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皇太極入主中原,大清帝國登場!

《清史稿》是這樣評價皇太極的:「太宗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雖大勛未集,而世祖即位諅年,中外即歸於一統,蓋帝之詒謀遠矣。」《清史稿》作者認為皇太極的某些對外交往之道,甚至可以媲美遠古之聖賢。最後,作者用一句崇高的感嘆結束了對皇太極的評價,曰:「嗚呼,聖矣哉!」

翻檢起來,在洋洋大觀、整整四十八本的《清史稿》中,只有皇太極一個人得到了後代史家這個字眼的評價——聖。至於康熙皇帝被他的兒子加「聖祖」謚號,顯然是不同的另外一回事兒。

在古人的觀念中,極為崇高從而達於極致的睿智與道德方才可以稱之為「聖」。這是一個僅次於「神」的字眼,不是可以隨便使用的。

我們知道,《清史稿》是在辛亥革命以後修撰的。那時,大清朝已經土崩瓦解了十數年,中國人民正在軍閥混戰的黑暗裡,苦苦尋找著生存圖強的道路。當年不可一世的皇親貴戚們則在鑽頭覓縫地忙於找到買家,好把祖宗留下的家財寶貝——從府邸物業、珍玩字畫、翡翠扳指,到鼻煙壺、蛐蛐罐兒,賣上一個好價錢,以便苦度時光。八旗鐵騎的雄風早就蕩然無存,八旗子弟已經成為膏粱、紈絝、敗家子的代名詞。愛新覺羅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黃金種姓,如今成了不祥的字眼,黃帶子、紅帶子們紛紛改名換姓,用以逃避歧視、仇恨或者覬覦的目光。

斯時,《清史稿》的撰寫者們,即便是遺老遺少,卻也已經沒有了太多現實的壓力或者動力,去為一個死了將近三百年的先皇帝無原則地歌功頌德,以便為自己賺一個殘渣餘孽的惡名。由此大抵可以部分地知道,在晚明前清時代,皇太極的作為,可能是同時代的所有人物中,最為可圈可點的一位。

皇太極生於大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出生地在努爾哈赤起兵後的第一個根據地費阿拉,治下在今天的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鄉附近。在努爾哈赤的十六個兒子中,皇太極排行第八。

關於皇太極名字的由來,至今還是一樁疑案。努爾哈赤家族中,許多人的名字與飛禽走獸有關,表明其生存狀態必定與游牧漁獵的生產、生活條件密切相關。然而,專家們無法說清皇太極這個名字在女真語中的確切含義。於是,人們便不由分說地願意相信,這是一個大福大貴的名字。漢族人、女真人、蒙古人之間相互影響極深,據說,蒙古語中的台吉,是漢語中「太師」的意思,蒙古人稱呼皇帝的繼承人為黃台吉,就是漢語「皇太子」的譯音。於是,皇太子——黃台吉——皇太極三者之間便建立起了某種神秘的聯繫。儘管學術界不同意這種說法,大清朝官方史書也予以否認,但是,既然學術界解決不了這樣一個重大問題,學術界之外的人們也就只好將此看成是天意了。譬如,《清史稿》談到這個話題時的表述就是:等到皇太極繼位,人們「咸以為有天意焉」。(《清史稿》本紀二)

史籍中,對皇太極的母親評價很高。比如《清史稿》中,認為這位葉赫部落的孟古格格「莊敬聰慧」,溫婉和順,聽到順耳的好話,她不沾沾自喜,面對忤逆或誹謗,仍然能夠和顏悅色而不改常態。她不好逢迎諂媚之言,也不接近奸佞之輩,「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從來不干涉外界事務,只是一心一意地侍奉自己的丈夫。這樣一位母親,想必對童年時期的皇太極影響不小。

嫁給努爾哈赤時,孟古格格只有十四歲,努爾哈赤則為三十歲。那一年,是努爾哈赤起兵的第五年。當時,努爾哈赤可能已經有了至少五位妻子。他們是在結婚四年後,生下的皇太極。十一年後,孟古格格重病去世。努爾哈赤表現出了少見的悲慟。他痛哭不止,下令四個奴婢殉葬,不飲酒、不吃葷達一個月之久,並將靈柩停放了三年方才下葬。當時,努爾哈赤與葉赫部落的關係十分緊張,重病中的孟古希望最後見自己的母親一面,被她的哥哥、葉赫部落酋長拒絕。為此,激怒中的努爾哈赤,曾經不顧實力相差懸殊,在妻子去世後不久,便率兵攻打葉赫部落。這一年,皇太極不滿十二歲。

史書記載說,努爾哈赤對皇太極「愛如心肝」。(《滿文老檔》,太祖卷三)除了孟古格格的原因之外,可能和皇太極的聰慧有很大關係。據說,皇太極三四歲時就很懂事,接觸過的事情「一聽不忘,一見即識」;到他七歲時,努爾哈赤便「委以家政,不煩指示,即能贊理」。(《清太宗實錄》卷一)就是說,這是一個七歲的小大人,不用大人指點,他就可以幫著把家裡的事情打理好。

皇太極出生那一年,正值大明朝抗倭援朝戰爭爆發。七年後,這場戰爭結束。不久,朝廷又將李成梁派來第二次鎮守遼東,時間又是七年。這十幾年,正是努爾哈赤擴張實力的關鍵時期。有記載說,當時,皇太極年長的兄長如褚英、代善等,跟著努爾哈赤常年在外征戰,努爾哈赤便將全部家政,交給了年僅十餘歲的皇太極。

從史書記載上看,那是一個不小的攤子。當時,努爾哈赤全家住在費阿拉城的內城裡,用木柵欄圈成了一個圓形的大院,其中,有一到四間不等的瓦房、草房十餘座、三十餘間,其中住著努爾哈赤眾多的妻妾、兒女、衛兵、僕役、文書等工作人員和教育子女的教書先生等等。此外,城外有眾多的莊田,城內有大量的財產。(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校注》)

大明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這一年,皇太極的母親去世了。也是這一年,努爾哈赤將他的王城由費阿拉遷到十餘華里外的赫圖阿拉,他們的家業更大了。不過,據說皇太極仍然將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很對努爾哈赤的心思。這樣的鍛煉與經歷,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應是不可小覷。

當時的一位觀察家記錄道: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酷愛射獵。每當大規模圍獵時,人們帶上炒麵,用水調和後充饑,風餐露宿,不以為苦;馬匹也很能耐飢勞,只吃很少的水草便可以晝夜馳騁;女子奔騰馳獵不亞於男人,十來歲的孩子也能夠弓矢馳逐,爭強鬥狠。(李民寏《建州聞見錄》)多年以後,皇太極曾經回憶說:「小時候,聽說要出去打獵,個個歡騰雀躍,事先就調鷹蹴球,如不讓去,哭著向太祖請求批准。」(《滿文老檔》太宗崇德二十三)這種情形,可能是皇太極成年後武功超群的部分原因。不止一種史書記載道:遠征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時,途中缺糧,皇太極與全軍將士一起射獵為生。他一個人一次便獵殺黃羊五十八隻,其中,竟有不少一箭貫穿兩隻黃羊者,可見其武功神力。(王先謙《東華錄》天聰六年五月)據說,瀋陽實勝寺里收藏著皇太極當年使用的弓箭,矢長四尺多,尋常的強壯漢子根本就拉不開那張弓。(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一)

皇太極的身材比父親努爾哈赤魁梧,中年以後發胖得厲害,體重大約在二百五十斤左右。加上很重的盔甲,致使一般的戰馬很難負擔這龐大的重量。他有兩匹心愛的戰馬,名字分別叫大白和小白。皇太極死後,他的陵墓前面有兩匹石雕的駿馬,據說就是按照大白和小白的形象雕制的。皇帝心愛的戰馬,應該是最為神駿的了。可是,這兩匹馬,其中一匹,皇太極一天只能騎乘五十里,另一匹,一天也只能馱著他走一百里而已。

皇太極可能屬於那種熱性的純陽體質。天聰四年,時值十一月,正是東北凍裂石頭的時節,皇太極帶領滿、蒙、漢官兵舉行大規模圍獵。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寒風中瑟縮;唯獨皇太極,只戴一頂小窄帽,手不入袖,像根本不知道寒冷一樣縱馬馳騁,致使周圍的人驚異兼欽佩莫名。(《清太宗實錄》卷七)《清史稿》太宗本紀開篇就描述說:皇太極「顏如渥丹,嚴寒不栗」,就是說,他不畏嚴寒,臉色就像塗了紅顏色一樣赤紅而有光澤。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觀察,這種體征可不是好現象。身材高大肥胖,再加上臉色赤紅,根本就是多血症加上高血壓的體征。事實上,晚年的皇太極鼻衄嚴重,時常大量流鼻血、暈眩,並在工作中猝然死去,可能就是高血壓導致的顱內出血和腦溢血。

各種史籍中,對於皇太極的軍事活動記載得很多,他開始領兵打仗大約是在二十歲左右。大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努爾哈赤征討海西四部中的烏拉部落,皇太極是領兵大將之一。他的早期軍事生涯中,最為突出的表現,應該算是智取撫順關一役。

撫順關是建州女真通往大明帝國遼東腹心地區的重要關口,也是遼東商品集散地之一。大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在慶祝努爾哈赤六十大壽的生日宴會上,努爾哈赤正式表達了向大明開戰的決心。席間,大小貝勒一邊向努爾哈赤獻酒祝壽,一邊議論從何處下手。眾說紛紜,似有不得其門而入之感。皇太極認為,撫順關乃建州出入之門戶,必須先將此地拿下。他建議,趁春季大開馬市之際,派部隊喬裝成馬商,入城貿易,然後自己率五千兵馬夜行至城下,裡應外合,可一舉而下。這是後金與大明為敵的第一戰,其意義不言而喻。努爾哈赤採納了皇太極的方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