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一生事業掃地無餘」-「能柔朝鮮而不能折日本」

「能柔朝鮮而不能折日本」

清流健將張佩綸對李鴻章說:「能柔朝鮮而不能折日本,非盟主也。」

①李鴻章在朝鮮和日本問題上所扮演的正是這類角色。

朝鮮是一個較小的國家,但戰略地位卻極重要。朝鮮由於封建制度和李氏王朝的統治,長期陷於貧困和衰弱的狀態中。中朝國境毗連,兩國人民自古以來建立了深厚友誼,但清朝封建統治者卻對朝鮮維持著中國和越南那樣的宗主藩屬關係。19世紀70 年代後,隨著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列強竟相插足朝鮮,朝鮮成為列強爭奪中國的矛盾的焦點之一。時人指出:

「各國之圖中國者,無不圖先佔朝鮮。彼以為朝鮮得,而中國之左臂斷,進可以制東三省而搖我根本,退可以屯兵積聚觀時而動,而中國在其股掌之上。」

①日本利用同朝鮮地理上的鄰接,和其他列強遠隔的便利條件,成為侵犯朝鮮的急先鋒。早在談判和簽訂《中日修好條規》期間,李鴻章就發現日本覬覦朝鮮的野心,並相應地採取了一些預防措施。他堅持在條規中列上「所屬邦土不可侵越」條款,「隱為朝鮮等國預留地步」;並多次告誡日本對朝鮮應「釋釁修好」。1873年來華換約的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以朝賀同治皇帝「大婚親政」為由,進京呈遞國書,特派柳原詢問總署大臣毛昶熙:「朝鮮諸凡政令是否由該國自主?中國向不過問?」毛昶熙等答覆說:「中國對於朝鮮,雖與冊封及正朔,然其內治與和戰,皆朝鮮自主,與中國無關。」

②狡猾的柳原默不置辯。副島返國路經天津,李鴻章勸日本接受豐臣秀吉征韓失敗的教訓,對朝鮮應「釋釁修好」,「若用武強逼斷無能相和好之理」。

副島假意表示:「君言誠是,鄙意亦只欲如此辦理」

③。李鴻章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看到日本對朝鮮抱有侵略野心和中朝關係的極端重要性。他致函總署說:「日本覬覦朝鮮歷有年所,朝鮮為我東土屏蔽」。日本陸軍比海軍強,距朝鮮又最近,日本侵犯江浙,「尚是沿海肢休大患」,倘若侵略朝鮮,「則為遼京根本之憂,前訂規條以所屬邦土不可侵越等語,實欲預杜此意」

④。然而,規條和告誡都無法改變日本資本主義的侵略本性。副島一經回國,就主張對朝鮮發動侵略戰爭。

1875年日本即蓄意製造了江華島事件,作為「誘導朝鮮開化,使朝鮮屈服,並予吞併」的借口①。是年9月間,日本軍艦「雲揚」號擅自駛入朝鮮江華島附近測量海口。朝鮮海防軍向日本軍艦發炮警告,日艦竟然攻毀炮台,並派兵登陸,攻城殘民。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一面派黑田清隆和井上馨率領艦隊來到江華島,以追究「責任」為名,脅迫朝鮮訂約通商;一面又派外務少輔森有禮使華,因為日本深知中朝之間存在著宗主藩屬關係,中國是日本侵略朝鮮的重大障礙。1876年1月森有禮到達北京,與總理衙門奕等進行洽談。當時雙方爭論的焦點是中朝宗主藩屬關係問題。森有禮斷言朝鮮之為中國屬國,「徒空名耳」,否認中日修好條規適用於朝鮮事務,企圖「在① 張佩綸:《致李肅毅師相》,《澗於集》,書牘二,第7頁。

①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日戰爭》(一),第586頁。

② 《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93,第27頁。

③ 《李文忠公全書》,譯署函稿,卷1,第49頁。

④ 李鴻章:《論日本與台灣、朝鮮、秘魯交涉》,《李文忠公全書》,譯署函稿。卷11,第49頁。

① 大久保利通:《朝鮮意見書》,《大久保利通大書》。

與朝鮮直接交涉之際,杜絕中國方面的干涉」。奕則表示「朝鮮為中國所屬之邦,與中國所屬之土有異,而其合於修好條規『兩國所屬邦土不可稍有侵越』之言者則一。」

②坐鎮津、保的李鴻章,密切地注視著中日會談,總理衙門也不時地「抄示往複議論朝鮮節略」。李鴻章認為日本對於朝鮮,以議和為名,實則備戰,而朝鮮並「不願議和,誠恐釁端已兆」

③。他既看到朝鮮「不足以敵日本」,中日修好條規無法束縛日本手腳,日本侵佔朝鮮使中國「有唇亡齒寒之憂」,又不願效法明朝李如松抗日援朝故事。他建議採取「息事寧人之計」,勸誘朝鮮忍辱負重,允許日本「通商往來」,以期「暫弭兵釁」,並使中國避免捲入糾紛。1月24日李鴻章在保定會見了森有禮。森有禮專程拜訪李鴻章,是想「復申各說」,通過李鴻章影響總理衙門,打破談判僵局。李鴻章接見並宴請了森有禮。森有禮絮聒不休,聲稱「國家舉事,只看誰強,不必盡依著條約。」李鴻章針鋒相對,指出「恃強違約,萬國公法所不許。」森有禮堅持強權的邏輯,而李鴻章卻迷信「萬國公法」,殊不知「萬國公法」並不能制止侵略者「恃強違約」。森有禮還否認朝鮮為中國「屬國」;李鴻章駁斥說:朝鮮「奉正朔,如何不是屬國?」他倆關於朝鮮是否中國「屬國」的爭論,其實質是西方殖民觀念與東方封貢觀念衝突的反映,是日本企圖排擠清朝勢力、打開侵略朝鮮的通路和清朝方面為維護宗藩關係、防止日本侵略朝鮮的鬥爭。森有禮在「酒酣面熱」時,曾說「取了高麗有何益處?」李鴻章乘機對他曉以利害,並揮筆疾書「徒傷和氣,毫無利益」八個字送給他。森有禮再三央求李鴻章轉商總理衙門,設法勸說朝鮮接待日本使臣。事後,李鴻章果然不負所托,向總理衙門詳細地報告了與森有禮會談的情況,並建議「將奏請禮部轉行朝鮮一節作為收場,以示格外和好,藉答來意,而略緩其逞強黷武之心,更於大局有益。」

①由此可見,李鴻章對於朝鮮,既抱住所謂宗主權不放,又對日本侵略採取「息事寧人之計」,其結果勢必引進日本侵略勢力,損害清朝的既得利益。朝鮮鑒於日本的武力威逼和清朝「息事寧人」的態度,於2月26日被迫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其中載明「朝鮮國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平等之權。」當時日本承認朝鮮為「自主之邦」,並非真正維護朝鮮獨立主權,而是企圖否定中朝的宗藩關係,開拓侵略朝鮮的道路。清朝統治者基於傳統觀念,以為只要朝鮮承認中國為宗主國,第三國承認與否無關大局,因而既未向日本抗議,又未詰問朝鮮。殊不知如果與第三國引起外交問題,那麼第三國是否承認中朝宗藩關係,就會直接影響事態的發展了。此後,日本借口朝鮮為「自主之邦」,遇事與朝鮮直接談判,竭力排除中國的干涉,處心積慮地把侵略的觸角伸進朝鮮。

血寫的事實使李鴻章逐漸認識到日本侵略朝鮮,勢必引起列強在朝鮮的角逐,「俄人亦將隱啟雄圖,英、美、法、德諸國復群起而議其後」,這不僅為「朝鮮之大患」,而且也是「中國之隱憂」。面對日本和歐美列強的侵略,朝鮮勢孤力單,本非其敵,中國將往助而力有未逮,將坐視而勢有不能。

從朝鮮和中國的安全考慮,李鴻章推行了所謂「牽制政策」。

倡議在朝鮮推行「牽制政策」的是丁日昌。他在1879年說:

朝鮮不得已而與日本立約,不如統與泰西各國立約,日本有吞噬朝鮮之② 《復日本國照會》,《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科》,卷1,第6頁。

③ 李鴻章:《復沈幼丹制軍》,《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卷15,第36頁。

① 《李文忠公全書》,譯署函稿,卷4,第33—38頁。

心,泰西無滅絕人國之例,將來兩國啟釁, 有約之國皆得起而議其非,日本不致無所忌憚。若泰西仍求與朝鮮通商,似可密勸勉從所請,並勸朝鮮派員分往有約之國聘問不絕。

①總理衙門同意丁日昌的建議,主張勸導朝鮮與英、美等國立約通商,藉以牽制日本,讓李鴻章照丁日昌所陳作為己意轉致朝鮮李裕元。李裕元系朝鮮國王李熙的叔父,久任元輔,主持大政,曉暢時務,當時雖已退休,但聲勢猶存。他曾致書李鴻章「道其仰慕」之情,李鴻章復書「略及外交之意」。此時若由李鴻章出面寫信給他「藉為開導,尚非無因而至」②。

李鴻章稱讚丁日昌所言「為朝鮮計,實為中國計。」他遵旨致函李裕元,發揮丁氏建議,請求將其呈報朝鮮國王察核,「廣集廷臣,深思遠慮,密議可否。」

③李鴻章寫給李裕元的信,雖是由薛福成起草的,但卻如實地反映了他對遠東形勢的看法和所擬推行的外交政策。

首先,他認為「日本行為乖謬,居心叵測」,亟宜設法防範。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恃其詐力,以鯨吞蠶食為謀」,對於鄰邦朝鮮和中國,「難保將來不伺隙以逞」,「中國兵力餉力十倍日本,自付可以制之」,而朝鮮「固不可無以備之」。

其次,他認為朝鮮應該在軍事和外交兩個方面採取應變措施。在軍事方面,應該「密修武備,籌餉練兵,慎固封守。」在外交方面,應「恪守條約」,不要給人以可乘之機。同時「似宜用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