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鋒芒畢露殺身禍

上海閘北地區有一座一百多畝的安靜的陵園,叫做宋公園,民主革命先驅宋教仁先生正是葬身於此。墓園的正中立著宋教仁的全身坐像。墓道入口處有兩根飾有白色蘑菇雲狀的天藍色燈柱,分列左右。墓前石碑上鐫刻著「宋教仁先生之墓」字樣,墓頂安放著一腳踩惡蛇的雄鹰鵰塑。墓園四周龍柏、玉蘭環立,莊嚴肅穆。

宋教仁只活了32歲,但他的名字無疑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無論是支持民主,還是反對民主的人,都繞不開宋教仁這個名字。他在20世紀初那個曇花一現的瞬間所掀起的民主旋風,至今仍是中國民主憲政史上一道最壯麗的風景線。

1931年3月初,宋教仁抵達上海,接到袁世凱發出的「即日赴京,商決要政」的急電。3月20日晚上10時,宋教仁乘火車去北京。當時宋教仁與送行的黃興、于右任、廖仲愷等人一一握別,正要上火車時,突然被冷槍擊中,連中三槍,經搶救無效,於22日凌晨與世長辭,年僅32歲。此案一時震驚中外,史稱「民國第一案」。孫中山輓聯稱宋教仁:「作公民保障,誰非後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那麼,到底是誰殺害了宋教仁,兇手又是怎樣的結局呢?

1882年,天資聰穎的宋教仁在桃源縣上坊村出生了。他6歲時就入了私塾,17歲進入桃源漳江書院,受到縣教諭黃壽彝和書院山長瞿方梅等人的影響,打那時起就淡薄科舉功名,關心天下大事,並萌生了反清思想。1902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武昌普通中學堂,並於第二年入學。「九省通衢」的武漢向他展現了一片寬闊精彩的新天地,由吳祿貞等人組織的革命團體武昌花園山聚會深深吸引了他,在這裡,他常與同學田桐、吳昆等人議論時政,暢談革命。就是在這時,他下定了決心要走反清的革命道路。

宋教仁在武昌結識了一位著名革命者——黃興,兩人從此成為至死不渝的摯友。黃興因激烈的反清言論被驅逐出武昌,回到長沙。不久,宋教仁也回到湖南,為成立革命團體到長沙、常德一帶做聯絡工作。

11月4日,宋教仁以赴黃興30歲壽宴為名,與黃興、劉揆一、陳天華、章土釗等在長沙黃宅籌創華興會。1904年,華興會在長沙正式成立,黃興為會長,宋被選為副會長。該會的宗旨是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

同盟會於1905年成立,宋教仁被推為司法部檢事長,代黃興任過庶務長,主持本部工作。他到過東北,播撒革命火種。在孫中山領導的邊省武裝起義屢遭失敗,同盟會東京本部因內部分歧幾乎無人領導之際,宋教仁提出在「長江流域同時大舉,隔斷南北,使兩方交通斷絕,制政府命脈」的戰略思想。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後,宋教仁任文事幹事。中部總會在長江兩岸各處設立機關,培元氣,養實力,以圖舉事反清。宋教仁以上海《民立報》為喉舌鼓動革命。兩個月後,武昌起義,全國響應,清政府土崩瓦解。宋教仁的戰略設計完全實現,他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國的開國元勛。

宋教仁的政治理想是建立民主共和國,就是以憲法規定國家制度的基本原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並且作為制訂其它法律的依據。他主張設立民選的議會作為立法機關,與政府行政機關、法院司法機關三權分立,互相制衡,防止權力過度集中;國家主要領導人實行選任制、限任制和限權制,不搞指定製、終身制、世襲制和個人集權制;實行政黨政治,由政黨執掌國家政權,政黨的上台與下台取決於公民的選票。

宋教仁認為,為了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中國必須實行中央集權。為了防止中央集權可能導致的獨裁,只適合實行英法式的責任內閣制,而不應實行美國式的總統制。他說:「內閣不善,則可更迭之。總統不善,則無術更迭之。如欲更之,必動搖國本。」

在籌組南京臨時政府時,孫中山主張實行總統制,不設總理。宋教仁主張實行責任內閣制,應設總理。一些擁護孫中山的同盟會幹部認為宋教仁主張內閣制,是因為他有當總理的野心。宋教仁並不在意,繼續為民國官制建設殫思竭慮。原來的《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了只設大總統,不設副總統,中央政府只設五部。宋教仁提議增設副總統,行政各部則不加限制。在宋教仁的倡導下,各省代表會議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決議政府設9部。孫中山提議宋教仁出任內務總長,因國多數代表反對,他只能屈就法制局局長。

政治上的挫折並沒有使宋教仁氣餒。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就擬訂出《修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許可權》、《各部官制通則》等法規,使政府部門設官分職有章可循。蔡元培說:「民國官制,先生所創定也。」也有人說:「在民國法制建設方面,宋教仁建樹多,堪稱中國的傑弗遜。」

防止專制制度復辟,將民主共和國的觀念鑄入國家根本大法,是宋教仁最為關注的問題。他主持擬訂的《中華民國臨時組織法草案》賦予民選的立法機構參議院以廣泛的權力,以體現「主權在民」的原則。草案堅持內閣制,規定「內閣執行法律,處理政務,發布命令」,「內閣員於臨時大總統公布法律及有關政務之教令時,須親自署名。」組織法草案詳細規定了人民的權利與義務。

1912年2月初,臨時參議院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宋教仁的組織法草案。但是,當南北議和告成,孫中山即將讓位於袁世凱時,臨時參議院又匆匆忙忙起草並公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限制袁氏專權。其實就是拋棄總統制,採取責任內閣制。這雖然是對宋教仁的憲政思想的肯定,但最高立法機關因人更法,輕率改變國家行政體制,並將其寫進具有憲法效力的臨時約法,畢竟是民國立法史上的敗筆。

南京臨時政府結束後,孫中山去職下野,熱衷於鐵路建設。黃興等革命元老消極彷徨。只有宋教仁還以飽滿的熱情站在政治鬥爭的第一線,希望通過建立責任內閣維護共和制度。宋教仁於4月27日就任唐紹儀內閣的農林總長,立即開始實施他的政黨政治理想。他讓仇鰲等人創辦《亞東新報》,以利用宣傳來監督政府,指導國民,並以「桃源漁父」的筆名,在報紙上發表長篇論文。

可一心想要復辟的袁世凱一上台,就不斷破壞責任內閣制。他不經國務總理的部署便自行發布政令,不斷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準則。唐紹儀憤而辭職以示抗議。7月上旬宋教仁也因為不滿袁世凱的行為辭去農林總長職務。內閣總理一職落入袁世凱的特務頭子趙秉鈞手中,責任內閣名存實亡。

7月21日,同盟會本部召開夏季大會,宋教仁當選為總務部主任幹事,成為同盟會實際上的主持人。他加快了組織大黨的步伐。8月25日,以同盟會為核心、聯合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派等黨派,組成中國國民黨,召開成立大會。孫中山選為理事長,宋教仁以僅次於孫中山和黃興的票數當選為理事,被孫中山委任為代理理事長。此時,孫、黃的興趣和主要精力放在實務建設上,主持北京國民黨本部的就是宋教仁。

年底,國會議員選舉拉開序幕。1913年3月,國民黨獲壓倒多數席位。宋教仁作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自然成了責任內閣的組閣人。

宋教仁是資產階級政治家,他憎惡封建君主專制,在中國長期不懈地推行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憲政。為儘快實現民主憲政的理想,宋教仁親臨長江各省演講,尖銳抨擊袁世凱專制政治的黑暗,積極宣傳責任內閣的主張。他向大家描繪未來憲政共和國繁榮昌盛的美好前景,聽者人人振奮,所到之處掌聲雷動。此時,各地選舉越來越有利於國民黨,最終獲勝似成定局,對宋教仁當選內閣總理的呼聲也很高。

面對這樣一個人物,一世奸雄袁世凱豈能無動於衷。譚人鳳曾一語道破個中厲害,「國民黨中人物,袁之最忌者惟宋教仁」。宋教仁的行動危及了袁世凱的獨裁統治,更危及了他下一步要當皇帝的夢想。

袁世凱極力拉攏宋教仁,送他西裝,連尺碼都非常準確,還送他交通銀行五十萬元的支票一本,請他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略取少許(二三百元),離京南下前夕即讓趙秉鈞交還袁世凱,留信一封表示謝意:

綈袍之贈,感銘肺腑。長者之賜,仁何敢辭。但惠贈五十萬元,實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讀自娛,有錢亦無用處。原票奉璧,伏祈鑒原。

這就是宋教仁,雖然譚人鳳說他「英而不雄」,但他是一個有自己的政治人格、有操守的人,袁世凱的金錢無法收買他。他是個有熱烈理想的政治家,不是為了追求高官厚祿。他是個「嶄新的人」,「非一般政治人物可比」,袁世凱那一套制人術因此在他這裡失去了作用。袁世凱見收買不成,便開始安排特務密切監視宋教仁的行蹤。

宋教仁這時已是眾望所歸,他如果能順利到達北京,根據約法組織內閣是任何力量都沒法阻止的。因此他1913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