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為家族墓群定做刻辭墓磚的那一年,曹操還是個張揚輕狂的任俠少年,或許有著遠大的志向,卻還不敢有勃勃野心。他並沒有想到,「蒼天乃死」會在他日成為一句讖語,引發了一場規模浩大的黃巾起義,導致東漢王朝就此走向衰亂。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真正兌現這句「蒼天乃死」讖語的並非黃巾軍首領張角,而是他曹操本人。

漢靈帝建寧三年(170年),沛國譙縣 的工匠受雇為本地大族曹氏製作了一批宗墓墓磚,用來建造裝飾墓室、墓前祠堂等墓葬建築。按照當時的流行做法,墓磚入爐燒制前,照例要在上面刻辭即以書法藝術在磚上鏤刻上文辭,寫明墓主姓名、身世、生死年月,以及一些稱頌哀悼的句子,此即後世所稱「磚雕」藝術的起源。

其中一塊墓磚上,赫然刻著「蒼天乃死」 四個大字。而出大價錢定做這批墓磚的人,就是後來成為一代梟雄人傑的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這時候的他,才剛剛年滿十六歲,卻已經是京師洛陽大名鼎鼎的人物。與同郡同鄉華佗少時即因醫術揚名四海不同的是,曹操的大出風頭,並非有什麼特殊出眾的才華,而是他刻意任俠妄為,以此來掩飾其顯赫卻又不大光彩的出身——

曹操生父曹嵩自幼為乞丐攜養,後被大宦官曹騰收為養子,由此飛黃騰達,官運亨通,後來更花一億萬錢買到了太尉的官職,為有史以來自費買官出價最高者。而東漢自中葉以來,宦官與外戚互相爭權亂政,將朝堂搞得烏煙瘴氣,聲名極差。曹嵩雖得以躋身三公之列,但其閹宦之子身份不改,又是花費巨資買官,愈發遭到恥笑。世人譏諷他不知本姓,唯識姓曹。

既有這樣的家世,曹操亦大大被人輕視,尤其是那些他一心想結交的文士及名家子弟,根本就瞧不起他。既不能選擇父母,無法改變出身,便只能公然表明立場。為了表示自己與宦官勢不兩立,曹操手持利器去行刺臭名昭著的大宦官中常侍 張讓。只是運氣不好,一進張府就被人發現。曹操臨危不亂,「乃舞手戟 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這才有了後世「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的贊語。

也有人表示懷疑,認為這不過是曹操刻意編造的故事,實際上並沒有發生所謂的行刺中常侍張讓一事。雖則曹操祖父曹騰是宦官集團的中堅,但畢竟人已過世,張讓時為宦官首領人物,權勢熏天,若曹操當真闖入張府行刺,事後又豈能輕易脫身?

無論真相如何,這終歸是一種明確的態度表達。行刺張讓事件傳揚開去後,曹操名聲大噪,人們將其祖父曹騰的太監身份「存而不論」,爭相與其結交,如太尉張溫內侄蔡瑁 等世家子弟爭相主動找上門來,要與曹操稱兄道弟,甚至連出自「四世三公」 之家的袁紹、袁術也不例外。

袁紹、袁術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均為司空袁逢之子。袁術雖是弟弟,卻是地地道道的嫡子,看不起庶出的兄長。然世事難料,袁紹後來被過繼給了伯父袁成,以袁成唯一嗣子的身份,獲得了袁氏長房長孫的特權,地位反而在袁術之上。本是同父生的兄弟因互相不服氣而愈發不睦,勢同水火。

既然只能在袁氏兄弟中選擇一個做朋友,出於某種實際的考慮,曹操選擇了身份更為顯赫的袁紹。二人一起吃吃喝喝,出入成雙,情若兄弟。

但頗令曹操不滿的是,每每二人結伴出行時,旁人的目光總是落在袁紹身上,曹氏所熱切關注的妙齡美貌女郎們亦是如此,根本沒有美人多看他一眼。

其實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除了出身之外,袁、曹二人在相貌身材上也有巨大的差異——曹操生得粗壯矮小,貌不驚人,而袁紹則高大威猛,英俊瀟洒,難怪世人皆矚目於他。自卑之餘,曹操亦很是憤憤不平。爭強好勝的他在心中暗暗發誓:有朝一日,必要佔盡天下絕色美女。

當時洛陽有美女名何雲,雖出身市井屠戶之家,卻有絕世姿容,號稱「洛陽第一美人」,嫁給了大宦官張讓養子太醫令張奉。曹操既痛惜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又要刻意與宦官做對,便慫恿袁紹與自己一道去搶劫新娘。被人發現後,袁紹驚慌逃跑,跑不多遠,便摔倒在地,因為害怕而雙腿顫抖不止,死活爬不起來。曹操立即大聲喊道:「劫婦賊在此!」追兵聞聲而來,袁紹遂一彈而起,拔腿飛跑,比兔子還快。

當時何雲之姊何宛已選入掖庭,得到漢靈帝臨幸,生下皇子劉辯,並受封貴人。大宦官張讓令其養子迎何云為兒媳,不僅是因其貌美,更因她是何貴人的妹妹,算是皇親國戚。即便何雲身份普通,搶新娘也絕對不是一件小事,袁、曹二人個性如此不同,能力高下立分,日後兵多將廣的袁紹在官渡慘敗於遠遠處於弱勢的曹操之手,也就不足為奇了。

年少的曹操除了生性膽大、行為放蕩外,還表現出精於權術的一面。譬如他為了掩飾閹宦之家的出身,除了與袁紹等名家弟子來往外,還竭力攀附當世名士。

在這之前,司隸校尉李膺因得罪宦官而遭逮捕下獄,諸多文人名士受到牽連,被誣為「黨人」,內中包括太尉陳蕃、太僕杜密、御史中丞陳翔等當朝顯貴。後諸人雖被釋放,卻皆歸田裡,禁錮終身,再不許入朝為官,此即歷史上著名的「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起時,「四世三公」之家的袁氏表面誰也不得罪,實際上暗中庇護了許多黨人,袁紹由此跟李膺、陳蕃等黨人領袖人物交情極深。曹操極其羨慕袁紹的名士關係網,也主動與當世名士結交,去拜訪南陽名士宗承。然他幾度登門,宗承「薄其為人,不與之交」。

曹操碰了釘子,很不服氣,覺得自己除了出身、相貌外,其他樣樣不比袁紹差,憑什麼袁紹能有「孟嘗君」的美名,他曹孟德就做不到?

為了表達誠意,曹操久候在門外,等宗承外出時,疾步上前,「捉手請交」,可謂誠懇之極。不料宗承非但甩開了手,還取出絲絹擦手,再將其扔掉。曹操大受屈辱後,這才明白自己受人輕蔑的不只是出身,還有行事為人——「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

從南陽回到洛陽後,曹操閉門讀書,發憤圖強,謝絕與昔日的狐朋狗友來往。數年靜心向學下來,居然在文學、音樂、書法上都小有成就。

二旬之外後,曹操自覺已然脫胎換骨,足以立於當世,遂決意再度出山,慕名去拜訪名士喬玄 。

喬玄字公祖,梁國睢陽 人氏。原為地方小吏,因不畏權貴而被舉為孝廉,由此步入朝廷,一路升遷,曾先後居司空、司徒、太尉高位。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是時人廣為稱頌的名臣。近年來,喬氏因對局勢失望而辭官,住在洛陽南郊別墅中養病。

喬玄好提攜後進。他居於高位時,提攜舉薦了不少才學之士入朝為官,如大名士蔡邕等。如果曹操能得到喬氏的提點,哪怕是簡單的一句誇獎,便會身價倍增。

正因為喬玄名望太高,曹操心中亦忐忑不安,擔心會遭受冷遇。他反覆思量後,放棄乘坐軺車,改為單身騎馬出城,對旁人則稱外出遊覽散心。如此,就算如之前南陽之行一般吃了閉門羹,亦不會在下人面前丟臉。

將近喬府大門時,正見到一名中年文士攜著一名兩三歲的小女孩下車,顯然也是到喬府拜訪。曹操這幾年雖悶在家中埋頭讀書,卻也不是足不出戶,頗關注京師動向。他立時認出那中年文士便是受到喬玄舉薦而入仕的議郎蔡邕。

蔡邕字伯喈,出身陳留 望族。其母袁氏亦是名門之後,為司徒袁滂之妹。蔡邕「少博學」,「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舉凡碑誄、辭章、史志等,靡不精通。又工書擅畫,精於音律,兼及天文律歷、陰陽讖緯術數等,亦無不博洽,是大漢立國以來極為罕見的通才。

如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的人物,自然聲名遠播。漢桓帝時,大宦官中常侍徐璜聽說蔡邕的琴藝出眾,於是上奏桓帝,召蔡邕入京。蔡邕厭惡宦官奸虐弄權,煽動內外,更恥於成為娛樂宮廷的琴師,不願意赴召。但彼時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憲」,「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權勢熏天,蔡邕也不敢公然拒絕,先假意動身出發,途中謊稱病重,總算藉此擺脫了這次徵召。

返回家中的蔡邕不再與時人來往,而將時間精力都用在了文學創作上。直到三十八歲時,才應司徒喬玄徵召,赴洛陽任其掾屬。在喬玄的大力提攜下,蔡邕很快被朝廷拜為郎中,進入東觀校書。

東觀位於洛陽南宮宮城內,建築高大華麗,最上層高閣十二間,四周殿閣相望,綠樹成蔭,環境幽雅。漢明帝時,詔班固等人修撰《漢記》於此,書成名為《東觀漢記》 。漢章帝、漢和帝以後,東觀成為宮廷收藏典籍、檔案及修撰史書的主要處所,藏有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後又闢為近臣習讀經傳的地方。能進入東觀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