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歷史的拐點:決戰山海關

一片石是個景色優美的地方,位於山海關和遼寧省綏中縣交界處不遠的地方,南面幾公里外就是大海,北面則是逶迤遠去的燕山山脈。這裡,差不多已經接近遼西走廊最為險峻的出入口。很有意思的九門口水下長城,現今是一處文化遺產公園,招徠了眾多遊人看客。風景區里有一個景觀,名字叫藏兵洞,據說是當年吳三桂先是防禦清兵,後是對抗李自成的軍事設施。如今看去,依然透著一股陰森詭異。

那些快樂的看客中,應該有人知道:三百五十年前,這裡曾經發生過一次屍橫遍野的大會戰。這次大戰發生在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之間。在當時,這三個人分別代表了中國大地上最重要的三支政治力量。在一片石,這三種力量第一次交織纏綿在一起,搏殺演變,最後,令中國的面目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人類發展史一再證明:任何戰爭的最後勝利,都不是僅僅依靠軍事力量就能夠取得的。兩千五百多年前誕生的《孫子兵法》,至今被認為是中國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並在世界範圍內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這部偉大著作的作者孫武認為,有五大要素決定戰爭勝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大體上,第一條指的是天理人心,第二、三兩條指的是天時地利,第四條指的是將領素質,第五條指的是誰更法令嚴明。他認為,只要看清楚這五條,就可以知道勝利屬於誰。孫子認為,通過七個方面的計較,可以知道上述五大要素的具體情形:雙方元首誰更有道?雙方將領誰更有才幹?雙方誰更佔據天時地利?雙方誰更法制嚴明?雙方兵眾誰更強健?雙方部隊誰訓練得更好?雙方誰更賞罰嚴明?

在這「五事七計」中,「道」最為重要,永遠是第一位的——交戰雙方誰更合乎天理人心,也就是民心向背。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亦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謂也。實際上,講的就是政治清明與否的問題。(李零《兵以詐立》第三講,第61頁)事實上,這一條根本就是靈魂。因為,它可以決定雙方將領的優劣,決定法令是否嚴明,決定兵眾與部隊的訓練,當然也直接決定賞罰是否公正。

應用這種理念,可能會幫助我們理解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為代表的三種力量在一片石博弈的結果——

歷史氣象研究證明,晚明時期全球進入了一個小冰河期,導致世界範圍內氣候大面積、高強度的反常。在此期間,中國的自然災害發生頻率極高。陝西、山西、河南等省份連續七年大旱,歷史文獻上記載:當地人民吃光草根樹皮之後,爭食雁糞,甚至吃觀音土、青葉石充饑。這種礦物質用水煮之後,呈糊狀,吃下去可以充饑。但幾日後,便在腸胃裡凝結成塊,導致死亡。而真正意義上的人吃人現象,也在南北方大量出現。翻檢當時史料,很難找到政府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減免賦稅、賑濟災民的努力,而催征各種苛捐雜稅的記錄則比比皆是。甚至崇禎皇帝在死前一個月,還發出過一道詔書,命令各地官員加緊徵收賦稅。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在皇宮大內搜檢出三千七百萬兩白銀,舊藏黃金四十餘窖,約一百五十萬兩。在崇禎皇帝身邊擔任檢討的楊士聰著有《甲申核真略》一書,他記錄並感嘆說:「嗚呼!三千七百萬!拿出一個零頭就抵得上兩年加派了。」他很悲傷,無論如何也不明白聖明的皇帝究竟在想什麼?

帝國官場的景象也令人很難樂觀。當時,北京城裡有「餉不出京」一說。據說,發往各地的軍餉有一半以上要留在京城。其中,20%到30%是給各級財政主管官員的回扣,另外20%到30%是打點各部門官員,以便朝中有人好陞官。各種文獻中,對帝國官場幾乎無官不貪的情形有極多的記載,稱得上數不勝數。有兩句經典的設問,道出了當時的實情:「何處非用錢之地?何官非愛錢之人?」(《明史》卷二百五十八,韓一良傳)於是,官因為錢而升,升了官自然加倍搜刮地皮以補償。人們普遍通過一個反問句式,確認著一個帝國時代的信條:若不能弄錢,當這個官幹什麼?

政治上的渾濁,可以天然滋生出淘汰廉能之士的機制。在我國曆朝歷代,這幾乎成了一個鐵打的定律。若從社會控制的角度觀察,不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對於一個國家與社會最大的傷害,一定是來自這個國家政權本身,來自決策者的自私、無能與貪婪,來自對此缺少制度性約束的機制,外部敵人所能帶來的損害永遠是第二位的。誠如毛主席所說: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僅僅是變化的條件而已,外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溫度永遠不能令鴨蛋孵出小雞,只有雞蛋才行。這應該也是一條類似牛頓定律一般的鐵律。

晚明時期,為了提高部隊的戰鬥力,崇禎皇帝曾經提高軍功獎勵標準,將殺死一名敵人獎勵三兩白銀提高到五兩。有證據表明,為了得到獎賞,帝國軍隊中普遍存在殺良冒功現象。譬如,崇禎四年,陝西副總兵上報殺賊五十的軍功,檢驗結果是:其中有三十五顆首級是婦女和孩子。崇禎五年,山西官兵追剿農民軍到河南,領兵將領要當地縣長為自己報功。縣長說:「沒有敵人的首級怎麼報?」那位將領回答說:「這個好辦。」很快命人送來了一千多個人頭。結果,縣長在其中發現了八十多個縣學學生的腦袋。

那位當年推薦過袁崇煥的著名官員侯恂,曾經給洪承疇寫過一封信,其中談到了當時廣為流行的一句話,叫作「賊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顯然,老百姓對官員和官兵的恐懼,已經超過了賊匪。當時的觀察家注意到,北京城裡普遍瀰漫著一種情緒——「流賊到門,我即開門請進」。(計六奇《明季北略》卷十九,北都崩潰情景)

決策層失道且無能,導致貪官污吏橫行,法紀蕩然無存,社會離心離德,在此情形下,輕動刀兵的結果,勢必蘊含了不可測之後果,最終不可能不自取其辱。

崇禎皇帝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走向絕路;而李自成也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路所向披靡地走進北京城的。有記載顯示,崇禎三年以前,李自成是甘肅總兵楊肇基手下的一個把總。崇禎二年底到三年上半年,皇太極第一次率大軍打到北京城下時,楊肇基奉命進京勤王。在金縣,李自成和他的弟兄們嘩變,投入了暴動的農民軍。(計六奇《明季北略》卷五,李自成起)

此後的十餘年間,李自成並沒有特別明確的政治綱領,其情形大約和陳勝、吳廣的「苟富貴,毋相忘」恰相彷彿。

崇禎十一年底,在洪承疇、孫傳庭的打擊下,李自成全軍覆沒,只帶著十八騎逃進商洛山中。此後,他的堅忍不拔、多爾袞大規模進入中原、崇禎皇帝的庸劣與河南嚴重的自然災害,四者合一,幫了他的大忙。到崇禎十三年年底,在得到李岩等知識分子的幫助後,他第一次提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政治口號,並由李岩替他編出了朗朗上口的歌謠。歌詞大意是:「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等。由此,與大明帝國形成鮮明對照,受到饑寒交迫的中原人民的熱烈歡迎。

有證據顯示,進入北京之初,李自成的部隊軍紀嚴明,並曾經處死過騷擾百姓的軍士。可能是下列兩個原因,導致了這支大軍戰鬥力的衰減。

首先,李自成提出三年免納錢糧的政治承諾之後,必須籌措大批量的糧餉以供給他那百萬大軍。這種財政上的壓力,應該是他向原大明帝國官員們逼繳錢財的基本原因。假如考慮到大明帝國官員們的貪婪與腐敗,這種措施顯然具有毋庸置疑的正義性,然而,卻也具有很難遏制的傳染性腐蝕力量,從而被追逼的範圍,由舊政權官員迅速蔓延到了商戶和普通百姓人家,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有記載說,當李自成下令討伐吳三桂時,他的部隊中,許多官兵的脖子上掛著數量不等的金銀項鏈,腰間攜帶著珠寶銀錢,兩隻手臂上則戴著大約不止一個金銀手鐲。很難想像,這些將士會在心裡想著如何奮勇殺敵。

另外一個因素則與偉大的弗洛伊德學說中「力比多」作用(指人心理現象發生的驅動力)有密切關係。這種源自荷爾蒙的力量無所不在,沒有證據能夠證明這支勝利開進帝國中心的大軍,曾經有效地控制住了這種衝動。

據文獻記載,當時,大明帝國皇宮中有大約九千名宮女。其中,純粹為了追隨先皇帝於地下的人數不是很多,有大約兩三百人因為害怕受辱而自殺。其餘的除留在皇宮中繼續服役之外,大部分被分配給了各級軍官和戰功卓著的人們。最多的可能分到了三十人左右,少的則三四人、一二人不等。

當時,發生過一個驚人的事件:有一個姓費的宮女,據說是皇宮中最美貌的女子之一。李自成做主,命她嫁給一位青年軍官。這位姓羅的將軍可能是李自成最為欣賞的部下。不料,在新婚的當天晚上,這位費姓女子將酒醉的羅將軍殺死後自殺。李自成震驚之餘,很有風度地下令禮葬這位烈性女子。有人推測,這位宮女想要刺殺的目標,本來是李自成。

關於陳圓圓的故事有多種版本,流傳極廣。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個故事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