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喬木之什

喬木之什

這裡是南邊,我在這裡要說的喬木,當然是指早幾天報上談起的"南喬",

也就是喬冠華。

喬木本來是個筆名,而且是他到了香港以後才用開來的。在抗戰初期,

他在廣州就一直用的是喬冠華這個名字。不過在朋友之間,無論是在當面或

是背後,我們總慣稱他"老喬"。只有當你連叫他三聲老喬,他都不答應你,

那時你才喝一聲喬木或喬冠華,他必然拋下書本或是從沉思中驚醒,皺起兩

道濃眉,笑嘻嘻的走過來了。老喬就是這樣一個有趣的人物。

報上說他與楊剛的哥哥楊潮一文一武。我不知楊潮學的是什麼,但老喬

在德國學的卻是軍事。也正因為這樣,在抗戰初期,他是四路軍總部的參謀,

那時四路軍的政治部,是比較開明的,朋友之中如鍾敬文、郁風、黃新波,

都在那裡任職。我們那時正在廣州經營一家從上海搬過來的小型報,因此老

喬很快的就同大家成了朋友了。

老喬到香港來,是在廣州淪陷以後的事。大約余雙謀因為敵人一在大鵬

灣登陸,自己沒有幾天就丟了廣州,實在無法下台,為了和緩百粵父老的責

難,便撥了一筆經費到香港來辦報,繼續鼓吹焦土抗戰,這便是《時事晚報》。

社址就在今日擺花街近荷理活道處。老喬是主筆,編港聞和負責採訪的是梁

若塵,我則承乏了副刊。

《時事晚報》每天出紙一大張,編輯部和門市部都設在樓下,另在隔壁

的樓上設有辦事處和宿舍。老喬就住在這樓上。就是在這期間,我同他每天

一定要見面了。樓上的宿舍本來是統間的,但主筆先生顯然受到了優待,他

的小鐵床旁邊多了一張小寫字檯和一座藤書架、用一架屏風攔著,構成了另

一個小天地。就在這小小的桌上和書架上,愈來愈多的堆滿了英文、日文、

俄文和德文的書刊。老喬的外國語知識是相當廣博的,除了本科德文以外,

他又能讀閱英文、法文、日文和俄文。那時英國還沒有同德國宣戰,香港還

有一家德國通訊社海通社,老喬有時為了打聽歐洲戰事的新發展,時常用德

語打電話到海通社去詢問,這時我們在旁只聽得出"呀,呀"之聲,其餘就

什麼都不懂了。有時,他高興起來,也會雙手撳著藤椅背,模仿日本軍閥或

德國納粹首領的演說聲調,用日語或德語高聲讀著他們"大放厥辭"的演說。

也正是在這個小天地內,在那張小小的書桌上,老喬開始寫他的"如所

周知"的時評,開始用了"喬木"這個筆名。當時《時事晚報》並不是一張

銷路很好的晚報,但喬木的時局和國際情勢分析文章卻很快的不脛而走,不

僅使得許多有眼光的讀者刮目相看,就是華民署的新聞檢查老爺也頭痛起

來,因為當時英國還沒有同日本和德國宣戰,一篇社論送檢回來,平空就添

了許多××和□冂。只要時間許可,老喬總是就了被刪去的部分加以彌補,

送去再檢,如果仍不通過,就再改再送,直到送稿的人跑得滿頭大汗,發行

部的人在樓下催著"埋版",老喬才悻悻的放下了今日已成為"如所周知"

的那隻風雷之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