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最終之卷 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百年戰爭

韓佗胄是韓琦的重孫子,和韓肖胄是兄弟輩兒。不過兩人的年紀卻差了75歲!韓肖胄過世的時候,韓佗胄還沒有出生呢!

雖然和韓肖胄的堂兄弟,但是韓佗胄卻不是荊楚系統的人物,而是長安勛貴的一員。並不是文資出身,而是保送華山講武堂的武官。講武堂畢業後就成了孝宗皇帝的御帶親衛。後來又轉了文資,一步步當上宰執。

第二次中原大戰的發起就和他的錯誤決定脫不開干係!不過他在這個時空的命比歷史上要好。東宋、新周都是文明開化的國家,不會要他的腦袋……要去幹什麼用?

所以承擔戰爭責任的韓佗胄不過是下台貶官,低迷了幾年後又回爐當了宰相——他發動戰爭是符合西宋軍官們的利益的。哪怕沒有打贏,軍人們還是念著他的好。所以由他當左相比較有利於控制軍隊。

而且上一次戰爭的失敗,讓西宋朝廷的統治有點動搖了!

因為一部分軍官將戰敗歸咎於西宋的「君主獨裁」,希望國家效仿東宋或新周進行改革。

這讓宋光宗趙忻非常恐懼,所以就選擇讓韓佗胄這個在軍方很有人緣的宰相回爐。

對於膽敢挑戰大宋在西域威權的蒙古人,韓佗胄的建議只有一個——打!要是不打,西涼一丟,軍中的革命分子又要發難了!

「可是東征之役新敗不久,國家元氣未復……」

趙忻有點猶豫。在上一場戰爭中,西宋累計損失了十四萬軍隊!而且還耗費了數以千萬緡的軍費。國家多年的積蓄全部耗盡,而且還向富有的西夏王借了一筆款子,真的丟人啊!

現在韓佗胄又想在萬里之外的西方開戰,這成本恐怕不會太低啊!

「陛下,我們如果不救西涼,暴周就有可能會插手了。」

現在西宋不再用「東賊」稱呼周國了。因為在第二次中原大戰結束後,西宋和周國正式簽訂了和約。

也就是說,西宋承認了周國的主權——人家有好幾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你不承認,它也在那兒啊!

「暴周會插手?」趙忻一愣,「他們的手能伸那麼長?」

「陛下難道忘記了,蒙古人是從哪兒遷出來的?」

「蒙古人……」趙忻想了想,「哦,是從大奚草原遷出來的!」

這個時空的蒙古人去了富得流油的欽察草原和東歐大草原的東部(真的流油啊!後世的裏海油田、烏拉爾油田和西伯利亞油田現在都是鐵木真的財產),蒙古高原的名號自然不存在了,現在這塊地盤的地理學名稱叫「大奚草原」。在政治上,這塊土地由依附於大周共和國的奚王國統治。

奚王國的性質和北美合眾國差不多,都是大周共和國下屬的自治藩國。雖然有國的名號,但並沒有獨立主權。在軍事和外交上都依靠大周共和國。

之所以設立「國號」,則是為了方便治理。現在大周世界帝國的陸地面積達到了數千萬平方公里之多!完全超出了現有通訊條件下,一個中央政府可以有效治理的極限。

所以設立自治藩國就不可避免了。

而利用自治藩國治理邊遠地區的不僅僅是大周共和國,東西兩宋也採取了同樣的方法。東宋下面有新宋、暹羅、交趾、新東瀛、錫蘭等五個自治藩國。

而西宋也不算小,所以也擁有一個西涼藩國,此外還擁有荊楚王府、大理王府、吐蕃王府、高昌王府、疏勒王府、于闐王府、青唐王府等七大藩王。

至於遷移到天竺已經一百多年的西夏國,則在第二次中原大戰後,用大量進貢金銀給西宋的朝廷的辦法解除了附屬關係,成為了獨立國家。

不過西夏的獨立並不是李純佑為首的西夏統治者的意願,而是在第二次中原大戰期間,東宋和新周的小西洋艦隊一再攻擊西夏的海口城(位於信度河入海口)。給西夏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而且東宋、新周兩國還向西夏國下達了最後通牒。

如果不和西宋劃清界限,就會遭到他們的聯合入侵!

所以李純佑才不得不中止了和西宋的君臣關係,但是仍然會和波羅王國一起,每年以購買公債的形式,給長安上貢。

「正是,」韓佗胄道:「當年遷移蒙古人的時候,周國還藉機在奚國草原(蒙古草原)和欽察草原上修建了6座買賣堡。其中距離碎葉城最近的一座買賣堡就在也迷離河畔,名叫也迷離堡。目前由奚國的也迷離侯爺蕭乾掌管,這個蕭乾其實是武好古的曾孫。和眼下的大周元首武國誠是族兄弟。如果我朝不救碎葉,那麼碎葉府就有可能向這個蕭乾求助,把周國的勢力拉進去。至於軍費開銷,可以向西夏、波羅舉債!」

西宋帝國反正是有債不償的主兒,也就不在乎多借一點了。

「看來是不得不救了……中書舍人,擬詔討伐蒙古吧!」趙忻這個時候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的決定,將會讓西宋捲入一場百年戰爭。

而這場持續百年的戰爭,最終也將耗盡西宋的國力。為公元14世紀的華夏本土統一打下了基礎。

……

鞭炮齊鳴,鼓樂大作。天津造船廠一號船台上的「共和」級風帆戰列艦,正沿著鋪設好的滑道緩緩滑入海水之中。

這是一艘排水量達到20000石的「巨型」風帆戰列艦。

排水量這個概念,也是武好古早年提出的。不過並沒有馬上替代「料」,也就是造船所消耗的木料數量,成為計算船舶大小的標準。直到最近二三十年,關於艦船浮力的研究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排水量才替代了用料,成為表示船舶大小的標準。

而20000石相當於後世的1200噸左右。在後世來說就是一小帆船,但是在13世紀,排水量1200噸的風帆戰列艦絕對是國之重器。

一艘排水量達到兩萬石,裝備有60門大炮,可以在無需補給的情況下在海洋上連續航行6個月,而且還可承受住較大的風浪,最高航速可以超過20節(指一個時辰航行60華里,相當於後世的8節多一點)的木質風帆戰列艦的建造難度,也是相當之高的!

對於中世紀的生產力水平而言,這就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大周共和國和東宋的造船工業,研究沒有將風帆戰列艦的建造工藝掌握到極致。這項工作從選擇木材和伐木的時機開始,到木材的防蟲、防潮,龍骨的鋪設,船肋的建造,甲板的固定的支撐,船殼外皮和外層甲板的鋪設,船殼的防水措施,甚至小到鐵釘和木栓的使用方式,全都是一門門的學問!需要長期的研究的實踐,才能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而且製造一艘性能卓越的風帆戰列艦需要很長的周期。通常是兩到三年,急造也要幾個月,還不包括砍伐樹木和陰乾木材需要的時間。

所以造船的技術進步,也只能循著造船的周期,循序漸進的推進,很難用金手指拔苗助長。所以在共和百年到來的時候,傳說中的「飛剪船」依舊沒有出現。雖然在武好古生前,就曾經提出過「飛剪船」的設想——將船隻的水下形狀設計成最小阻力狀,以提高航速。

但是「最小阻力狀」應該小到什麼程度?船隻的穩定性怎麼解決?船體有沒有足夠的強度承受高速度?索具和風帆的強度夠不夠?

這些問題都需要反反覆復的研究和積累,才能一一得到解決。

所以直到目前,「共和」級這樣的兩萬石風帆戰列艦,就是大周造船業能力拿出的最高水平的作品了。

隨著「共和」級的首艦共和號緩緩滑入水中,前來觀禮的人們,不約而同的發出了一陣喝彩聲音。

「好一條巨艦啊!」

「真不愧是我大周的海上城垣!」

「元首,咱們還得多造幾條共和級!」

大周共和國的元首武國誠滿臉堆笑,常年的海上生活讓他的膚色黑里透紅,看上去非常的健康。他並不是武氏嫡流出身,而是武鐵心的後代。算是海軍世家,今年已經55歲的他,在大周共和國的海軍中服役長達25年。幾乎半生都在海上度過。最後以海軍上將的軍銜退役,轉入了政界。

而當步入政壇的時候,武氏嫡流在政治上已經沒落了。武義久的孫子輩不是花花公子,就是對政治不大上心的資本家——義久派太多錢了!而且子嗣也不多,所以沒有誰願意去政壇和軍界打拚。

舒舒服服的當個大資本家多好啊?

武義勇的後人倒是在軍事和政治上建樹頗多,在陸軍中有「一門五上將」,在政壇上則長期把持日本行省和渤海行省,也有幾個元老。

但是「義勇派」始終有強烈的君主制傾向,讓大部分的元老非常擔心。所以武義勇的子孫從沒有問鼎元首的機會。

至於武義信的後裔,則在北美合眾國深耕。幾十年間出了三個大統領和十幾個議員。但是在大周共和國的政壇上,基本沒有「義信派」的存在。

而且北美洲這個天選之國在大周共和國的大部分公民看來,都是落後蠻荒的代名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