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讀書但願登科第」-「少年科第」

「少年科第」

鴻章在文安諸子中,排行第二,本名章銅,字漸甫,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末世、清王朝面臨深刻的政治經濟危機、西方殖民主義者把侵略觸角伸進神州大地之時,社會環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響,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使少年時期的鴻章把自己的前途寄託於科舉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過科舉的門徑登上仕途,擠進統治階級的行列。他的啟蒙教育,是由嚴父兼良師李文安進行的。1828年6歲偽鴻章開始在父親開設的家館中學習。書房叫棣華書屋,又叫棣書屋,是一所方塘花樹環繞的水閣:「門臨方塘,水光照屋。菊花三徑,楊柳數株。」過去他的父輩們曾在「水閣談經,柳堂論藝」

①,而今,這個水閣柳堂又成了他們小字輩切磋學問的場所。1834年當父親到費氏墨庄就館時,12歲的鴻章也陪同前往攻讀。1835、1836、1838年其父連續三年赴京會試,無暇授徒,鴻章便拜堂伯父仿仙為師。此外,鴻章還曾「從徐明經游」

②。那時的鴻章,由於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應付科舉考試上,所以目光只局限於應制時文和試帖詩等,還談不上什麼學術性研究。當然,這並不是說他沒有受到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學術思想的影響。鴉片戰爭前後,作為封建政治、經濟反映的文化,主要是漢學、宋學、桐城派古文和與之相對立的今文經學。鴻章的三位導師,無不崇尚宋學,有的還兼治桐城派古文,喜愛詩賦。其父致函仿仙說:

第近來學者之弊,捨本逐末,有才無行,舉動盡皆浮妄, 文章不求根柢,縱能文獲微名,終非令器所成,亦幾何矣, 足下少有至性,早濡節母之教,沈深經術,發為文章有序有物,礪節砥行,不苟取與,不與外事,早為鄉里推重,經師人師,津梁後學,表正里閭,使同里諸子知所宗仰,不至流為外間壞習,幸甚,幸甚。

③這封信中所說的,既是其父的學術見解,又是對仿仙學術觀點的首肯。

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

首先,文安批評的「捨本逐末,有才無行」的學者,不是別人,正是漢學家。「棄本貴末」

④是宋學家方東樹對漢學家的評語。宋學家認為,讀經應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而漢學家卻反其道而行之,毛舉細故,埋頭考證,「眾口一舌,不出於訓詁、小學、名物、制度」,「於聖人躬行求仁,修齊治平之教,一切抹煞」

①。

其次,文安讚賞仿仙的,並非是什麼別的東西,而恰恰是他崇尚宋學和桐城派古文:「沈深經術,發為文章育序有物」。他認為,要闡發儒家典籍的義理,讀書就「先須沈潛體玩,熟讀熟思,以求實得要,洞悉古人立心制行,與人經世實在處,斷不可誦言忘味,至賞奇析疑時,斯收麗澤之益。」

②而仿仙正是這樣做的,所以才得到「沈深經術」的定評。他說仿仙「發為文章有序有物」,無非是肯定仿仙為文遵循了桐城派的義法說。義法說,是桐城派文論的重心。「義」指「言有物」,「法」指「言有序」。

① 李文安:《乙已仲春都門寓宅寄示諸子侄》,《李光祿公遺集》,卷5,第6頁。

② 李鴻章:《致三弟》,《李鴻章尺牘》,第1頁。

③ 李文安:《寄兄書》,《李光祿公遺集》,卷7,第27頁。

④ 《漢學商兌》序例。

① 《漢學商兌》序例。

② 李文安:《寄玉坪六弟書》,《李光祿公遺集》,卷7,第17頁。

宋學家認為「經濟之學即在義理之中」

③。「經濟之學」,又稱經世致用之學。研尋義理、經濟之學,必須著意經史。李文安也正是這樣訓勉鴻章等人的。他致函玉坪說:

我輩經濟學問,仍鬚根柢經史。……讀書果能貫通,自能致用,真實見地還須在經史中求之。余閱銳、銅等文賦, 氣焰尚好,功夫亦熟,只見地未盡高超,未盡踏實。故前書示以用功之法,須著意經史,驚弟早見之矣!

④鴻章的另一位老師徐明經,雖然生平事迹不詳,但崇尚宋學卻無疑義。

鴻章致函鶴章說:

兄少時從徐明經游,常告讀經之法。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弟亦不妨照此行之,經學之道,不患不精焉。

①「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這是宋學家的主張,鴻章得之於徐明經,又傳之於李鶴章,這表明他對此說深信不疑,並且是身體力行的。

鴻章天資聰穎,加上良師督導,在義理、經濟之學和制藝技巧方面進步較快。1840年考中秀才,歲試時曾被滋園學使拔取第一。1842年年屆20的鴻章,長得身軀頎長,精焊之色,露於眉字。他回首往事,展望未來,百感交集,詩興泉涌,於是有《二十自述》七言律詩之作。

蹉跎往事付東流,彈指光陰二十秋。

青眼時邀名士賞,赤心聊為救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漚。

久愧蓬萊仙島客,簪花多在少年頭。

丈夫事業正當時,一誤流光悔後遲。

壯志不消三尺劍,奇才欲試萬言詩。

聞雞不覺身先舞,對鏡方知頰有髭。

昔日兒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競何為。

②這是《二十自述》詩中具有代表性的兩首,作者孤芳自賞、受寵若驚和追逐功名而仕途蹉跎的悲喜交集的心境,躍然紙上。

人生惟有青春好,世事須防白首催。

萬里請纓終子少,千秋獻策賈生推。

③作者決意克服「因循」積習,珍惜青春年華,「辛勤讀五車」,爭作像西漢終軍、賈誼那樣弱冠揚聲的人物。

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時任京宮的父親望子成龍,函催鴻章入都,準備來年順天鄉試。鴻章謹遵父命,毅然北上,並作《入都》詩10首,以抒發胸懷。

一肩行李又吟囊,檢點詩書喜欲狂。

帆影波痕淮浦月,馬蹄草色薊門霜。

③ 《曾文正公手書日記》,道光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④ 《李尤祿公遺集》,卷7,第17頁。

① 李鴻章:《致三弟》,《李鴻章尺牘》,第1頁。

② 《李文忠公遺集》,卷6,第1頁。

③ 《李文忠公遺集》,卷6,第1頁。

故人共贈純仁麥,荊婦同持陸賈裝。

自愧長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鴻章首次離開故鄉,奔赴首都,欣喜欲狂。夫人周氏(何時結婚待考)幫助打點行裝,親朋摯友饋贈餞行,離思深情,悠然不盡。告別廬陽八景之一的淮浦春融,在滿天霜華的季節到達地處華北平原的薊門,沿途泛舟策馬,觀賞波光草色,令人心曠神估。但當發現京中薪桂米珠而家庭經濟拮据時,愁悵抑鬱之情又油然而生。

《人都》詩其餘9首的主題,一是決意爭取科舉功名,二是希望訪求師友。

「丈夫只手把吳鈞,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吏,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鰲頂,何日身才入鳳池。」

「倘無駟馬高車日,誓不重回故里車。」

「即今館閣須才日,是我文章報國年。」

「馬是出群休戀棧,燕辭故壘更圖新。

篇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

①據說在李鴻章的存詩中,《入都》10 首,「為世所傳誦」

②。一個行裝寒傖而氣字軒昂的弱冠書生,懷著訪求師友、獵取功名的強烈願望,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奔赴名利之都,其心境,其行蹤,正是那些皓首窮經夢想顯達的士子們所嚮往的,因而反映其心境和行蹤的詩篇,「為世所傳誦」,就是不難理解的了。李鴻章在故鄉結識的幾位朋友,都是象他那樣懷才不遇、困頓場屋的土子,諸如「學宗宋儒」的蒯德模、王學懋,蒯德標等,鴻章因人都而賦詩話別:

共戰名場秋月白,聯吟旅館夜燈紅。

天涯到處皆傾蓋,知已今惟屬蒯通。

「讀書但願登科第,得不為榮失便羞。」

「傷心猶未脫藍袍,空嘆吾廬歲月滔。」

「臨別一言須鄭重,他年惟望毆金鰲。」

「途窮不用太拘墟,入世原無憤可擄。」

「他日燕台南望處,天涯須報李陵書。」

①鴻章的留別詩,以依依惜別的心情,縷述了昔日共戰名場的情景,勉勵好友立志躡金鰲奪龍頭,期望大家一如既往,心心相印。

鴻章這時雖有幾位共戰名場的朋友,但卻沒有結交過著名的文人學士,及至從鄉野進入作為清朝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