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即呂蒙偷襲荊州成功、關羽命喪吳軍之後的第二年,曹操在年底病死,其子曹丕稱帝,國號為「魏」。
公元221年,痛失二弟的關羽的兄長劉備將軍,在益州稱帝,國號「蜀」。並於翌年即公元222年,不顧軍師諸葛亮的勸阻,發起伐吳的夷陵之戰,然以大敗結尾,東吳孫權正式獲荊州大部領土。
公元223年,蜀國國君劉備病逝,軍師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東吳孫權再結聯盟,共同對抗三國之中實力最強的北魏。
公元229年,三國主公中年齡最長的孫權稱帝,國號「吳」。
由此可以一目了然,公元219年的「荊州」,實乃天下版圖的關鍵一棋,正所謂,荊州一落,天下三分!
然而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圍繞荊州城的失得,魏、蜀、吳三國的命運,也呈現出此消彼長、盛極而衰的終極變化。
以失敗告終的「夷陵之戰」,不僅讓西蜀永失荊州,而且讓原本處於上升態勢的西蜀徹底衰落下去,儘管軍師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改變不了四十二年後(公元263年)率先被司馬昭滅亡的命運。
得了荊州的東吳也遠非最大贏家。正如關羽死前所預言,劉備的復仇讓孫權逼死了呂蒙。而且荊州的易手,直接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而正如孫權所預言的,此聯盟破裂最大的受益者仍是北方的曹魏。
終於,公元280年,東吳為西晉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