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可孛羅筆下的盧溝橋

馬可孛羅筆下的盧溝橋

有名的《馬可孛羅遊記》,其中曾提到了盧溝橋。馬可孛羅是在公元一

二七五年抵達中國的,這時正是南宋恭帝德祐元年,也是元朝至元十二年,

馬可孛羅這時才二十一歲。這個威尼斯的旅行商人世家子弟,是跟了家人來

向元朝通商,並代表羅馬教皇來修好的,但他自己最大的目的還是到東方來

觀光。因此在中國各地果然見到了許多新奇的事物和風俗,使得他眼界大開。

在他留給世人的那部遊記里,記他當時遊歷中國的見聞,在我們今日讀起來,

有的固然荒唐可笑,有的卻又正確得令人可驚。他的筆下所記的盧溝橋就是

屬於後者的。盧溝橋始建於金明昌間(公元一一八九年至一一九四年間),

馬可索羅在公元一二七五年抵達燕京後,曾在中國繼續逗留了二十年,因此

他所見到的盧溝橋,已是築成後將近百年的了。他在遊記第二卷里,這麼描

寫這座橋道:

"離開京城後再行十里,你就來到一條名叫普乙桑乾的河上。這條河一

直流入大海,航海商船運載貨物就從這裡駛入內河。在這條河上有一座非常

精美的石橋,它可說是舉世無匹的。它長達三百步,寬達八步(按一步約三

尺);因此可以容納十騎並列,寬暢的從橋上馳過。它有二十四道橋拱,由

築在水中的二十五座橋墩支持著,全是用青石建成,建築得非常精巧。

"在橋上兩旁,從這一端到另一端,有一道美麗的橋欄,是由石板和石

柱構成,排列得非常壯觀。從橋身開始處,有一根石柱,柱下有一石獅,背

負此柱,柱頂另有一隻石獅,體積都很龐大,而且雕刻得非常美麗。在距離

此柱有一步之處,又有另一根石柱,同樣有兩隻石獅,一切皆與前者相同,

兩柱之間則嵌有石板,用以防止行人墮入河內。就這樣,每隔一步就有石柱

和石獅,全橋兩側都是如此,所以看起來十分壯觀美麗。"

《馬可孛羅遊記》的稿本共有好幾種,因此至今流傳的幾種版本,字句

之間不免有大同小異之處。這書在我國也已經有了譯本,這裡不過根據通行

的瑪爾斯敦氏譯文隨手譯出來的。馬可索羅所說的那條河名"普乙桑乾",

據有名的《馬可孛羅遊記》研究專家玉爾注釋說,此字原本是波斯語,即"大

石橋"之意。它的發音頗與原來的河名"桑乾"相近,可能是他有意這麼寫

的。

今日的盧溝橋只有十一孔,是經過滿清重建的。馬可孛羅說它有二十四

孔,可能當初原是如此。這座成為抗戰聖地的名橋,自金明昌年間建築至今,

由於水患,已經重修改建過幾次,到現在已有七百多年歷史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