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 梭羅語錄精選

流暢 王欣 張賽 編譯

倘若我非我,孰者可為我?

《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馬克河上的一周》

我的使命是隨時關註上帝駕臨人世的證據——找到他隱匿身形之所。我要盡情欣賞那一場場聖樂,我們身邊的歌劇表演。

1851年9月7日日記

我一往無前,只為讓生活充滿新意。

1852年3月15日日記

我固然也有所求,卻有能力儘可能地清心寡欲。

1851年7月19日日記

比較對夏日一縷陽光的理解,我對自己所知曉的也不過如此。我既已這樣,就這樣吧,多說無益。活著便已經足夠,再無須解釋。

1841年2月26日日記

我來到這個世界,第一要務並非改造她;而是不論其舒適或貧瘠,都隨遇而安。

《反對聯邦政府》,收錄於《改革論文》

經年以來,我都自封為暴雪和暴雨記錄員,並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儘管分文未得,卻樂此不疲。

1846年2月22日日記

各處的風景有各自的美好之處,都能為人共賞;美景之多,不勝枚舉。山巔之上,目之所及應該是人見人異的,觀者不同,所見也各有不同。

《秋的色彩》,收錄於《遠行》

有人需要美麗景色,有人卻寧願要朗姆酒。

究竟在哪本書里詳述了這個世界及其美好的事物?誰策划了發現美的步驟?

1859年10月4日日記

無論你有何其高的期許,有何等強的眼光,地球上的美景都讓你嘆為觀止。

1858年11月16日日記

腳下的山越高,眼前的景色便變化越少,哪怕是經年累月,甚或是時代更迭。倘若到了一定高度,便經久不變了。

致H.G.O.布雷克,1853年2月27日,收錄於《親友信箋》

所以,所有事物都在改變著,演進著,宛如生與死不斷在體內糾結振蕩。

《反對聯邦政府》,收錄於《改革論文》

一個人的品性如何的判斷標準,不是別人傳說的英勇行為,也不是傳說的犀利語言,而是不論何時何地他所表出來的自由意志。

《沃爾特·羅利爵士》,收錄於《早期隨筆及雜集》

擁有天賦才華,於是品性自然高尚的說法,太過片面了。禮貌是故意而為之的,品性是無意間顯現的。

1851年2月16日日記

我讀到《紐約先驅報》的求職專欄,發現刊登求職的都是些「得體的年輕女士」,她們相當「有才智」,且「聰明」過人,但沒有一位體面的年輕男士在專欄里求職。由此,我猜想紐約市民認為年輕男子無須行為得體,年輕女士卻要舉止端方。

1851年4月30日日記

今日,我為一位窮困的愛爾蘭人募捐。他希望能把家人帶到這個國家來。一個人永遠無法真正了解周遭之人,唯有給他們遞過一張募捐單,才真相盡顯。

1853年10月12日日記

被稱為慈善機構的地方不做慈善,而是作為第三方插手慈善行為。

1841年2月11日日記

我們的那些慈善機構是對慈善本身的一種侮辱。他們的慈善,就是把從堆了過多食物的桌子上掉下來的麵包屑分給窮人。

1852年1月28日日記

我們只對窮人示以仁慈之心,這樣對嗎?

孩童於我,就好像柵欄上新長出的菌類一般,天然去雕飾。

1839年11月7日日記

能讓子女儘早與自己當面對質的父親才堪稱最棒的父親。

1841年2月12日日記

我認為,孩子在摘下第一朵花時能感受到它的美,並領悟其存在的意義,而後來的植物學家卻不再擁有這種能力。

1852年2月5日日記

教室里孩子們傳出來的聲音,帶著春天的氣息,充滿朝氣。

1854年2月9日日記

有誰能說在這些城市裡還能看到任何生命的存在嗎?

1843年9月24日日記

讓孩子們在城市裡接受教育是極為愚蠢的嘗試。教育孩子的第一步,也是必需的一步,即讓他們搬離城市。

1851年7月25日日記

對這座城市的了解日深,並沒有讓我更加喜歡它,反而讓我更加厭惡它……這座城市比我所能想像到的殘酷無情還要惡劣千百倍……街道上的那些豬們便是居住在城裡最體面的群體。不知何時,這個世界才能發覺相較某人,百萬之眾一文不值?

致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1843年6月8日,於斯塔藤島。

收錄於《亨利·戴維·梭羅通信集》

我思考著,一個人需要經過何等的長期訓練,付出何等的代價,才能最終學會言簡意賅。

1851年12月12日日記

口說無用。

1842年2月20日日記

男人或女人一旦走到一起,亘古不變的畫面是彼此交談。

1842年到1844年之間的日記

一切話語皆流言。

1847年到1848年之間日記

按照上流社會所信奉的規律來看,沒有交談,便無法長久相處。

1842年到1844年之間日記

我們之間無事可談,所以我們說了不少話!

致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1843年1月24日,在與《合眾國雜誌和民主評論》的創刊人約翰·L.奧沙利文會談後,收錄於《亨利·戴維·梭羅通信集》

不要為了他人而說話——要為你自己發出聲音。

1851年12月25日日記

人們總是活躍在白天,到了晚間便沉寂了。夜晚的時光是多麼地與眾不同。

1850年7月1日日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讓我們的頭腦永遠清醒。因此,順應宇宙規律,才是保持身心健康之道。

1852年1月20日日記

正午時分,從草叢深處傳來的蟋蟀叫聲無休無止,模糊了白天與黑夜的界限,將白晝與夜晚連在一起。太陽與月亮不能給它帶來絲毫影響。它是在正午傳入耳際的午夜之音,亦是在半夜迴旋耳畔的正午之聲。

1851年6月29日日記

每次欣賞日落之美景,都會勾起我向著西方行進的衝動,那種慾望把我帶到了日落之處,如此遙遠,無比美好。

《漫步》,收錄於《遠行》

月光沐浴大地之時,一切都變得簡單自然。擺脫了事物的紛繁憂擾,我們得以整理情緒,重拾自我。我們不再心煩意亂。此刻我們簡單到就像麵包和水,自然得如同一件未經雕琢的藝術品。

1854年9月22日日記

我想讓教育為師生共同喜聞樂見。這條規定將伴隨我們一生,決不能學校里說一套,大街上做一套。我們應該成為學生們的同窗好友,和他們共同學習,從他們身上獲得知識,如此才能對學生們最有助益。

致奧列斯特·布朗森,1837年12月30日,收錄於《亨利·戴維·梭羅通信集》

知識只有在相應的經驗中才能獲得。想想看,誰能僅憑口耳相傳便得到真知灼見?想要理解他人的經驗,只有親身嘗試才行。

《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馬克河上的一周》

聽眾們總是對大風把男人女人還有孩子,或者家庭用《聖經》卷跑了好遠之類的事情興味盎然,可一旦你想給他們解釋一下其中的科學原理,人們馬上就覺得索然無味了。

1852年2月4日日記

說起來真是件怪事,人們總是急著好為人師而聲名遠播,卻不願勤於治學而知識淵博。

1856年3月11日日記

只有忘掉所有已知的學問,我們才能再學到新的知識。

1859年10月4日日記

我們生活得匆匆忙忙、粗俗鄙陋,正如我們進食時狼吞虎咽,忽略了食物真正的味道。

1852年12月28日日記

鄉下人經常說,要是你烤玉米布丁一次吃得太多,頭髮就會變得卷卷的。根據我豐富的人生經驗,這絕對是個謠言。

1855年11月20日日記

酒並非什麼高貴的液體,除非它曾被浸潤在葡萄的細微孔隙間。

1850年9月19日日記

食物的豐盈或缺乏決定了移民潮的方向。

1852年4月23日日記

我比任何一顆行星都更加自由。

1840年3月21日日記

我閱人無數,卻從未見過有誰以自由和健康的目光來看待生活,哪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