

鴻章督粵,設法進行鎮壓。移督兩廣,對於李鴻章來說,則為他在年近八旬的鳳燭殘年裡,回光返暇般地重新煥發「政治青春」,提供了重要契機。所以,李鴻章由衷慶幸,只經過短短10幾天的準備,就於1900年1月懷著「一息尚存,不敢不勉」的壯心,「著三眼花翎,精神飽滿,極其喜悅」地登舟南下,當月抵穗,20日正式接篆視事。

飽嘗了失勢之苦的李鴻章,更加感到「權」的重要性。他決心把兩廣經營成自己的鞏固基地,因而緝捕「匪盜」(即所謂「刮地皮」),綏靖「治安」,以建立穩定的統治秩序,就成為當務之急。時任廣東南海縣令的皖籍人士裴景福有一段生動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出李鴻章對此事的重視。1892年冬,裴氏調任廣東,路經天津,剛剛坐定,李鴻章就傲慢不恭地大聲說:「汝欲刮廣東地皮耶?」裴氏沒有思想準備。感到愕然。1900年裴氏以南海縣令的身份晉見粵督李鴻章,雙方進行了有趣的談話:

李問:「汝再任首邑,政將奚先?」

裴氏一本正經地答道:「先刮南海地皮。」

李問:「十年尚不忘此語耶?」裴氏答曰:」公之命,公之戒也,敢忘?」

李笑著說:「地皮須颳得凈。」

這次裴氏理解了李鴻章的用意。他說:「吾鄉呼匪人為地皮,南海多匪,公首重捕匪,故作是語。」

①李鴻章到任不久,便奏准恢複就地正法舊章以治「盜匪」,實行嚴厲的鎮壓措施。4月1 日英國「長沙」號小商輪在西江(香山石歧河地方)被劫掠。港英當局在擅自派遣兵輪前往之後,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