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本書以1995年5月我在博洛尼亞約翰·霍普金斯中心所做的系列講座(承蒙《紐約書評》以及Hill & Wang出版社贊助)為基礎。我要感謝該中心主任羅伯特·埃文斯(Robert Evans)教授的熱情接待,感謝《書評》(La Rivista dei Libri)的編輯皮埃特羅·科爾西(Pietro Corsi)教授幫助組織和贊助講座。講座後的熱烈討論非常有幫助,我希望能在書中展現出從聽眾那裡學到的東西。本書最初的想法來自與羅伯特·西爾維斯(Robert Silvers)和伊麗莎白·西弗頓(Elisabeth Sifton)的談話,我要特別感謝他們的建議和鼓勵。

本書既非隨性之作,也遠稱不上歷史著作,它的目的是探討三個當代問題:歐盟的前景如何?如果並非一片光明,那麼原因何在?歐洲的統一與否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從提出的這些問題和將要給出的答案來看,我似乎會被貼上歐洲懷疑論者的標籤,尤其我還是英國人——如果只看國籍而不考慮居住地的話。面對這種指控,我首先要自證清白。我非常希望歐洲能實現統一,任何了解歷史的人都不會真正想要回到那個由封閉和相互猜疑的民族組成的不算太遙遠的近代歐洲。無論我們因為什麼遠離了那個歐洲,結果都是好的,而且越遠越好。

論歐洲序言但對某個結果的嚮往是一回事,認為它有可能實現則完全是另一回事。本書的目的旨在表明,真正統一的歐洲完全是不可能的,堅持這種夢想是不明智和自欺欺人的。在這點上,我想自己是個歐洲悲觀論者。與歐洲共同體的奠基人讓·莫內(Jean Mo)不同,我認為任何超過溫和限度的「驅逐歷史」行為都是不理智或不可行的,因此我在本書的最後呼籲在一定程度上恢複或重新認可民族國家。出於同樣的原因,我還想指出,無論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的未來是否應該寄託於完全一體化的歐洲,這種結果事實上很難實現,因此,更明智的做法也許是停止相關的承諾。

本書寫於維也納,這對它的觀點和基調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這片大陸的中心,歐洲的前景和它即將面對的困難與歐盟大部分機構所在的西部邊緣略有差異。中歐的帝國遺產和今日的偏遠地位,德國無處不在的影響,與「前南斯拉夫」的毗鄰,近在咫尺的古老東西分界線以及兩個歐洲間至今仍然相當顯著的差異——因為它們,歐盟在這裡的前景顯得比在更北面和更西面的地區黯淡。在此,我還要特別感謝紐約大學批准我公休,感謝人文科學院(Institut für die Wissenschaften vom Mens)及其負責人克里齊斯托夫·米夏爾斯基(Krzystof Michalski)教授慷慨地邀請我在公休期間造訪維也納。

維也納

1996年1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