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第二部分 民主對美國人情感的影響

對平等本身的熱愛是身份平等所產生的強烈的情感。而人人的完全自由,也更有利於實現人人的完全平等。人人實現完全的平等和自由,是民主國家的公民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平等在世界上所能採取的最好形式。儘管在政治領域無法推行平等,人們也無法在政府中享受平等,但是平等卻完全可以實現於公民社會內部。人們在社會上擁有選擇同樣的生活方式和用相同的方式追求財富的平等權利,也有權在社會上分享同樣的歡樂,從事同樣的職業,選擇相同的居住地。可以說,身份平等是民主社會最根本的特點,也是鼓勵人們在民主道路上前進的主要激情。自由相對於身份平等來說來得更早一些,它曾以不同形式在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出現過。因此,自由不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或者在特定社會條件下才會出現的產物,即使在民主國家之外的地方它也會出現。

自由的好處只有在長時間的磨合之中才會逐漸顯現,所以不易被人辨識。但平等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卻是立竿見影的,人們在感受到這種好處的瞬間也就知道了它的來源。

政治自由儘管只能讓一部分公民享有且不長久,但是卻可以給人慰藉,雖然範圍有限。但平等每時每刻都在向每一個人提供著慰藉。它的好處是普遍的,也是持久的。

要付出一定代價才可以獲得政治自由,並且這需要人們進行巨大的努力。平等卻是無私地給人們帶來快樂,它的好處是自動生成的,並貫穿於人的生命的始終。

因此,人們追求平等的激情要較自由更為熱烈,更為持久,更加難以遏制。他們不但希望在自由之中享受平等,而且在兩者不可兼得時,他們寧可失去自由,也要在奴役之中享受平等。他們或許可以承受貧困和野蠻,但卻無法容忍貴族制度。

想與對平等的追求的力量為敵的都將被它摧毀和打倒,這種力量無法抗拒。沒有平等的存在,不但自由無法徹底實現,就連民主制度本身也將難以維持。

對自己的一種過分和偏狂的愛就是所謂的利己主義。世界一切事物之中,它只讓關心自己的事情。個人主義是一種讓每個人視只顧自己為理所當然的情感,它使每個人逐漸與他人疏遠。尤其當每個公民營造了屬於自己的小社會後,他就與整個大社會失去了聯繫。

這種利己主義是一種本能,個人主義卻是一個人對他與社會和他人之間關係的錯誤的理解。個人主義既有本能的一面,也有欠缺理智的一面。利己主義可以阻礙一切美德的產生;個人主義則首先會讓社會公德消失,然後會損害其他一切美德,最終發展成為利己主義。

利己主義其實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而且伴隨社會形態而殘存的惡習。個人主義則是民主主義的產物,它會隨人的身份平等的發展而蔓延。民主社會中的個體都學會了思考的獨立性,喜歡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們既無所求於人,有無所負於人。隨著個人主義的日漸盛行,它讓人遇事總是只想到自己,與社會中的其他個體越來越疏遠,最終陷入身心的孤寂之中。

民主社會建立於貴族制度的廢墟之上,與這同時產生的還有人們的利己主義和平等造成的互相孤立。民主社會使一部分公民轉變成為享有獨立和身份平等權利的新的社會主體,他們尚未走出民主給他們帶來的欣喜,心中滿是自負的情趣,他們一下子看到了自己所蘊含的力量,感到以後不需再求助別人了,他們的視野和行動里越來越只有自己。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民主革命只能將那些原本社會不平等所造成的仇恨轉變為新社會的彼此迴避和淡漠,而不能加深人們的親密關係。初建的民主社會,沒有產生同胞們之間應有的彼此接近,而是讓公民們更多地選擇了獨善其身,成了社會中的一個個孤島。

美國人不是通過民主革命方式建立民主制度的,所以與大多數民主社會相比,美國人幸運一些。他們與生俱來就是平等的,而不是通過後天的努力才變成平等的。

民主革命在帶來了個人主義的同時也在制止個人主義肆意泛濫。美國人有效抵制個人主義的方法則是自由和政治參與。當所有的公民都可以參加治理國家的工作時,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無法像想像中的那樣可以離開他人獨立生存,每一個人都需要他人的幫助,而自己要想得到這種幫助就得經常去幫助別人。這樣公民們便拋棄了只顧個人利益的狹隘思想,走出了自己已經營造好的小圈子。

政治參與的平等性給人們帶來了互相照顧的好處,將人們心中的冷淡和感情上的隔閡漸漸溶解,並拋棄了原有的傲慢和輕蔑,致力於相互幫助、共同治理國家。於是,利己主義失勢了。

民主政體下的大部分公職來自於社會上的選舉,這使得那些自恃才高、自我封閉起來的人不得不認真開始反思,沒有他人的支持和援助,他們將無法競選公職。美國的立法者們認為,賦予國內各政治系統的組織和機構獨立的政治權力,適當提高參與其中的公民們的共同行動、彼此信賴的機會是治癒個人主義的最好良方。例如,當地方自治得以實行,地方事務完全由當地居民管理時,他們必須要經常接觸、互相討論、互相倚重,才能把當地管理好。

一個人不大能感受到國家的命運對他個人的具體影響,所以忘掉自我去關心整個國家的命運是很難的。然而,當他參與討論決定修築一條通向他家的公路這樣的小事的會議時,就不需要再去費盡口舌,他就能發現其個人利益與全體人的利益特別是公共利益之間的緊密聯繫了。因此,越是讓公民們多參與管理與其利益有關的小事,他們反而越會關心公益大事,並會自覺地為實現公益而互相協力。地方性自治在抵制了人們心中的利己主義的本能的同時,也恢複了他們互助互愛的善性,使他們更加重視鄰里關係和珍愛友情。

美國連最富裕的人都意識到他們也需要窮人的幫助,所以十分關注群眾,不脫離群眾,想方設法與他們接近、認真傾聽其意見、經常性交流意見。因為富人們深知,爭取人心的最好辦法並不是施予恩惠,而是對人友善、和藹待人。施予的恩惠越大,越是凸顯富人與窮人的貧富差距,越是容易激起窮人們的反感。

美國人利用自由制度和平等的政治權利戰勝了個人主義,讓他們充分地感受到了來自於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在美國人看來,幫助別人不但完成了自己的義務也給自己帶來了益處。如果說他們致力公益起初是出於必須的話,那麼現在則完全是出於本能。因理智而養成的習慣已演變成本能的一種愛好。

美國人時時刻刻都在組織社團,這與年齡無關,與地位無關,與志趣無關。他們的社團性質也是豐富多彩的,既有工商團體,又有宗教團體、道德團體;既有認真嚴肅的團體,又有無聊、活潑的團體;既有一般、形式大致相同的團體,又有形式非常特殊的團體。社團的規模、目標也是大小不一,他們既有可能為了舉行慶典、創辦神學院、建立教堂和旅店而成立組織,也會為了僅僅銷售圖書就成立一個團體。他們通過建立社團來設立醫院、監獄、學校這些公共設施。同時利用這種手段傳播真理、感化人的心靈。

結社已經成為美國人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行動手段,甚至可以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建立社團。社團已經成了團結志同道合的人齊心協力為共同目標奮進的唯一手段。

公民在民主社會裡既獨立又軟弱。因為僅憑個人能力去做一番事業是不可能的,而他又不能強迫其他人來幫助自己。因此,他如果不首先學會幫助別人,他就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與此同時,每個公民不為政治目的而結社的話,將會危及他們的獨立地位,結社是他們保障自己政治權利的有效手段;倘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設立社團的習慣,則社會的存在本身就會受到威脅。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如果它的成員既不具備憑一己之力成就事業的能力,又沒有養成同心協力干大事的習慣,那它就面臨著很快倒退回野蠻狀態的危險。

或許有人質疑,政府可以代替社團來實現某些功能,更不用說這已經在美國某些州變為現實。這種認識是不科學的,政府當局是無法完全替代美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依靠社團辦理的瑣碎事情的。假如一個國家真出現了政府處處都代替社團發揮作用的現象,那將是非常危險的。國民只有在互助互愛之中才能凈化、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才能開闊自己的胸襟,才能充分調動、發揮每個人的才智。

美國人只要產生了一個可以或者有意向社會廣播的思想或意見,就會去找尋那些意見相投的人們一起組織社團。而一旦社團成立,他們就會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他們的行動就會引人注意,他們的意見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傾聽。結社已被美國人運用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他們不但有政治結社和實業結社,也有智力活動道德方面的結社。而有些結社是其他國家聞所未聞的。

結社對於民主國家來說是一種基本的常識,而其他一切知識的進展都取決於對結社這種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果人類想維持本身已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