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借書與痴》

《借書與痴》

中國宋朝的藏書家,對於借書和還書的問題,有一種有趣的理論。他們

有些人主張不借書給人,同時又主張借了書不應歸還。他們認為,借書給人

是一件痴事;還書給人更是一件痴事。這理論甚至成了俗諺,有人推而廣之,

認為向人借書,已經一痴;有書居然肯借給人,更是二痴;借出之後又向人

家索還,可謂三痴;借了書又還給人,是乃四痴。這借書四痴的理論,在北

宋藏書家之間頗為盛行,宋人著述中記載這故事者甚多,而且在字句之間各

家還有不同的見解,是中國藏書家關於借書問題的一段有趣的逸話。

呂希哲為呂公著子,徽宗時以黨禍罷官,所著《呂氏雜記》有云:「余

幼時,有教學老人謂余曰:借書而與之,借人書而歸之,二者皆痴也。聞之

便不喜其說。」

王懋《野客叢書》卷十云:「李正文資暇集云:借書籍俗謂一借一痴,

與二痴,索三痴,還四痴。又杜元凱遺其子書曰:書毋借人。古諺云:借書

一嗤,還書一嗤,後人生其詞至三四,識為痴。或曰:痴甚無謂,當作瓻。

仆觀廣韻注張孟押韻,所載瓻字,皆雲還書盛酒器也。故曾文清公證鄭侍郎

通鑒詩曰:借我以一鑒,餉公無兩瓻。又觀魯直詩云:願公借我藏書目,時

送一鴟開鎖魚。蘇養直詩曰:休言貧病惟三篋,已辦借書無一鴟。又曰:去

止書三篋,歸亡酒一鴟。又曰:慚無安世書三篋,濫得揚雄酒一鴟,乃作鴟

夷之鴟。近見漁隱復渠,亦引黃詩為證」。

王氏在這裡先否定了古諺所謂借書還書為痴或嗤的一般見解,而認為應

該作瓻,謂古人的禮節,借書還書皆以瓻盛酒為伴。接著又引了黃山谷、蘇

養直兩人關於借書的詩句,說他們都用鴟夷之鴟。一句話竟有四個不同的字,

可謂有趣。

痴與嗤的用意相近,都是對借書和還書加以譏笑的意思。至於瓻字,說

文和廣韻都是酒器。注云:大者一石,小者五斗,古借書盛酒瓶也。

古人借書還書都要用酒通殷勤,雖是古諺,可惜我們對於這風俗找不出

什麼可靠的根據。因為除了韻書在瓻字下的小注以外,不再有其他關於這借

書古俗的記載。至於蘇黃等人所用的鴟字,則因為鴟也是一種盛酒器。《游

宦紀聞》云:

「借書一痴,還書一痴,或作嗤字,此鄙俗無狀語。前輩謂借書還書,

皆以一榼。禮部韻雲,瓻盛酒器。山谷以詩借書目於胡朝請,末聯雲,願公

借我藏書目,時送一鴟開鎖魚。坡翁和陶詩云,不持兩鴟酒,肯借一車書。

吳王取伍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水中。應劭日,取馬革為鴟夷,瓻形。

范蠡號鴟夷子皮。師古曰,若盛酒之鴟夷。揚子云酒箴:鴟夷滑稽,腹大如

壺。師古雲,鴟夷,革囊以盛酒也。蘇黃用鴟字本此。」

作為盛酒器的鴟夷,根據諸家的考證,乃是用牛馬等獸類皮革製成的皮

囊,那形狀當如歐洲中世紀鄉間盛酒的豬皮囊,或者象渡黃河所用的牛皮筏。

至於所以名為「鴟」的原因,據謂是象形的,象徵鴟的腹大如瓠能容多物,

所以范蠡逃亡後自號鴟夷子皮,便是表示自己胸懷能忍耐容納之意。日本有

一種盛酒的陶器,形狀象是一隻貓頭鷹,挺著腹部,頗有揚子云所說的「鴟

夷滑稽,腹大如壺」之意,也許是中國古鴟夷的遺制吧。

說借書還書為一痴或一嗤,未免刻薄不近人情,但借書還書要用酒,又

未免太過鄭重。古人雖有以漢書下酒的故事,但藏書家恐怕未必個個都是酒

徒吧?我以為借書一痴還書一痴者,必是俗諺嘲笑藏書家的書痴氣,而古人

因了得書不易,空手向人借書不好意思,必然隨身帶一點敬儀,也許偶然有

攜一瓶酒的。若說借書還書必須用酒,而且如廣韻等書所注釋的那樣,借書

還書還有專用的盛酒器,則我就有點不敢輕信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