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北紅軍的先河——南梁游擊隊的誕生

大革命失敗以後,以劉志丹、謝子長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為創建西北紅軍不屈不撓、艱苦探索。他們先是用暴動的方式,發動渭華起義、清澗起義及西北地區一系列的起義,以此來組建工農紅軍,但這種努力連續遭到挫折。隨後他們又用「兵運」的方式,打入地方軍閥部隊的內部,培養骨幹,擴充隊伍,創造紅軍,但這種行動又歸於失敗。在嚴峻的現實面前,劉志丹等共產黨員決定採用新的方式,即改造農民綠林武裝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逐漸壯大革命力量,直至創造正式的紅軍主力部隊。按照這樣的思路,1931年9月,劉志丹等共產黨人在甘肅合水縣平定川倒水灣對當時活動於合水、南梁一帶,由楊培盛、趙連璧、賈生財率領的三支農民綠林武裝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整編,史稱「倒水灣整編」。這次整編創建了隴東第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武裝——「南梁游擊隊」揭開了陝甘邊乃至西北地區游擊戰爭的序幕。此後南梁游擊隊與晉西遊擊隊的會師奠定西北紅軍主力部隊的基礎,開創了紅二十六軍的先河,在西北紅軍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一、西北地區的三大起義——渭華起義、清澗起義和旬邑起義:用暴動方式創造西北紅軍行動的受挫

(一)清澗起義的發動和西北工農革命軍游擊隊的失敗

1927年「7·15」反革命政變後,中國共產黨面對急轉直下的危急形勢,在「八七」會議上確定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屠殺政策的總方針。1927年9月25日中共陝西省委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決定根據敵我力量對比情況,首先在國民黨陝北軍閥井岳秀部隊第十一旅中進行起義。

當時,井岳秀部隊第十一旅三個營分別駐宜川、延川、延長、清澗等地。由於共產黨人謝子長在該部中進行了幾年的「兵運」工作,該旅黨的基礎較好,該旅旅長石謙在謝子長的介紹下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支部隊已基本上被共產黨人爭取和控制。①為了更有效地組織領導起義,中共陝西省委指派唐澍、白樂亭到清澗成立了起義指揮部陝北軍事委員會,唐澍任書記,進行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

這時陝北軍閥井岳秀偵知十一旅旅長石謙是共產黨員,他大為恐慌,謀劃除掉石謙,消滅被革命官兵掌握的第十一旅。1927年9月,國民黨反動派在陝北各地大肆清黨,形勢日趨緊張,時值井岳秀壽辰,各旅旅長應邀前往榆林祝壽。石謙警惕性不高,不顧謝子長等人勸阻,也前往榆林。井岳秀派安定縣長張鳳吾「迎接」,策動馬弁殺害了石謙。井岳秀遂任命康子祥為第十一旅旅長,並乘機清洗十一旅中的共產黨員。

面對反革命軍閥的進逼,唐澍在清澗及時傳達了黨的「八七」會議精神,通報了南昌起義的消息和全國的革命形勢,研究了陝北的形勢和石謙死後十一旅的狀況,確定了在「為石謙旅長報仇」的口號下,發動兵暴,打響陝北工農武裝起義的第一槍的行動方針。

兵暴的準備工作開始了。首先在部隊內部進行政治動員,特別是在黨內進行認真的討論和部署,制定暴動計畫,並利用井岳秀同各旅的矛盾,聯絡並爭取駐三邊的高士秀旅、駐韓城的王保民旅同時起義。起義前還對部隊官兵進行教育,強調不許侵犯人民群眾的利益,不許違法亂紀。當時,共產黨人控制的三連、四連、八連、十二連等四個連駐清澗,十一連駐延川,九連、十連等兩個連駐宜川。康子祥的親信營長齊眉生帶兩個連駐延長。敵我力量對比,我占明顯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井岳秀企圖以換防的名義,消滅共產黨控制的部隊,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鑒於此,陝北軍事委員會決定利用敵人換防這一有利時機,舉行起義。

10月14日駐清澗的四個連在唐澍、謝子長、李象九領導下率先暴動。部隊衝進公安局,收繳了警察的全部槍支彈藥,搗毀國民黨縣政府,沒收其財產。清澗起義成功後,部隊南下宜川。15日到達延川,駐延川的共產黨人控制的部隊十一連也參加了起義,繳了國民黨在當地保安隊的武器。起義軍於17日佔領延長,擊斃反動營長齊眉生,繳了兩個連的槍。謝子長對被俘的士兵講話,宣布願意革命的跟隊伍走,不願乾的可以回家。由於這兩個連長期受控於康子祥,很少接觸進步思想,大部分士兵回家了。此後,起義部隊繼續南下,經龍岩鎮,繳了民團的槍。27日起義部隊到達宜川,按商定的計畫,由城外虎頭山上的九連配合城內的十連,消滅旅部之敵,除康子祥帶少數人逃跑外,十一旅其他反動軍官士兵全部被解決。至此,清澗、延川、宜川三路暴動隊伍勝利會師於宜川。由於沿途許多知識青年參加部隊,起義部隊擴大到1700餘人,3000餘支槍,仍沿用第十一旅番號,李象九任旅長,唐澍任參謀長。下轄第一營(營長謝子長)、第二營(營長王有才)、第三營(營長李瑞成)。

清澗起義後,井岳秀派駐延安的第二師師長高雙城率六個營的兵力,由延安進攻宜川。起義部隊在城外的虎頭山、風歧山、七郎山等要害地設防。敵攻半月,破鳳歧山。後來李象九又連續指揮失誤,部隊大部分損失。12月,剩下的300餘八突圍到韓城西庄。部隊到達西庄不久,旅長李象九乘參謀長兼軍委書記唐澍離隊赴省委彙報工作之機,接受了韓城駐軍王保民旅的改編。唐澍回來後堅決執行省委的指示,在王保民將要改編起義部隊的前夕,帶走了部隊。

12月30日,唐澍、謝子長等根據中共陝西省委的指示,組成了新的軍事委員會,同時將200餘人的隊伍組成了西北工農革命軍游擊隊。唐澍任總指揮,謝子長任副總指揮,閻揆要任參謀長,下轄四個隊。原準備到清澗、保安等群眾基礎較好的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途中在攻打宜川時,因情況不確,誤將敵人一營兵力作為一連兵力加以攻擊,結果傷亡很大。部隊撤到延長時,又遭敵襲擊,到達安定,遭瓦窯堡敵人堵截,加上沿途逃亡失散,到達甘肅合水縣的豹子川時,只剩下10餘人。這時,唐澍、謝子長、閻揆要等回省委彙報工作,其餘人員分散他去。清澗起義和西北工農革命軍游擊隊終於失敗。

清澗起義雖然失敗,卻在西北大地上首次升起了工農武裝的旗幟,點燃了武裝鬥爭的烈火。清澗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西北地區創建工農紅軍的初步嘗試,培養了一批革命骨幹,為後來建立的西北紅軍主力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二)渭華起義的發動和工農革命軍及陝東赤衛隊的失敗

清澗起義失敗後,中共陝西省委於1928年1月28日決定在由共產黨人控制的國民黨西北軍新編第三旅許權中部再次發動起義,並派唐澍、劉志丹等到該旅組織領導起義工作,還在該部成立了旅黨委,劉志丹任書記,許權中、唐澍為委員。旅黨委二方面在部隊中做起義的思想發動和各項準備工作,一方面還幫助地方黨組織在洛南三要司周圍開展農民運動,恢複和發展農民協會,建立農民赤衛隊,開展反霸鬥爭。3月初,渭華地區發生「宣化事件」,①中共陝西省委認為時機成熟,決定在這一帶發動起義。4月下旬,劉志丹、唐澍等率領新編第三旅1000餘人,在由潼關開向華縣高塘鎮途中,宣布起義。到達高塘鎮後,起義部隊於5月16日改編為西北工農革命軍,劉志丹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唐澍任總司令,劉繼曾任黨代表,謝子長為副總司令,王泰吉任參謀長,盧少亭任政治部主任。②部隊編為第一大隊(大隊長趙五生)、第二大隊(大隊長謝子長兼)、第三大隊(大隊長武培謨)、第四大隊(大隊長雷天祥)和赤衛隊(隊長張漢泉)及騎兵隊。

在華縣起義的影響下,5月1日渭南縣東原一萬餘農民在中共陝東特委領導人劉繼曾、李大章、肖明等率領下於渭南縣崇凝鎮宣布起義。成立了崇凝區蘇維埃政府和陝東赤衛隊指揮部,馮養浩為書記,李大德任赤衛隊隊長,薛自爽任赤衛隊副隊長。赤衛隊共200餘人,編為4個中隊和一個大刀隊。

渭華起義後,在很短時間內,東起少華山,西至臨潼縣,南靠秦嶺,北至西(安)潼(關)公路,200多平方公里地區的反動政權基本被摧毀,打土豪、分財產,建立蘇維埃政權的革命運動如火如荼。但是,渭華地區地處關中平原,是豫陝晉之交通要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陝西軍閥更是視起義軍為心腑大患,決不容忍床前卧虎。從6月上旬開始,國民黨軍向劉志丹、唐澍領導的西北工農革命軍和馮養浩、李大德率領的赤衛隊發起進攻。西北工農革命軍和赤衛隊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頑強反擊,沉著應戰,打退了國民黨軍向高塘鎮、崇凝的進攻。6月19日國民黨軍進攻兵力增至三個師,再次進攻高塘鎮、崇凝,工農革命軍和赤衛隊再次進行了英勇的抗擊後,終因孤立無援,眾寡懸殊,在遭受重大損失之後,被迫向洛南方向轉移。7月初,工農革命軍在洛南城西北遭到國民黨軍的第三次重兵進攻,唐澍等一批共產黨人壯烈犧牲,劉志丹、謝子長回省委。西北工農革命軍被打散。失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