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沉湖棄世解塵埃

1927年6月2日上午,中國20世紀傑出的學術大師王國維,正值其學術生涯巔峰之際,卻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自沉棄世。消息傳出,頓使海內外學界同深哀悼。人們在痛惜他「中道而廢」之時,更競相揣度其不明不白自沉的原因。幾十年來,猜測、推論,諸見紛陳而時有新見,又因各執一隅而難以定論,於是成20世紀中國文化界一大「公案」。

王國維主編的中國第一份教育雜誌,即所謂《教育世界》,幾乎成了他一個人的刊物:大量的文章都出於他一個人之手,以至常常不得不隱去作者本人的姓名。藉助於這一雜誌,他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第一個在中國較系統地介紹德國哲學,尤其是叔本華、尼采和康德的哲學;他的《紅樓夢評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開山之作;後來,他的主要精力就慢慢轉到國學上去了,最終成為一代國學大師,劉夢溪稱他為「中國現代學術奠基人」,郭沫若稱其是「新史學的開山」,以至魯迅也讚揚道:「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可是,他怎麼能在《三十自序》中,把自己以後的進步「圈定」在十年、二十年呢?莫不是冥冥之中就有某種預感了?

人間地獄真無間,

死後泥洹枉自豪。

終古眾生無度日,

世尊只合老塵囂。

這樣的人生感悟,才真是絕望到極點了。即使在七十年後的今天,當人們佇立在萬壽山巔,鳥瞰山下一片冰封的昆明湖時,似乎還可以直接觸摸到王國維當年那一片冰封的心靈。

人死萬事休。他是顧不得後人評說了。

要說王國維,需從江南風景勝地錢塘江談起。

錢塘江秀麗壯美,是浙江一筆天然財富。而浙江又素有山水靈秀之地,人文薈萃,素有文物之邦的美稱。又所謂「江浙出才子」。不用說光紹興一處,一下子就冒出三周: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而錢塘江邊的海寧,則出了一位學術風雲人物——「中國現代學術奠基人」(劉夢溪)王國維。

王國維的誕生地位於浙江省海寧州(今海寧市鹽官鎮)雙仁巷王氏舊宅。雖然王國維後來的學術建樹大有王者風度,但他落入紅塵的這一王氏舊宅,卻並不是一座王宮。這是一個中產人家。1877年12月3日,舊曆十月二十九日王國維來到「人間」,此時一年一度最為壯觀的錢塘江大潮,此時已過去兩個多月了:大潮是在每年八月十八日(舊曆)。漲潮的時候,海水逆行西上,退潮時則順流東下,趨赴大海。挑選這樣的日子來到人間,即使是用日後王國維極力推崇的德國哲人叔本華的「自由意志」說能給予一點解釋嗎?雖然天才出生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不會就是一首詩,但是一個人,即便是一個極平凡極平凡的人,他的出生卻不能不與環境有著各種各樣的微妙關係,而環境的一種,就是大自然。

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獨上高樓」那種治學意境,他自己是一介寒儒知識分子不尋常的典型,是富於傳奇色彩的文化人,他的一生無疑也是一場漫長艱苦的攀登,充滿著堅信卻又坎坷。之後留給我們的是許多發人深省的謎團。

王國維幼年時代的第一大不幸,便是親生母親的病逝,當時王國維只有4歲。

不過,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後來娶了葉硯耕之女,叫葉孺人。王國維對這位葉姓繼母,比較敬畏。據陳守謙回憶:王國維十五六歲時,跟少年朋友們有聚會,到吃午飯的時候必定要離去,留他吃飯是留不住的,因為後母在家裡等著,午飯要全家人一起吃,所以王國維不能不回家,以討得後母的喜歡。

早年喪母對王國維的影響有哪些呢?也許我們可以從王國維自己的記述裡面找到線索。王國維後來說,古今的詩人,幼年有很多是膽小的,而想像的能力,確實是從這裡得來的。王國維小時候比較「畏葸」,膽子小。不過這膽小倒不是全部來自幼年喪母。因為人們很可以假定:王國維若是幼年不喪母,而是深得慈母長期精心照料,有可能變得更為懦弱膽小。

王國維在母親去世後,靠祖姑母範氏、以及叔祖母提攜撫養。他還有一個姐姐,叫王蘊玉,比他大5歲,也這樣跟著祖姑母、叔祖母過活。

王國維7歲,到附近讀私塾,啟蒙老師是潘緩昌(紫貴),受的是傳統啟蒙教育。內容大抵有「帖試」或「帖括」之類的科舉文字、八股文章,特別空洞死板。家有藏書五六篋,除了他不喜歡的《十三經註疏》,每日從私塾回來,他都要翻閱這些雜書。從王國維後來的教育觀點看,他顯然不喜歡這種讀死書的做法,以至聽說光緒帝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時,高興得了不得。

次年,恰逢全家搬往城內西南周家兜新屋。對十多歲的孩子來說,搬新屋不是一件小事情,何況這一搬就搬到西鄰城腳、北臨小河、南隔城牆、可與錢塘江相望的好去處呢!這是一所二進庭院,坐北朝南,在正房樓上可以望見錢塘江洶湧奔騰。王國維在江邊,一住就是12年,直到22歲,親見錢塘江日日西流,日日東趨海,於是有「潮落潮生,幾換人間世」之嘆。後來,海寧市政府將此處王國維故居修繕一新,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布置了「王國維學術成就陳列室」,以示紀念。王國維身在江邊時,大概沒料到百年之後,人間世會換成這樣吧。

之後比較重要的事件就是光緒帝親政。這件事看上去跟王國維並無直接影響,但第二年,也即1888年康有為就上呈《上清帝第一書》,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等變法主張。這樣就影響到王乃譽。王乃譽喜談經世之學,大概就從這時候開始。父親的性格是很爽快的,逢人就講新學,吹「新政」,直談到別人捂著耳朵躲開,由於別人漸漸躲著父親,父親只好在家裡跟小字輩談。這對王國維觸動很大。

王國維十幾歲的時候學作詩文,並喜金石書畫。並已經開始以文會友,跟同縣的少年名士們相互切磋,頗有才子派頭,他被列為「海寧四才子」。

後來,王國維與大家「同舟赴府試」,結果沒有考取。於是重新振作,參加歲試,入了州學。

而此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清軍慘敗,全國震動,這對王國維來說,這也是一個轉折。個人生途困迫,國家戰事慘敗,掌管國政的西太后卻要慶祝她的60大壽了,她的壽禮就在頤和園。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海軍全軍覆沒,慈禧卻在那裡建園慶壽,而建園經費有人以為是李鴻章挪用海軍經費而來,對此王國維未置一辭,而1895年,清政府便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把台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並賠償白銀二萬萬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當時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還不到賠款的三分之一。真是大國風度,頤養天和了。這些對王國維影響極大。

而在王國維困苦潦倒的同時,北京城裡,康有為正在鬧他的公車上書,提出變法主張,但沒成功。於是回到廣州講學,學生中有一位就是梁啟超。康有為名聲為之一振,聽講的日益增多,兩年後達到百多人。之後年他又進京應試,適逢《馬關條約》簽訂在即,康有為馬上請梁啟超聯合廣東籍的舉人上書反對簽約,一時間轟動全國。此時王國維正是七尺男兒,熱血青年,追慕新學,極為迫切。但迫於窮困,想遊學而不得,卻有家事纏身。

此時,他跟莫氏成婚了。莫氏出生在商人家庭,是同縣春富庵鎮莫寅生的孫女。

1898年2月間,王國維代理《時務報》書記工作。這時候的他渴念新學、心系外界,尤其對於《時務報》更是心嚮往之。恰好有這麼一個好機會,於是馬上動身去上海。父親也一同前往;但把妻室留在家鄉了。

這是王國維一生事業的開始。

進《時務報》館,開頭是擔任書記之職,薪金雖然不多,但是興趣頗高,盡心盡責。

他在致許默齋的信中說:「閣下(在時務報館的薪水)確系每月20圓,弟則每月12圓。弟當時唯唯。惟念閣下與弟所辦之事固屬不殊,況弟係為閣下代庖,原與一人無異,何以前後多寡懸殊若此,即使弟辦事或有不妥,亦應函告足下,申明當酌減之處,弟亦可以自定去留,未有追減前月薪水者。」可見王國維對這薄薪是不滿意的。

不久,王國維想到翻譯中西文報館去,因為進入《時務報》館後,歐雲樵勸他一起去翻譯中西文報館。因為那是各路高才薈萃之所,幾個月後就可能長進很大,可以再另外找個好地方。這事跟父親商量後,父親不同意,勸他初來乍到,以慎重為妥。不過,從這事倒可以看出王國維的不死板,思想相當活躍。

這時候,羅振玉創辦的農學社,正缺翻譯人才,於是與《時務報》諸同人共同創立了東文學社。東文學社是我國近代第一所日語專科學校,兼教英語,以培養翻譯西方農學書刊的譯才。這樣,王國維又來了一個機會,去東文學社學外語。不過,東文學社的學習並不輕鬆,制度也頗嚴格。王國維一邊在《時務報》工作,一邊在東文學社讀書,半工半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