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山窮水盡疑無路」-「老來失計親豺虎」

「老來失計親豺虎」

李鴻章出訪歐美,是由當時國際國內形勢決定的。

甲午戰爭改變了戰前相對穩定的遠東形勢,加劇了列強對中國的爭奪。

日本一躍而成為新的軍事強國,擠進了帝國主義行列;俄國侵略野心迅速膨脹,積極向遠東擴張勢力,日俄矛盾日益尖銳。英、日在共同對俄的基礎上,逐漸靠攏。由於甲午戰爭徹底暴露了清政府的無能和中國的積弱,戰後帝國主義列強爭先恐後地猛撲過來,出現了幾個大國激烈爭奪中國的局面。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亡國大禍迫在眉睫。

90年代初,俄國開始修築橫貫歐亞兩大洲、西起莫斯科、東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企圖藉此在遠東取得比其他歐洲國家更大的優勢,控制太平洋水域的一切國際商業活動。1894年西伯利亞鐵路修到外貝加爾地區,關於鐵路走向問題,沙皇批准了財政大臣維特提出的橫穿中國東北的方案,因為這不僅可以縮短路程,節省經費,加快進度;而且便於對中國和遠東地區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擴張。方案既定,便開始設法實施。1895年6、7月間俄國未經清政府同意,擅自派員赴中國東北勘測路線。

11月,維特向中國駐俄大使許景澄提出「俄人集立一公司,承造此路,與中國訂立合同」的主張,企圖以所謂中俄合辦、「無礙主國事權」為幌子,誘騙清政府上鉤。不久俄國外交部電令其駐華公使喀西尼與總理衙門商辦「公司之議」。維特還奏准撥出「一筆適當的款子」,供駐華公使用以賄賂「清帝親信近臣」。但後來俄國考慮到北京眾目睽睽,不利於秘密談判,又恰值沙皇尼古拉二世將要舉行加冕典禮,於是便選定彼得堡作為談判地點。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禮定於1896年5月舉行,各國均派特使致賀,清政府擬派布政使王之春前往。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聞訊提出抗議說:「皇帝加冕,俄國最重之禮也。故從事斯役者,必國中最著名之人,有聲譽於列國者方可。王之春人微言輕,不足當此責。可勝任者,獨李中堂(鴻章)耳。」1月24日光緒與翁同龢商討此事。2月10日奉懿旨,改派李鴻章為專使。

清廷改派李鴻章為「欽差頭等出使大臣」赴俄祝賀,不只是屈從於俄國之請,而已是基於「聯俄制日」的戰略考慮。經過甲午戰爭,日、中兩國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一個崛起,一個沉淪,正在崛起的日本對日益沉淪的中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舊恨新仇,使中國上下產生了強烈的仇日情緒。與咄咄逼人的日本不同,俄國卻干涉還遼於前,承借巨款於後,矯情千譽,陰懷忮求。清朝統治者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感德望援,紛紛以「聯俄制日」為言。

兩江總督劉坤一認為「各國之患猶緩,惟日本之患為急」,俄國同日本存在利害衝突,中國應因勢利導,與俄國「深相結納,互為聲援」。湖廣總督張之洞認為與俄國立約結盟,是中國「今日救急要策」,他建議與俄國「訂立密約,凡關係俄國之商務界務,酌與通融。」是時,疆吏呼之於下,廷臣應之於上。奕「主倚俄」,翁同龢也視聯俄結援為必然。1896年2月16日翁同龢走訪李鴻章,商談密結外援事。面對國內出現的「仇日、聯俄」的氣氛,素主親俄的慈禧特派最早倡議「聯俄制日」的李鴻章出使俄國,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

李鴻章奉命使俄,本來頗為「得意」,但表面上卻又故作姿態,以年老體弱、路程遙遠、「儻隕越於禮儀,殊有傷於國體」為借口,竭力懇辭。清廷自然不準,降旨慰勉。李鴻章裝模作樣,立即拜命,上疏謝恩,表示要「勉竭愚誠」,完成使俄重任。

2月28日慈禧召見李鴻章,兩天後李鴻章請訓陛辭,3月3日離京南下,3月14日抵滬。當時,英、法、德諸國紛紛邀請李鴻章首先前往訪問,以便漁利。李鴻章也曾有過經由法、德轉赴俄國的打算。但是,俄國擔心李鴻章首先出訪法、德,有損於中俄交涉,便由喀西尼出面,與李鴻章商定路程:

乘法船從上海出發,穿越紅海和蘇伊士運河,在埃及塞得港換乘俄船,由地中海進入黑海,到達俄國港口城市敖德薩,然後乘車前往莫斯科。3月28日,李鴻章帶領隨員李經方、李經述、于式枚、羅豐祿、柯樂德(俄)、德璀琳(德)、穆意索(法)、赫政(英)、杜維德(美)等 45人,乘法國郵船「愛納斯脫西蒙」號,從上海放洋,開始了周遊列國之行。李鴻章在上海臨行前,曾對來訪的黃遵憲說:「聯絡西洋,牽制東洋,是此行要策。」這既反映了李鴻章的心聲,又道出了清廷的意圖。不求自立,而欲「以夷制夷」,其結果必將為「夷」所制。沙皇根據維特的建議,對李鴻章來訪作了精心安排,特派烏赫托姆斯基公爵專程到塞得港迎候,陪同李鴻章一行,於 4月27日抵達敖德薩。李鴻章電告總理衙門說:「頃抵倭德薩,俄水陸提督暨地方文武接待甚恭。」俄皇令外部電催,「趁此暇日,先赴波得堡遞國書接見。」沙皇讓李鴻章先赴波得堡,而不逕往莫斯科,是為了在舉行加冕典禮之前著手進行談判,「因為在加冕禮期間舉行談判就很困難了。到那時,每天都會有各式各樣的慶典。」4月30日李鴻章乘坐專列快車抵達彼得堡,住進鉅賈巴勞輔的豪華私邸,從飲食到室內陳設,「無一非中國物」,巴勞輔「起居言語,又無一不似中國人」。李鴻章「顧而樂之,幾忘身在異鄉。」沙皇指派維特同李鴻章談判。當時有人告誡維特說:「同中國官員談判首先就是不要著急,因為一著急他們就會以為是風度不好,什麼事都要幹得從容不迫,一切都要遵從各種中國禮儀。」

①維特終於把李鴻章推進了預設的陷阱。

5月3 日,維特向李鴻章提出「借地修路」問題,他把「借地修路」同俄國「支持中國的完整性」聯繫起來,維特企圖以俄國「支持中國的完整性」

的承諾為釣餌,來誘騙清政府對「借地修路」這種侵害中國主權的要求的讓步。他說:「本欲借路速成,藉紓倭患,今中國雖認自辦,但素習顢頇,恐十年無成。」

②俄國可代薦公司承辦鐵路事宜。對於維特的要求和解釋,李鴻章提出了「種種異議」,指出:「代薦公司實俄代辦,於華權利有礙,各國必多效尤。」

①維特主與李鴻章的初步談判中雖然碰了釘子,但卻從李鴻章的談話中了解到,如果他看到沙皇想修這條鐵路的話,是會同意的。因此,維特建議沙皇接見李鴻章。5月4日李鴻章在皇村行宮拜會沙皇,「面呈國書,寶星,並讀頌詞」。5月7日,沙皇再次秘密接見李鴻章,「令帶經方傳話,不使他人聞知。」沙皇把李鴻章引至便殿,賜坐暢談,說:

我國地廣人稀,斷不侵佔人尺寸地。中俄交情,近加親密。東省接路,實為將來調兵捷速,中國有事亦便幫助,非僅利俄。華自辦恐力不足,或令在滬俄華銀行承辦,妥立章程,由華節制,定無流弊,各國多有此事例,勸請酌辦。將來倭、英難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②李鴻章在會談後電告總理衙門,認為沙皇的主張比維特「前議和厚」。

所謂「和厚」云云,無非是指沙皇承諾「不侵佔人尺寸地」、東省接路「由① 《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維特伯爵的回憶》,第40頁。

② 李鴻章:《寄譯署》,《李鴻章全集》(三),電稿三,第643頁。

① ②李鴻章:《寄譯署》,《李鴻章全集》(三),電稿三,第643、644頁。

華節制」、援助中國對抗英、日而言。李鴻章相信了沙皇的承諾,在他的心目中,作為國主,一言九鼎,怎能會騙人呢!從5月8日開始,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和維特一起,繼續與李鴻章談判。李鴻章將談判情況隨時電告總理衙門請代奏,總理衙門內部多由翁同龢、張蔭桓經辦,會商奕、奕匡等,請旨電示李鴻章。羅拔諾夫和維特秉承沙皇意旨,企圖以簽訂「華有事俄助」

的密約來換取「東省接路權」。而李鴻章和清廷則主張「自辦接路」和簽汀互助條約,以期確保路權和爭取外援。羅拔諾夫和維特步步進逼,李鴻章節節退讓。他們之間的談判,是從彼得堡開始在莫斯科結束的。李鴻章於5月18 日到達莫斯科,隨後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應邀「入宮慶賀」,「居各國專使首班,頗蒙溫語」,並被授予寶星「頭等第二,大小兩枚,皆鑽石密嵌」。沙皇對於李鴻章的接待,既優禮有加,極盡籠絡之能事,又不事張揚,以免引起外國的猜忌。維特說:在《政府公報》上,關於李鴻章的消息最少,「根本沒有提到他在彼得堡受接待的事,也沒有提到他在莫斯科受接待以及他在加冕典禮後受到接見的情況。」5 月下旬,李鴻章認為事已至此,無法再爭,致電總理衙門,說「時促事煩,求及早請旨,電復遵辦。」

翁同龢、張蔭桓同奕、奕匡、李鴻藻、榮祿等「會商聯俄事」,「將所有密電錄稿公閱,遂議照辦。即定議,乃擬旨一通。」28日請旨允准,29日翁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