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粵海波瀾多

第一節 向孫中山討價還價

史家常易受「事後聰明」的干擾,導致意識上的時代錯誤。蔣介石後來因孫中山的提拔而走運,更一再把自己與孫掛鉤,儼然是孫中山最合法、最自然的接班人。史家從事後看往事,受到「後事」的蒙蔽,看不到「前事」的真相,不免誤解以及渲染了孫蔣關係。

從孫中山的觀點看,蔣介石當然是「自家人」,是他親信陳其美的小兄弟……是肯打指模加入中華革命黨的忠誠黨徒,但是表示忠誠的黨徒不止蔣一個,更何況還有一大幫親信的「廣東幫」,於是在芸芸「自家人」之中,蔣介石不過是一個可資傳呼的年輕軍人,絕不可能「三千寵愛在一身」。後來國民黨剪接照片,凸顯孫蔣一對一的形象,只是一廂情願的「反歷史」(A-historical)做法。

再從蔣介石來看,自陳其美死後,他已直屬孫中山。孫之地位雖遠高於陳,但陳其美那種同鄉大哥的親密關係,絕對無法取代。既然無法在孫中山心目中取得主導地位,蔣介石自一九一六年陳其美遇刺身亡到一九二四年正式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八年之中,對孫的態度是欲迎還拒。他對孫中山交給他的任務,很不熱心,經常開小差,甚至在電催之下,仍然遊山玩水,姍姍來遲。這種行為自可解釋為一種以退為進的心術,甚至意含要挾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同時也可洞察到,在這八年革命消沉的歲月中、在孫中山並不得意的時期中,蔣介石的「勢利眼」行徑。在緊要關頭,他情願回上海玩股票,或登寧波天童寺去散心。讓我們來擺史實,以明真相。

一九一七年,北洋「督軍團」造黎元洪的反,孫中山乘機南下護法,同行的有章太炎、朱執信、陳炯明等人,並沒有蔣介石。孫到廣州去籌組軍政府、稱大元帥,但他是個空頭大元帥,除少數衛隊外,沒有一兵一卒。所依靠的廣西軍頭陸榮廷、雲南軍頭唐繼堯並不買大元帥的賬,最後氣得孫中山又跑回上海,痛斥南方的軍閥與北方軍閥,都是一丘之貉!

唯一的收穫是陳炯明從廣東省長朱慶瀾收回於反袁戰爭結束後交出接管的三十個營。(朱氏改編為省長警衛隊二十營,見陳定炎《怎樣為陳炯明在民國史上定位》,《傳記文學》第三七八期,頁一二三至一二六)由此一支武力成立了「援閩粵軍」,由陳炯明做總司令。這是孫中山手中唯一的槍杆子,也有意將這支軍隊擴大,在廣東建立根據地,於是又派許崇智做第二支隊司令,帶四個營,鄧鏗做參謀長。第二年(一九一八),在總司令部還來了個三十二歲的作戰科主任(一稱中校參謀),不是別人,蔣介石也!

當時陳炯明為了培育孫中山唯一的槍杆子,艱苦備嘗。雖然如此,陳炯明還是苦撐下來。相對的,許崇智、蔣介石、鄧鏗等人,在苦撐待變之際,反倒不無動搖。孫中山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寫信給許崇智、蔣介石,勉以「不可遽懷退志」;同一天寫信給鄧鏗,認為「聞兄頗有離去之意,文意以為不然。……若兄行,則競兄(指陳炯明)失有力之臂助,將來愈形困難」,就是證明。

「援閩粵軍」於一九二O年八月十六日漳州誓師,全軍回粵,替孫中山搶廣東做根據地。四天以後(八月二十日),就進入了汕頭。值得注意的是,孫中山這唯一的主力進軍廣州之際,蔣介石本人並不在軍中。八月十六日,陳炯明在漳州誓師之日,蔣介石本人正在家鄉遊山玩水!毛思誠《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明載這天行蹤說:

薄暮,公在飛雪亭畔,倚崖側喬松,鳥瞰千丈岩瀑布。會大雨,樹杪重泉,濺珠噴玉,光色甚奇。登妙高台,南向突出,三面凌空,惟見眾山之小、諸流之細,亭下(村名)屋舍儼然。(第三冊,頁五)

八月十八日,陳炯明在大埔、潮州、梅縣作戰攻下汕頭前,蔣介石本人仍在家鄉遊山玩水!毛思誠《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明載這天行蹤說:

公探隱潭。第一潭幽暗,在峽谷,圓徑不過丈余,而深度莫測。潭前涓流一脈,經第二三潭而入大溪。第三潭為一大岩穴,寬約二丈。上有覆蓋。峭壁回合,前面開,高可百米突,右有澄湍沖瀉。嘆為觀止。(第三冊,頁六)

別人在前方作戰的時候,蔣介石在後方遊山玩水,直到八月二十九日才回家。八月的作戰他沒參加,九月的作戰也沒參加,直到十月十一日,他才到了老隆前線總部,距離攻下廣州(十月二十九日),只差十八天耳!換句話說,蔣介石在這次兩個半月的戰役中,他只參加了最後的十八天,並且,最後十八天中,他在最後十三天(十月十六日)才趕上本軍,最後九天(十月二十日),因許崇智「病假」,才「以個人關係代許軍長統率第二軍作戰」,過了一天多(十月二十二日),就拿下了惠州。

由於蔣介石有過上面這種「緊要關頭就回家」的作風,引起我們徹查一下他與孫中山關係的種種,結果發現,他這種作風,倒也值得統計統計。

第一次——一九一八年三月十五日,蔣介石就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但是幹了四個半月,他就在前方作戰之時,留書(七月三十一日)出走了。八月二日,鄧鏗派人到汕頭留他,留不住;八月八日,孫中山打電報阻止他,也無效果。八月十八日,他回到上海。毛思誠《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明載這天行蹤說:

歸滬,輪行穩疾。入夜,公對月華吐朗,追憶少時奉母游招寶山及天童育王諸勝光景。(第二冊,頁五十二)

到了九月五日,蔣介石才停止出走,離上海。九月十三日回到汕頭。九月十八日到了漳州總司令部。

第二次——九月二十六日,蔣介石升任第二支隊司令官,司令部設在長泰。十二月十五日,吃了敗仗,他「隻身沖圍而出」。(第二冊,頁六十五)一九一九年三月五日,他又離開了部隊,說是「請假歸滬」。(第二冊,頁七十一)五月二日,返長泰。七月四日,他寫信給鄧鏗,說:「弟自去年怫然而去,赧然而歸……」(第二冊,頁七十七)表示不想幹了。九月二日、九月五日,他又遊山玩水。十月二十八日,他去了日本。

第三次——一九二O年四月十一日,他又回到漳州。四月十三日,在總司令部議事。四月十四日,籌定作戰計畫。可是到了四月十六日,他又出走,到了鼓浪嶼。四月二十二日,他又回到上海。六月二十八日起,他遊山玩水,從普陀遊玩起,直到七月二日,才回寧波。七月四日,再來上海。

第四次——七月十六日,他又回到漳州總司令部。八月七日,他又回上海。八月十三日起,游雪竇。八月十六日,「援閩粵軍」在漳州誓師,蔣介石卻還在遊山玩水中!十月十一日,他回到前線。十一月六日,他又留書出走,信中說:「弟既不見信於總座,又不見諒于軍長,而受欺於[張]國楨,是誠懷疑於上、受辱於下之時,能不自反而縮、見機而作乎?」(第三冊,頁二十六至二十七)十一月十二日,他回到上海。十一月二十二日,回到奉化。十一月二十三日,就上雪竇山遊山玩水了。

第五次——一九二O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孫中山到了廣州,恢複軍政府。一九二一年一月十二日,孫中山電蔣介石,說:

介石兄鑒:援桂克日出師,請兄速來臂助。兄本允赴粵追隨,勿再遲延為幸。盼復。孫文。陽。(第三冊,頁五十四至五十五)

但是蔣介石顯然仍在「遲延」中。一月十二日,楊庶堪也有信給他,字裡行間,頗能看出內情:

介石兄台鑒:……頗聞前日(二月二十九日)兄來滬,以讀某函不快而歸,方欲作書婉勸。……中山先生政治興趣欲衰。……尤欲持以勉兄,共襄其業。且見兄之關涉重要,過於一般同志。中山先生從事創造,自當仗兄為前驅。然則先生撒手則已耳,如猶奮鬥,吾輩安忍作壁上觀?故無論如何拂逆,皆當含忍而為之。兄此時固萬萬不能遽息。……何時來粵?先示極幸。弟庶堪手啟一月十二日。(第三冊,頁五十五)

一月十五日,邵元沖也有信給他,字裡行間,也能看出內情:

介石我兄惠鑒:……現時先生(指孫中山)既力促兄赴粵,則亦不能過拂其意。蓋先生處能真心辦事之人,實亦太少。吾人萬不能不盡心以助之。……兄既謂中國宜大改革,宜徹底改革,則兄必已自任為負改革責任之一人。……故不能不自己努力、不能不為社會努力。否則一齊撒手,中國不成其為國家矣!真厭惡社會者,只厭世派隱士自殺者而已。故弟願兄易厭惡中國社會之心理為愛社會,如慈母對於不肖之子,仍盡心力以謀感化之。此吾人應有之態度也。兄意以為何如?……弟元沖頓。一月十五夕。(第三冊,頁五十五至五十六)

蔣介石在函電交催之下,才在二月六日到了廣州。可是,只一個星期後(二月十四日),他就「徑歸」而去。(見第三冊,頁六十二)三月十七日,又上普陀山遊山玩水去了。(見第三冊,頁六十九)

第六次——到了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電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