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喜好

《巨人之星》是《葉隱》 的世界

(收錄於《少男少女漫畫TOP 100大調查》 一九九二年八月文春文庫出版)

說實話,我反感巨人隊,尤其是上小學的時候。就連據說只要是棒球迷都喜歡的長島茂雄,還有世界全壘打王王貞治,我都討厭。理由就一個,巨人隊的精英意識讓我受不了。言必稱傳統,堅信只要自己的隊伍興盛整個職業棒球界就天下太平,他們這種態度讓我很氣憤。

幾乎所有和巨人隊相關的事物我都討厭,但是《巨人之星》卻是個例外。這部漫畫一在《少年MAGAZINE》上連載,我就被迷上了。我覺得一周的等待非常漫長,一到雜誌發售那天,就會第一時間衝進書店,站著把漫畫看完。在讀完的瞬間,我又開始翹首盼望下一個發售日了。

為什麼討厭巨人隊的我會對這部漫畫另眼相待呢?理由很明顯,因為這不是一部棒球漫畫。故事雖以高中棒球和職業棒球為背景,但以星飛雄馬為首的出場人物所做的是「非棒球而近似棒球」的另一件事,而這件事也不能用球類運動或體育來概括。要問那到底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

《巨人之星》中的棒球是格鬥技。

更進一步,說是武士道也可以。

這一點看飛雄馬和花形滿的首次對決就一目了然了。當時,花形使出的必殺技是一種非比尋常的打法,名為「打倒法」,擊出的球會從對方的棒球手套上彈開並命中對方面門。為了與之對抗,星一徹對兒子進行了常人無法想像的魔鬼訓練——他在球表面抹上油並點火,打出去要飛雄馬接。難怪飛雄馬的姐姐星明子要躲在樹後哭泣。

最後,飛雄馬掌握了用釘子鞋底部將球打回去的方法,在與花形的對決中獲勝。這真是講述棒球這種和平運動的故事嗎?不管從哪方面看,這都像是習武之人的一決高下。

在這部漫畫里,球隊的勝負是次要的。無論是飛雄馬對花形滿,還是飛雄馬對左門豐作,一對一的較量決定一切。而且,他們之間的勝負與彼此球隊的好壞無關,全憑一場比賽或一次擊球決定。職業棒球比賽轉播中常聽到這樣的話:「兩者在本賽季的對戰結果是十二打數三安打,可以說山田投手壓製得還算不錯。」

而在《巨人之星》里,絕不會出現這種不功不過的表現,「還算不錯」的概念根本不存在。要麼就是百分之百的壓制,要麼就是被打出去。而且球被打出去的時候,一定會是精彩絕倫的全壘打,根本沒有什麼打得「還算不錯」的左場平直球。

球一旦被打出去,星飛雄馬就會沮喪得彷彿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他就像一個在對決中失敗的武者,而絕不僅僅是一個棒球投手。普通的投手如果被人把球打出去,絕不會痛苦得生不如死。

武者經過一次次生死考驗而變得更強大,同樣,星飛雄馬儘管屢遭失敗,遍體鱗傷,卻仍然努力鑽研新招數,力圖戰勝對手,所以他才會練成大聯盟一號球、消失的魔球等絕招。漫畫里對這些「新魔球」作出了科學的說明,雖然讓人半信半疑,但是也很有趣。我還曾經與別人認真地討論過消失的魔球的真相。

星飛雄馬的對手們同樣以打倒他作為唯一的生存目標。花形滿明知有毀掉上半身肌肉的危險,也要把大聯盟一號球打出去。這一幕令人感動,有好幾個性格單純的朋友看到電視演到這裡的時候,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熱淚。

為追求勝利而不惜犧牲自己身體的星飛雄馬最終練成了禁忌的魔球——大聯盟球三號。這個絕招十分恐怖,投球次數越多,左臂的肌肉被破壞的也就越厲害。

最後是由父親一徹及好友伴宙太這對搭檔共同挑戰這種魔球。一徹使出妙計,先故意消耗伴宙太的怪力,再讓他揮棒擊打魔球三號。但是他沒有發現伴連跑動的體力都沒有了,於是一徹只得承認敗北,他對兒子說:「這一刻,你超越了我。」

此時,飛雄馬的手臂已經廢了,但是一徹的話讓他心滿意足。比起自己的投手生涯,能戰勝父親更加重要,這才是真正的《葉隱》的世界。

飛雄馬在教堂窗外看著左門豐作和不良少女京子舉行婚禮,然後他豎起大衣的衣領,默默離去。他的背影斜下方寫著一個「完」字。只看過動畫片的人可能不知道,這就是漫畫的結局。最後的最後,這部漫畫也與「朝氣蓬勃的運動少年」毫無關係。

漫畫方面,我幾乎毫不猶豫地決定《巨人之星》與《明日之丈》為並列第一,也許是因為我不會把所有漫畫逐套逐本看完,但只要喜歡哪部就會喜歡到底吧。動畫方面,我最喜歡《魯邦三世》。如果面向成年人的動畫也包括在內的話,那麼我還想加上以小池一夫的作品改編的漫畫作品(比如葉精作畫的《實驗人形》、小島剛夕畫的《試毒師》等等)。

我心中的第一——《星球大戰》

(收錄於《戰後新生代最愛的西方電影一百部》 一九九五年九月文春文刊出版)

我選的最佳影片是《星球大戰》。

這樣大聲說出來讓我有點兒不好意思,感覺就像孩子被問到最喜歡的食物時回答「咖喱飯」一樣。

「這個嘛,《星球大戰》是很有趣,但你好歹是個作家吧,說個小眾的片子怎麼樣,至少能顯示你是電影迷呀。」

或許會有人這麼說。其實,我也想舉出一部讓大家意想不到的電影,我也想被大家誇讚「哦,這個人蠻有格調的嘛」。

但是,我實在想不出,所以就沒辦法了。我選擇十佳電影的標準是「無論看幾遍都不膩」,而沒有一部電影像《星球大戰》一樣讓我每次看到都很歡樂。雖然我買了影碟隨時都可欣賞,但前些日子,我又在衛星電視台O上看了一遍。和初次在電影院看的時候一樣,心怦怦直跳,激動不已。

其實,同為科幻片,我也想推薦《二○○一太空漫遊》。這部電影意蘊更為深沉,表達更為理性,嗯,總而言之就是讓人感覺很成熟。可遺憾的是,我並不想反覆觀看這部片子。類似的還有《飛向太空》。我承認這些電影都很棒,但是比起藝術性,我更注重娛樂性,這就是東野式電影選擇法。

再回到《星球大戰》。我第一次看這部片子是在一九七八年,那時我上大二,記得當時是和弓箭部的朋友三個人一起去看的。主人公使出原力(超能力的一種,現在字幕翻成「force」),驅動炸彈一舉命中死星核心。大家受到啟發,在訓練中準頭不好的時候就說:「哎呀,原力不夠啊。」不過,話說我當時連可以一起去看電影的女朋友都沒有,混得真夠慘的。嗯,算了,還是繼續往下說吧。

首先是片子的觀後感,簡單來講,就是「令人驚奇」。影片一開頭就詳細展現了帝國軍戰艦底部的每一個細節,視覺衝擊力極為震撼。雖然有某種程度的心理準備,但是我做夢也沒想到會看到如此驚心動魄的影像。

那時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還沒有電腦特技。正式使用電腦特技的是迪斯尼公司一九八二年的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星球大戰》完全是運用很早之前的特攝技術拍成的,其宏大的背景效果讓人嘆為觀止。帝國軍基地內部和異星都市等各種場景非常逼真,雖然知道不可能搭建了與實物等大的布景,但怎麼看也不像是模型放大的結果。

直到十幾年後謎底才被揭開,原來那些背景全是畫。專業術語叫什麼我忘了,但是那些精細得讓人驚嘆的畫也就一張榻榻米那麼大。而且,無論怎麼仔細觀察,都讓人無法相信那只是一個平面。「星球大戰」系列的第三部《絕地大反攻》中,有一幕是一排排士兵列隊迎接帝國軍皇帝的到來,而就連這些士兵也幾乎全是畫出來的。這種「障眼法」如此高明,讓觀眾在「受騙」之餘也不禁連聲讚歎。

當然,《星球大戰》的精彩之處並不僅僅在於影片中的特技效果。片中登場的角色個個具有鮮明的個性,這才是電影成功的最大原因。哈里森·福特扮演的韓·索羅、機器人搭檔C-3PO與R2-D2、壞蛋達斯·維德,這些怪咖彙集一堂。說實話,我倒覺得主人公盧克·天行者是最不出彩的一個。

富有魅力的不僅是生動的出場人物(雖然不知「人物」這個說法是否妥當)。《星球大戰》中有所謂的影子主角,那就是在宇宙空間自由翱翔的戰鬥機和宇宙飛船。其中千年鷹號的速度感堪稱藝術,光看到扁平的船身迅猛起飛的情景就覺得很痛快。

為了營造這樣的魅力,以導演喬治·盧卡斯為首的工作人員投入了非同尋常的熱情。影片中出現的戰鬥機和宇宙飛船全部都是按照真實設定的圖紙製作的。而盧卡斯從吃剩的披薩想出千年鷹號的形狀之前,曾構思過數十種原型。他必定是深知千年鷹號將成為影子主角,才會如此精益求精的吧。

每次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都會由衷地感慨:「娛樂大眾絕不能偷懶,所謂的娛樂必須得這樣才行!」

感想:這裡入選的是我無論看多少遍都不會膩的片子。我喜歡科幻片,大概集中在斯皮爾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