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德生:滄桑歷盡晚風清

在風雨飄搖的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民族工業要生存是十分艱難的。在國家危難的當口,有一家企業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支撐著戰亂時期的後方支援,和建國初期的國計民生,這就是號稱麵粉王和棉紗大王的榮氏企業。

20世紀初,榮氏家族在上海開始大力開展民族工業建設,榮氏企業慢慢成為我國民族工業中規模最大的企業集團。榮氏家族經歷了百年的滄桑和歷練,至今實力仍然雄厚。現今的榮氏中信集團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開展諮詢,開拓國際租賃業務,開發房地產,組織亞洲衛星公司,成片開發大榭島等等,已發展成為擁有多個子公司,總資產超過13700億元人民幣的跨國集團。

第一代創業人是榮德生和榮德生的哥哥榮宗敬。第二代掌門人是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第三代掌門人榮毅仁之子榮智健,現擔任中信香港集團總經理,並於2003年被評為中國首富。榮氏企業力量如今已延伸到第四代,第五代。

在動亂的20世紀上半期,榮氏企業曾歷經飄搖和分裂,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便是榮德生被綁架一案。72歲高齡的榮德生被綁匪囚禁了將近一個月,榮家人四處奔走營救,上海當局卻看似警匪一家。案件最後雖然偵破了,但是警方的酬謝費竟比綁匪的勒索費還高。當時的政界、商界、輿論界皆嘩然,案子至今仍呈朦朧狀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榮家祖上有人做過大官,曾經也是顯赫的大家族,但到了的榮德生的祖父這一輩,家道就開始中落。據《榮氏宗譜》記載,榮德生榮宗敬兩兄弟祖籍山東,鼻祖榮啟期曾與孔子有過交往,先賢榮子祺就是孔子72賢徒中的第59名。北宋進士榮湮是榮氏兄弟的第一世近祖,曾任廣東轉運使,後來遷居現今的湖北武昌。到第十四世榮清時,因為他好學善問且脾性清廉,喜歡過無拘無束、閑雲野鶴般的生活,而不願入仕途。當他經過金陵來到無錫時,便被這裡的綺麗風光所吸引,於是選定在惠山的南麓長清里安居。從此榮家人就在這塊富饒美麗的土地上耕作捕撈,繁衍生息。到19世紀初,這塊由榮姓宗族聚居的地區,已發展成為無錫城郊一個重要的集鎮。

到了榮區兄弟的祖父時期,家世就開始清貧了。祖父榮錫疇是個小商販,經常搖著小木船往返於錫滬之間,販賣各種商品。他留給後代的家產只有兩間舊瓦房和十來畝土地。父親榮錫泰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二,小時候念過幾年私塾。太平天國以後,因為家裡貧窮念不起書,便到鐵鋪去當學徒,以維持家計。他為人忠厚,辦事勤勉,深得店主賞識。後來為了重振家業,他遠出謀生,1883年隨太湖水師提督王青山到廣東做了賬人,直到1896年1月中旬才因為患病回到無錫。在廣東的十餘年中,他積下了一筆積蓄,據說有現洋6000元,這也是日後榮氏兄弟創辦實業時原始資本的一個重要來源。榮氏兄弟的母親石氏,是無錫山北石巷的一位農家女兒,勤勞賢淑,自從嫁到榮家後就挑起了全副家庭重擔,種桑養蠶,繅絲紡織,哺育兒女,伺奉長輩。

艱苦創業、守業的先輩們,為榮氏兄弟提供了勤奮向上的好榜樣。

榮宗敬13歲就離開學堂,到上海南市區一家鐵錨廠當起了學徒。比榮宗敬小兩歲的弟弟榮德生此時還在私塾讀書,因為他們的父親一直希望家中有人踏上仕途,篤信書中「四十五歲有子入拌池」之說,對他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堅持供他讀書。

可榮德生自己卻並不這麼想,他認為寒窗數載不一定能中科舉,而且世道正亂,前途堪憂,不如學商,一樣可以求得上進之路。榮德生自小就懂得家貧辛酸,一直以哥哥為學習的榜樣,很想早日為家庭分憂。於是在他14歲時,也接受了哥哥榮宗敬的引薦,到上海通順錢莊當了一名學徒。他獨自一人乘著小木船從閉塞的無錫郊區一路搖進了喧鬧的大上海,從此刻苦學徒,鑽研業務,深得老闆器重。此時的榮宗敬則在另一家錢莊做學徒。榮氏兄弟倆走上了同一條習業謀生的道路。

在學徒生涯中,兩兄弟一樣地勤奮好學,他們通曉了珠算、記賬、存款、放款、貼現、匯兌等各種錢莊業務,並抓緊一切空閑時間讀書寫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榮德生還練就了一手好書法。他後來就曾深有體會地說:「余之一生事業,得力在此時。」

1891年榮宗敬學徒期滿後轉到上海森泰蓉錢莊做了三年跑街,在此期間學習和積累了許多關於金融市場的資金調撥和小麥、棉花的生產、銷售行情等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榮德生滿師後也因為不滿意錢莊微薄的工資,於1893年春隨父親到廣東三水河口的厘金局做了幫賬,辦理進出口稅務。所有這些,對榮氏兄弟後來經營麵粉、紡織企業,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森泰蓉錢莊倒閉了,榮宗敬只得失業回家。不久,榮德生也因父親患病,陪父親從廣東回到無錫。此時的榮家三父子已不滿足於替人做幫工,開始籌劃自己辦錢莊的事宜。榮泰錫在廣東工作十餘年存下一筆積蓄,在他的支持下,榮氏兄弟出資1500元、招股1500元,就於3月在上海鴻升碼頭附近開辦了廣生錢莊。

外人大多認為他們兄弟倆太年輕,經驗不足,生意恐怕維持不久。可這兄弟倆並沒有讓人失望,他們格外小心,做事穩重,開支節省,漸漸就令外界信服了。義和團事件後,大批北方商人到上海買麵粉,導致匯兌活躍,廣生錢莊在這兩年間贏利近兩萬元。兩兄弟於是又在無錫的榮巷開設公鼎昌繭行,每年也賺得兩三千元的利潤。錢莊和繭行的贏利,為榮氏兄弟後來創辦實業提供了重要的資本來源。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之時,榮德生南下廣東,留下榮宗敬一人打理錢莊。榮德生在廣東呆了整整一年,期間他留心觀察,大受啟發。廣東人思想活躍,敢於開拓,善於經營,這些都使榮德生獲益非淺。他閱讀了《美國十大富豪傳》、《事業雜誌》等許多西方書刊,親眼目睹了香港、廣州等地外國人經營的近代企業如何興旺發達,大量外國麵粉如何免稅進口並傾銷中國市場,以及中國勞動者如何備受欺壓,白銀又如何大量外流的種種實況,從而萌生了實業救國的思想。

他發現,從外國進口的物資中,麵粉的量是最大的,尤其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銷路非常好,而國內麵粉廠卻只有天津貽來牟、蕪湖益新、上海阜豐以及英商在上海經營的增裕這四家。麵粉業的商機還非常大。

榮德生看出了麵粉行業的商機後,便把這一想法告訴榮宗敬。此時的榮宗敬也從幾年來廣生錢莊的業務和上海麵粉廠年年獲利的情況中認識到:「粉廠一業,關係到民生所需,倘在無錫產麥之區建設一廠,必能發達。」兄弟倆一拍即合。

20世紀的第一個年頭,榮氏家族事業邁出了其決定性的一步:榮氏兄弟與從廣東卸職回鄉的朱仲甫合作,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建設,在無錫西門梁溪河畔的太保墩開辦了保興麵粉廠。榮德生挑了農曆二月初八這一良辰吉日破土動工,廠名之所以取名保興,是取其保證興旺的意思。

17畝地皮,四部法國石磨,三道麥篩,兩道粉篩,這便是他們麵粉廠的所有家當。雖然設備簡陋,規模不大,產量也不高,以致有的學者認為它還不能稱做近代企業,而只是一家「機器磨坊」,但它畢竟是我國早期由民族資本經營的小型機器麵粉廠之一,是無錫歷史上繼楊藝芳、楊藕芳兄弟在1895年創辦的業勤紗廠以後的第二家近代企業。而且,作為榮氏兄弟創辦實業的第一步,它確實是榮家企業百丈高樓的奠基石。

保興麵粉廠投產後,由於封建勢力的詆毀中傷,導致麵粉銷路不暢,獲利甚微,朱仲甫失去了信心,便於1903年抽股重回廣東官場。此時榮氏兄弟擁有的股份增至2.4萬元,成為最大的股東。為了表示一個新的開端,他們將保興更名為「茂新」,由榮德生任經理,榮宗敬在上海任批發經理。榮德生切實地把好從選麥開始的每一個環節,不斷擴大生產,重用善於營銷的王禹卿,從而使他們生產的麵粉銷路大暢,還創出了「兵船」名牌。

在茂新麵粉廠日益發展的同時,榮氏兄弟根據「發展實業,應從吃著兩門入手」的指導思想,於1905年8月又集資創建了振新紗廠。開工初期,因經營管理不善,虧蝕巨大。後來榮宗敬親任董事長,榮德生親擔經理,兄弟二人齊心協力,振新紗廠才一改經營落後的局面,扭虧為盈。到1910年時,振新紗廠生產的棉紗在市場上已能與日紗「藍魚牌」相匹敵。

此時的榮德生兄弟算是成功地從金融轉向實業,再從麵粉業發展到紡織業,在實業界站穩了腳跟,在創業的道路上邁出了很好的第一步。隨後,他們又抓住辛亥革命及一戰中民族工業發展環境相對寬鬆的有利條件,採用設立新廠、租辦和收買舊廠等辦法,接連擴大生展規模。

麵粉業方面,他們在無錫新建了茂新二、三廠,在濟南開設茂新四廠,在上海創辦福新一、二、三、四、六、七、八廠,在武漢開設福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