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以儒生而起家軍旅」-幫辦安徽團練

幫辦安徽團練

當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編修以後,李鴻章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展望未來,前程似錦。他本想設法接近皇帝,攀附權貴,沿著傳統的陞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於末世這偏消」,一場突發的社會震蕩使他不得不以儒生而充軍旅。

1851年1月以洪秀全為首的農民群眾,在廣西桂平紫荊山麓金田村樹旗造反,建號太平大國,軍曰太平軍, 只經過兩年多的戰鬥,便從廣西一隅躍進到長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個與清朝封建政權相對峙的農民政權,並開始北伐與西征。隨著太平天國的蓬勃發展,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和邊疆各挨人民紛紛舉起義旗。它們彼此呼應,相互激蕩,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清高潮。

太平天國的興起和全國範圍的反清狂飈①,使以剛剛戴上皇冠的咸豐帝為道的滿漢地主階級統治集團面對著一個風聲鶴唳、兵慌馬亂的局面。竭盡全力鎮壓農民造反,保住清王朝的反動先治,成為咸豐一代一切重要措施的出發點。

當時清朝的達官貴人和主要支往綠營兵腐朽不堪,「文武以避主賊為固然,士卒以逃死為長策」

②。正當地主階級現有當權勢力無力挽救危局之際,一股新的反革命勢力卻從地主階級中浮現出來, 有些政治地位不高的漢族地主士紳「同仇奮義」,舉辦團練,協助清軍鎮壓群眾,屢建奇功。面對這種嚴酷現實,咸豐一面用高官厚祿和嚴刑峻法來制止文官武將和綠營兵的潰逃,驅使他們繼續為清王朝賣命;一面努力爭取漢族地主豪紳的支持,動員他們憑藉自己在本鄉本地的封建的政治、經濟和宗族勢力,「結寨團練」,「搜查土匪」,配合清軍鎮壓太平軍,並為此而在南北眾多省份任命了一大批在籍官僚為督辦團練大臣。

1853年2月24日從武漢順江東下的太平軍佔領安徽省城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3月1 日尚未接到皖撫斃命奏報的咸豐詔諭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會同蔣文慶、周天爵辦理團練防剿事宜。呂賢基,字鶴田,安徽旌德人,以翰林院編修改御史,累轉工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他是一位「狀貌嚴毅」、力崇程朱理學的封建官僚,深知此次回籍辦理團練防剿事宜,艱險異常, 性命難保。他「自知不返」,告別老母,悲痛欲絕。據說他「別母痛哭不能起」。呂賢基以李鴻章籍隸安徽,熟悉鄉情,奏請隨營幫辦一切。

地主階級的立場和傳統的儒家道德觀念驅使鴻章遵照清廷意旨,離別翰苑,返回家鄉,去扼殺造反的農民。

關於呂賢基奏請李鴻章隨營幫辦之事,鴻章的學生和部屬劉秉璋的兒子有過一段繪聲繪色的描述:

李文忠為編修時,以文字自喜,恆為呂文節(賢基溢號)草疏言事,時人弗之奇也。洪(秀全)楊(秀清)得武昌,順流而下,沿江戒嚴,安慶續陷,聞於朝,文忠方在海王村書肆中,遇同鄉某君謂之曰:

「尚不知省城失耶,而作此不急之務也?」文忠感念桑梓之禍,過文節慫恿① 清朝官府和地主大人誣衊反清群眾為「賦」、「匪」、」逆」等,以下有關引文中此類字樣均應作如是觀。

② 《剿平粵匪方略》,卷34,第12頁。

上章,文節即令其代制而允具名焉。文忠歸,翻檢書籍,審查時勢,慘淡經營,而得長篇。書成已深夜,幸居距文節宅不遠,使人持往,不致誤翌晨封奏。文忠倦卧,迨醒日已過午。當時京朝宮不得見本日朝報,心念昨事,駕車往見文節。及門,聞合家哭聲如有喪者。登堂,文節自內跳而出曰:「君禍我,上命我往,我亦禍君,奏調偕行。」是日,文節召對,上大哭,文節亦伏地哭。其後,文忠和何蓮舫詩中有「追槍同胞烈士魂」,指文節也。又曰:「諫草商量盾吾圉,伏蒲涕泣感君恩」,記是事也。

①不久,李鴻章便遵旨隨同呂賢基星夜就道,奔赴安徽,從此開始了「宛轉隨人蓋九年」

②的坎坷歷程。是時,廷旨周天爵署理皖撫,而周則在宿州疏請遷省治於廬州府,並言軍機吏洽難以兼顧。於是,咸豐改派李嘉端為巡撫,命周天爵以兵部侍郎銜辦理防剿事宜,並命呂賢基會同周天爵、李嘉端練兵團勇。咸豐原想依靠這三位大員以「靖寇氛而固疆圉」,穩定安徽局勢。但是隨同呂賢基赴皖的袁甲三卻另有看法,他上疏斷言「皖省軍務緊要,現辦防剿諸臣難持全局。』

他認為周、呂、李三人皆屬庸庸者流,周天爵是一位體弱多病的八旬老翁,「一遇事急,立時嘔血」,並且「注意淮北,而於淮南勢難兼顧」。呂賢基雖然「一片熱腸」,但因「書生談兵,鮮合機宜」,對於周天爵的軍事布置,「亦斷不能贊一辭」。李嘉端「任事太銳,思慮恐難周詳」,並且與周天爵氣機不通,呼應不靈。特別令人優慮的,是一省之中三帥並立,各爭雄長,「事權不一」,「動多掣時」,加之兵力單薄,而安徽「門戶太多,處處空虛」,實難抵禦造反農民的進攻①。袁甲三的分析,可謂中肯之論。當時安徽外有建都南京的太平天國的威逼;內有風起雲湧的以捻黨為主體的群眾反抗鬥爭。1853年5月李嘉端向咸豐訴苦說:安徽各地「土匪嘯聚,少者數百人,多者數千人,一股甫平,一股又起,幾無完善之區。」但全省能夠動用的兵額卻不過4千餘人,「加以調遺潰散之餘,兵力益形單弱」。像廬州這樣的重鎮,也只有守兵50餘名,「其招募之勇一千餘名,未經訓練,器械不齊,斷難任以防剿;又以經費不充,大有欲散之勢。」

②安徽也同江南其他某些階級鬥爭激烈的省區一樣,地主士紳紛紛舉辦團練,站到反對農民鬥爭的最前線。其中兇悍著名的有:桐城馬三俊,廬江吳廷香、吳長慶(字筱軒,世襲雲騎尉出身)父子,合肥張樹聲(字振軒,廩生)和張樹珊(字海珂)兄弟、周盛波(字海舲)和周盛傳(字薪如)兄弟、劉銘傳(寧省三)、潘鼎新(字琴軒,舉人)、解光亮、李鶴章等人。據說「廬郡團練整齊」,同遠在京師的李文安有著密切關係。他基於階級本能, 「寄信回里,勸諭鄉人先為恩患預防之計」

③。團練頭子們築圩練兵,自稱圩主,所謂「寇至則相助,寇去則相攻」,有的「藉團練之名,擅作威福,甚至草管人民,搶奪民財,焚掠村莊,無異土匪」

①。

抵達廬州的李鴻章,面對這樣內外交江的局面,內心的震動是可想而知的。他雖然血氣方剛,有意大顯身手,力挽狂瀾,但怎親自己無權、無兵、① 劉體智:《異辭錄》,卷1,第6—7頁。

② 《李鴻章致潘鼎新書札》,第36頁。

① 袁甲三:《陳明皖省軍務情形並請派統領人員折》,《袁端敏公集》,奏議,卷2,第15頁。

② 李嘉端:《請撥餉以濟軍需》,《皖撫疏稿》,第2木,第1—6頁。

③ 光緒《續修廬州府志》,卷34,宦績傳二,第12頁。

① 《福濟傳》,《清史列傳》,卷55,第3頁。

無餉,又系儒生從戎,對軍事一竅不通,因而展望前途,憂心仲忡。他先入周夭爵幕。是時太平天國正忙於鞏固南京周圍的陣地,尚未派兵北伐,西征;而安徽境內的捻軍卻一躍而起,成為當地抗清的主力。捻軍原稱捻黨,捻黨起於清朝初年,本為淮河兩岸以窮苦群眾為主體的反抗封建壓迫的結社,以後逐漸擴展到山東、河南、蘇北等地。「河南之歸、陳、南、汝、光,江蘇之徐,山東之充、沂、曹所在有之,而安徽之鳳、潁、泗為甚,鳳、潁所轄蒙、毫、壽為尤。」

②成員有農民、鹽販、船夫、漁夫、手工業工人、饑民、流氓無產者、裁撤兵勇和知識分子等等。起初主要從事抗糧、抗差、吃大戶、殺富濟貧等經濟鬥爭,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活動時往往數十人或數百人為一股,謂之一捻。各部自號為捻,不相統一。各部首領通稱捻頭或趟主,而捻眾「居則為民,出則為捻」

③。隨著太平軍躍進長江流域,安徽、河南等地的貧苦群眾紛紛結捻響應,開展反清鬥爭,從而使捻黨迅速地向捻軍轉化。

奉命「專司防剿」的周天爵,便把「剿辦」

皖北捻軍、防止其與太平軍聯合放在首位。追隨周天爵的李鴻章,也自覺地把刀鋒指向了皖北捻軍。李文安在家書中曾說:「疊接家信,家鄉土匪滋擾,幸團練辦有眉目,稍得安靖。……鴻兒隨敬修(周天爵字敬修)撫軍剿辦土匪,現未得信,勝負若何,弟甚懸注。」

①這表明李文安既站在造反群眾的對立面,又擔心自己兒子受到造反群眾的懲罰。可惜的是,造反群眾沒能擊斃李鴻章, 反而被這個劊子手投入血泊之中。

李鴻章隨同周天爵主要參予了兩次較大的絞殺捻軍的戰役。

一次是鎮壓定遠陸遇齡起義。定遠為九省通衢,捻軍活躍地區。

陸遐齡(約 1803—1853)是定遠縣荒陂橋旗杆村(現屬長豐縣沛河鄉)人,為地主家庭出身的武秀才,因受到某個案件株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