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西安事變」後紅軍主力部隊在隴東的抗日救亡活動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後,為了策應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對付親日派可能對西安發動的進攻,紅軍三大主力部隊由定邊、環縣地區南下,向隴東正寧及淳化、三原一帶集結。紅軍在南下途中,進駐了東北軍撤防的慶陽、合水、正寧、鎮原等縣城。「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紅一軍團於1937年初從西安陽近返回隴東正寧、寧縣和旬邑一帶整訓,不久紅十五軍團也返回隴東,進駐慶陽驛馬關一帶。4月,援西軍從陝西三原出發進至鎮原,後因西路軍失敗即留該整訓。紅軍各主力部隊在隴東整訓期間,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團結抗日」的口號下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救國會,發展黨的組織,同時有步驟地開展減租減息和實行群眾合理負擔,這樣就促進了隴東統戰區的形成和發展。

一、紅一方面軍進駐隴東正寧、寧縣及慶陽驛馬關地區

國民黨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和十七路軍將領楊虎城,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發動「西安事變」,要求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西安事變」發生後,國民黨內親日派何應欽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打著「討伐叛逆」的旗號,調動大批軍隊,由東、西兩個方向向西安推進,企圖擴大內戰,並乘機奪占蔣介石的統治地位。「討伐軍」由何應欽任總司令,下屬兩個集團軍。東路集團軍近十個師,由劉峙指揮,從東面直逼西安,先頭部隊五個師已進至華縣;西路集團軍十個師,由顧祝同指揮,擬由甘肅靖遠、寧夏同心、隴東環縣向甘肅隴西、天水集中,爾後向東進攻西安。

為了支援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粉碎何應欽「討伐軍」的東西兩路進攻,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十五軍團,紅二方面軍第二軍團、第六軍團,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三十一軍,由定邊、環縣地區南下,經慶陽、長武,彬縣、咸陽、興平,進至蘭田、商縣以南,協同東北軍、十七路軍突擊敵東路集團軍,力求殲其大部或一部;以紅二十八軍、紅三十二軍、陝甘寧獨立師,在環縣附近牽制敵第一軍;以紅二十九軍、紅三十軍在定邊、鹽池、吳旗警戒寧夏之敵;以紅八十一師(後恢複紅二十七軍番號)東進延安。

12月26日,紅軍主力進至慶陽、正寧地區,蔣介石已被釋放。敵東路集團軍由潼關東撤,紅軍即在原地休整待命。不料蔣介石被釋後,背信棄義,扣押張學良將軍,並指使其部隊對西安進行軍事壓迫,以東面十個師、西南和西北十五個師,向西安對進。1937年1月,國民黨中央軍重新進逼西安。1月3日,毛澤東致電東北軍將領,「時局變化,親日派回師進攻我抗日聯軍,唯有萬眾一心,鞏固團結,堅決作戰,爭取最後的勝利99 1月5日,由楊虎城將軍領銜,在西安發表了一份態度嚴峻、措辭強硬的通電,抗議南京政府扣押張學良將軍和企圖重新挑起內戰的陰謀。1月8日,中共中央又發表了《為號召和平停止內戰通電》,堅決要求南京政府立即下令停止軍事行動。與此同時,東北軍、十七路軍、紅軍三方高級領導,在楊虎城的主持下,共同協商並擬定了具體的作戰方案。紅軍主力迅速出擊,奉命進至西安之淳化、三原、耀縣地區布防,紅十五軍團進至西安東南商縣一帶;紅二十八軍、紅三十二軍進至崇信、靈台地區,紅二十七軍(即紅八十一師)進駐洛川,準備支援東北軍、十七路軍作戰。同時,黃羅斌率紅軍陝甘地方部隊紅一團接替了東北軍在延安等地的防務,原陝甘根據地大部恢複。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由保安遷至延安鳳凰山麓。從此,延安這座莊嚴雄偉的古城,就成了指引全國人民革命方向的燈塔。就成了舉世聞名的革命聖地。

由於紅軍和東北軍、十七路軍作了對付蔣介石「討伐軍」進攻的準備。加之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與楊虎城將軍卓有成效的努力,以及國內外輿論壓力,「西安事變」終於和平解決,從而為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的形成創造了必要的前提。

1937年2月初,進至三原、涇陽、耀縣一線的紅一軍團返回隴東正寧、寧縣及旬邑一帶駐防,軍團部駐正寧宮河鎮,第一師駐正寧羅川,第二師駐寧縣早勝鎮,第四師駐旬邑縣境內。不久,紅十五軍團也返回隴東蘇區,進駐慶陽和西峰之間的驛馬關一帶,軍團部駐驛馬關城內,直屬騎兵團駐慶陽桐川一帶,七十三師駐西峰什社,七十五師駐鎮原孟壩鎮,七十八師駐西峰義門村,這樣紅一方面軍主力部隊全部返回隴東根據地駐防整訓。

當時,西峰鎮是國民黨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被甘肅地方軍閥魯大昌所盤據,紅軍未能進駐,但紅十五軍團的駐防布局實際上對西峰構成了包圍態勢。

紅一方面軍主力返回隴東根據地後,為貫徹黨中央關於「鞏固和平」、「爭取民主」、「實現抗戰」的方針,積極動員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對隴東地區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一,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擴大紅軍,發動群眾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為了宣傳中共中央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增進隴東人民對紅軍基本政策的了解,動員群眾參加抗日活動,紅軍無論是在南下途經隴東各地還是返回隴東駐防期間,都注意開展群眾工作。紅軍各部隊都組成了流動宣傳隊,深入山區向廣大群眾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特別是採取邊宣傳,邊肅清匪患的活動,開展減租減息活動,使群眾認識到紅軍軍紀嚴明,愛護老百姓,是真正的為窮苦人謀利益的,誠心開展抗日救國運動的。覺悟了的群眾,紛紛參加各種抗日救亡活動,從中湧出來了不少積極分子。黨組織積極吸收他們入黨或參加紅軍,從而壯大了抗日力量。

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鄧小平在南下和北返進駐隴東寧縣、正寧期間,也曾向群眾廣泛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啟發群眾的抗日覺悟。當時紅一軍團政治部曾在寧縣南義井召開了軍民大會,鄧小平在會上發表了演講,宣傳黨的團結抗日的主張。同時為了加強黨對抗日救亡運動的領導,鄧小平同志還在南義井聽取了新寧縣委組織部長王秉祥、統戰部長李積成的彙報,對黨的各項工作的落實情況進行了檢查,促進了隴東地區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

紅十五軍團的群眾工作也開展得十分出色。軍團民運部直接領導,發動群眾組織了抗日救國聯合會及各界群眾救亡團體。還根據廣大貧苦農民的要求,揭發清算了惡霸地主楊奎隆,漢奸特務謝福民的罪行,並沒收了他們的土地、財產,分配給勞苦人民群眾。與此同時,駐孟壩的紅十五軍團七十五師,也與援西軍一起在當地建立了群眾抗日團體和基層黨政組織。由於創造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因此抗日戰爭爆發以後,紅一方面軍駐防過的地區抗日運動繼續高漲,進而最終成為隴東抗日根據地的組成部分,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第二,積極向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政府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促進隴東地區國共合作局面的形成。

紅一方面軍在隴東駐防期間,十分注意對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政府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當紅軍南下時,前敵總指揮彭德懷於1936年12月25日由西華池經南義井到達寧縣縣城,他對國民黨寧縣政府人員以誠相待,曉以民族大義,啟發他們的民族意識,受到了國民黨縣長王序賓以下全體人員的歡迎。在寧縣留守三四天期間,彭德懷教育幹部要嚴明軍紀,愛護百姓,尊重地方,因而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讚譽。當紅軍途經早勝鎮時,各界人士聞訊自動在沿街擺設茶水、飯食熱情慰勞紅軍。

為了消除紅白對立的局面,避免雙方發生軍事衝突,保證蘇區政權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地位,紅一軍團還派出第一師政委鄧華協助新正、新寧兩縣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開展了劃分界線的鬥爭。經過多次談判,雙方最終達成了劃界協議。隴東新正、新寧縣的劃界鬥爭獲得了社會輿論的一致好評,進一步團結了一切抗日力量,促進了國共兩黨聯合抗日局面的形成和發展。

由於紅軍用黨的抗日救國的方針和政策來感召國民黨地方當局,這樣隴東的國民黨地方政權在抗戰爆發前後逐漸緩和了同紅軍和根據地政權的敵對情緒,並開始同隴東的紅色政權進行接觸。因此,在抗戰初期,隴東的慶陽、合水、寧縣、正寧、環縣等各縣為國民黨地方當局承認「均屬八路軍的後方,軍民協作相安無事」。①

第三,建立黨的地方組織,擴大黨的影響。

紅軍利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有利時機,在友軍管轄地區開展建黨工作。紅一方面軍採用派民運幹部開展救亡運動,建立群眾組織的方式,培養革命骨幹,建立和壯大黨的隊伍。當時,開展工作的主要區域是慶陽、合水、鎮原、寧縣、涇川一帶。各部隊先後在上述地區建立和發展了黨的組織。擴大了黨的影響。例如紅一軍團在寧縣建立了中共宮河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