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六、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鐵道守護兵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軍憑藉空中優勢,對北朝鮮的重要車站、交通樞紐、物資集散地進行重點封鎖,狂轟濫炸,對鐵路運輸造成嚴重威脅。中央軍委決定,調鐵道公安裝甲團赴朝參戰,擔負守護鐵路隧道、橋樑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恢複、建設新中國的鐵道事業,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第六支隊擔負起修復大同至太原的北同蒲鐵路的任務。

1950年8月,當從大同修復到朔縣時,由於當時國民黨殘餘及土匪活動猖獗,直接威脅鐵路運輸和沿線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上級命令第六支隊接受新的戰鬥任務,由大同開赴北京西直門車站,改編為鐵道公安裝甲團,組成6列鐵甲列車,每列為1個中隊,每列車上配備有山炮、野炮2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4挺,「六零」炮2門,高射機槍1挺等武器,立即開赴柳州、歸綏、包頭等地執行護路剿匪任務。部隊火力配備齊全、戰鬥力強、機動靈活,哪裡有敵情,就抓住戰機迅速出擊。短短几個月,便剿滅了大量殘匪。

部隊接到赴朝參戰的命令後,於1951年7月中旬,把柳州、歸綏、包頭及唐山的鐵甲列車集中到瀋陽車站,做戰前的準備工作。為了適應入朝行軍和戰鬥的需要,首先將老弱病殘精簡複員;其次進行輕裝,把山炮、野炮及炮彈等重武器留在列車上,將「六零」炮、重機槍、高射機槍及彈藥全部上繳。接著,清理個人物品,因部隊常年駐在鐵甲列車上,一切行動都是隨車行動,過去不存在徒步行軍及背背包的問題。如今,幹部、戰士的個人物品也多起來了——除部隊所發的被服外,排以上幹部還發毛毯、皮鞋,有的戰士發的布鞋平時捨不得穿,這次也同多餘物品一起清理掉,統一集中交留守處保管。為了戰爭需要,部隊重新配備了以步兵為主的裝備。

為了解決部隊人朝後語言不通的問題,每個連隊配備了一名聯絡員(翻譯)。

1951年9月1日,部隊接到赴朝的命令。列車經過兩天兩夜的運行,9月3日凌晨,突然停了。聯絡員向朝鮮鐵路員工詢問,才知道已到了朝鮮的滿浦。這裡原來是個車站,現已被敵機轟炸破壞。為了安全,防止空襲,部隊立即疏散,拂曉時到了一個村莊。村莊距車站約2.5公里,在一山溝內。房屋都在山腳下,東一座西一座地零散分布著。

因前方線路嚴重受損,近期不能通車,為了儘快到達目的地,決定徒步行軍。這對常年駐在鐵甲列車上的部隊來說,的確是一項艱巨任務——在鐵甲列車上,行軍是隨車行動,用不著背背包,每日行進幾百里,還能觀看沿途風光,並不感到行軍時的苦和累。現在可不同了,因入朝前部隊的武器裝備都配備齊全,又發了棉大衣、棉衣褲,無法打背包,只好把棉衣穿在身上,棉大衣另卷一卷放在背包上面,每人又自帶小米、炒麵各5斤,總重量在70斤以上。

白天,敵機不斷出現在空中,只要發現有人、車的蹤影,便掃射轟炸。白天行動是根本不可能的,只好白天休息,黑夜行軍。

太陽落山後,部隊開始行軍,走的雖是公路,但因系山區,道路崎嶇不平,有的路段遭敵機轟炸破壞,坑坑窪窪,有時還要冒雨趕路。

經過8天行軍,終於到達了守護區,成川郡三德一號、三德二號隧道及新成川一號橋樑。

前方部隊的戰備物資主要靠鐵路運輸。美軍倚仗其「空中優勢」,對志願軍後方供應線實施嚴密封鎖,實施「絞殺戰」。鐵道公安裝甲團的主要任務:一方面保護進入隧道的各種車輛的安全;另一方面保護隧道及附近線路的完好無損,保障橋樑暢通。

新成川是鐵路的樞紐地區,也是敵機重點轟炸封鎖的目標。美軍定期派飛機進行轟炸,這個地區一段73公里的公路,4個月中彈3.8萬多枚。敵機的轟炸一般是在白天進行,有時兩三天,有時三五天,很不規律,每次出動飛機二三十架,投彈四五十枚,破壞相當嚴重。

到了夜晚也不安寧。當地的情況很複雜,每當夜晚車站編組、調動車輛時,就有敵特在附近山上給敵機打信號彈。敵機見信號彈後,便開始掃射轟炸。有時,敵特用衝鋒槍、手榴彈襲擊執勤崗哨,對部隊造成很大威脅。

鐵道公安裝甲團還不能駐在守護區:一是附近房屋都被炸毀;二是駐在附近易遭敵機轟炸,不安全。一般都選擇在距守護目標不遠、較隱蔽的山溝內,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嚴寒酷暑,有時還要冒著敵機掃射轟炸的危險,按時上崗執勤。

為了更好地完成守護任務,防止敵特襲擊,需要構築工事,但在當時條件下,一無鋼筋水泥,二無木料磚瓦,大家想方設法,就地取材。一般在隧道口選擇一適當位置,挖深兩尺、直徑三尺的圓坑,靠隧道口留一門,其餘用石塊壘起高約六尺,四周留有瞭望、射擊孔的護牆,頂部用木料蓋住,一個簡易工事就修成了。

不管白天黑夜,鐵道公安裝甲團對進入隧道的人員都要進行嚴密的盤查,以防敵特進行破壞,並不斷對附近線路進行查看,特別在敵機轟炸後更要及時查看,一旦發現被炸,要立即進行搶修。

執勤戰士每天都要在隧道內來回走動,因機車白天在隧道內停留,有時線路被破壞要停留三五天,機車所冒黑煙把隧道熏成了黑洞。過不了幾天,剛穿上的新棉衣就變得黑一片灰一片,戰士個個都像煤礦工人。

為打破美軍的轟炸封鎖,保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鐵道公安裝甲團在志願軍總部的指揮下,同工程兵、高射炮兵等兄弟部隊一起,在戰地後方與敵展開了頑強的反轟炸封鎖、反「絞殺戰」的鬥爭。在作戰實踐中,創造出了防空哨這一特殊的戰鬥形式。鐵道公安裝甲團以守護任務為主,有時也協助後勤部隊擔任夜間防空哨的任務。

朝鮮的鐵路和公路有多處是並行的,除鐵路運輸外,還有一支龐大的汽車運輸隊伍,汽車白天不能行進,也在晚上走,在山區公路上又必須開大燈快速前進,由於駕駛室馬達轟鳴,敵機飛臨也聽不見,特別是敵機夜間也進行巡邏,發現亮光即掃射轟炸,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後勤部門便在公路上每隔500米左右設一防空哨,如有汽車開燈前進,敵夜航機來臨,我軍即向汽車方向上空鳴槍報警,押運人員聽到報警信號,立即用手拍打駕駛室,駕駛員聽到信號立即關燈,不讓敵機捕捉到目標。

防空哨看似簡單,但完成好卻不容易。不僅要有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還必須有熟練的業務技能。執勤戰士在戰火磨鍊中,很快掌握了一套防空本領。不論飛機、汽車有多少,聲音多麼嘈雜,也不論寒風呼號、雨雪交加,都能準確地辨別出敵機與汽車的聲音,辨別出敵機的類型,懂得其性能、活動規律及對公路運輸的危害程度,從而機警熟練地掌握鳴槍報警時機,達到報警及時準確。

鐵道公安裝甲團接防時,美軍正在前線發動所謂「秋季攻勢」,上甘嶺戰役正在進行。為阻止志願軍

人員及軍用物資運往前線,敵人加緊對鐵道公安裝甲團守護區——新成川車站及附近隧道、橋樑進行重點轟炸封鎖。

入朝後雖在行軍途中屢遭敵機襲擊,但多發生在夜間,且是一兩架敵夜航巡邏機,目標不太准,威脅也不大,沒有造成大的傷亡。而這次卻不同了,這是鐵道公安裝甲團第一次受到的重點轟炸封鎖,又是白天,整個目標暴露無遺,所以敵機命中率也較高。見敵機數量多,來勢猛,志願軍守護人員只有避其鋒芒,撤人隧道深處隱蔽。此時,隧道內也被震得直晃動,頂部的土塊、碎石嘩嘩下落。一枚炸彈落在隧道口,炸塌的土石几乎將洞口堵死。

敵機的這種重點轟炸封鎖,一般情況下是一次性投彈,投擲後立即返航。為了及早修復通車,鐵道兵、朝鮮鐵路員工、守護部隊和當地老百姓晝夜不停,一齊出動,冒著敵機再次轟炸的危險進行搶修。部隊在附近山上布置了防空哨,一聽到敵機的馬達聲即鳴槍報警,所有人員就地隱蔽,敵機飛走後馬上搶修,那種狀況並不比親臨作戰一線輕鬆安全。特別是冬季天寒地凍,一個深2米、上口直徑為3米的彈坑,要填起來是很困難的,因無法取土,只好用些石塊和枕木墊平,再鋪設枕木、鋼軌。

敵機每隔三四天轟炸一次,有時上次破壞的還沒修復好,又被轟炸破壞了。鐵道兵英雄楊連弟就是在搶修清川江大橋時,遭敵機轟炸,壯烈犧牲的。不管敵機轟炸破壞得多麼嚴重,都要隨炸隨修,直至修復通車。

鐵道公安裝甲團經過多次觀察,掌握了敵機的一些規律:敵機在轟炸封鎖時,都是二三十架的機群,不但有戰鬥機也有轟炸機,戰鬥機飛行速度快,轟炸機速度慢。敵機在守護目標上空俯衝投彈,俯衝下來的高度很低,同時四面是山,投彈後又要立刻拔高升空,而此時的高度就在步槍、輕機槍的射擊範圍之內。

經研究決定:在守護目標的山頭上方,挖單人坑道及輕機槍掩體。為了輕機槍轉動靈活,及時捕捉目標,大家開動腦筋,把工事挖成圓形,中間留一土台,土台上裝一個可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