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就讀於福山市立大學醫學部看護學專業的辰見洋子從小便成績優異。初中畢業典禮上,還作為年級代表發表了演講。因此她的雙親對她充滿期待,辰見洋子本人也是抱著這種自覺成長起來的。自己是獨生女,一旦行差踏錯,雙親的晚年生活就沒保障了。

她早就想將來要成為一名護士,先到大醫院就職,再獨立出來,開展老人護理工作。這是她剛進入大學時便一直懷抱的夢想。因為若要當醫生,她的偏差值 有些不足,而家裡又沒有足夠的金錢餘裕供她上私立大學。

她想先大量積累護理經驗,等習慣了那份工作後,再在鞆開設一個NPO法人公司。洋子非常喜愛自己出生長大的鞆,認為全日本再也找不到這樣一個美麗的海港小鎮,所以她一點都不想離開。

她在大學裡得知海外有一種叫NPO的機構,日本很快也會出現。像老人護理這樣的社會服務性工作,不正適合利用那種機構嗎?她的計畫隨著學年的增長而變得愈發具體了。

她還曾經幻想,如果真的成立了這麼一個組織,自己就要當領導。她看看身邊的人,實在找不到能夠勝任組織中心人物的女孩子。放眼整個護理學專業,沒有誰會主動說出創建組織的提議,就算有人提出,她也不認為那個人比自己有能力。

這個組織應該由自己提議創建,自然也該由她來掌管。

她要在自己家旁邊租一個辦公室,招聘幾名女性員工,再以積分制的形式找幾個主婦來當志願者。附近那家百年老店可以改造成辦公室。這樣既能保持城市景觀,還能向政府要一些資金。除此之外,她還想展開富有地方特色的護理服務,想摸索前所未有的看護模式。那必須是個能夠引領全國、極度先進的模式。

洋子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與她的出生地鞆這個海港城市之特性有著密切的關係。這裡雖是個古老的海港城市,但地方過於狹小,無法進化為現代化的國際港口。雖然至今仍發揮著漁港的作用,但規模很小。又由於鎮中狹窄,無法引來企業工廠進駐。這直接導致了居民的流失和工作機會銳減,年輕人都往大城市跑。因此在這個小鎮上,老年人的比例正逐年上升。

日本正處於少子老齡化社會進程,到二〇四〇年至二〇五〇年,日本的老人,也就是六十五歲以上的國民,將佔國民總數的百分之四十。日本將是全世界第一個到達這一老齡化社會比例的國家。

而鞆的老年人只需再過幾年就會達到那個比例。換句話說,在與老年人有關的醫療問題上,鞆過不了多久就將走在日本的最前沿,也就是世界的最前沿。

只要在這裡從事針對老年人的醫療工作,嘗試各種方法,摸索出一個制度來,無疑會對日本的將來,乃至世界的將來做出前所未有的貢獻。

這對於選擇了護士這個職業,打算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項事業的洋子來說,是個充滿挑戰性的目標。

很快,高齡患者的醫療問題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日本醫療的中心。因為要不了多久,日本人中就有一半人口是老年人了。而這群人身體上存在各種病症,並漸漸走向死亡。因此,針對佔全國人口將近半數的人的護理,將成為每個日本人必須面對的日常問題,也會成為日本社會最大的話題。

可是,讓這些人全部住進醫院是不現實的。如果不經判斷就向不斷增加的老年人提供病床,醫院就會面臨倒閉——因為國家的法律規定,不能向他們收取醫療費。雖然有些殘忍,但今後將老人從病房裡趕出去的現象必然會逐漸增加。事實上,已經開始有大醫院走上這條路了。

被趕出來的老人該去哪裡呢?當然是回家休養,然後請護士和醫生到他們家裡進行診療和護理。醫生無法每周上門,因此,這樣的上門護理必定會以護士為主力。醫生只需按輪班制在醫院裡待命,有電話打來,再上門對需要急救的老人提供診療。

換句話說,上門問診和護理將會成為今後的主流。這也就意味著女性將成為戰鬥的主力軍,護士們將成為真正的主角。但如果將近一半的國民都是患者,人手就肯定不夠了。所以還要召集足夠的志願者,動員他們加入戰鬥。

為了激勵志願者參與,就要建立一個積分制度。年輕時進行志願活動得到的積分終生有效,等自己年紀大了,病卧在床時,就能用積分換取一定的免費護理。而為了實現這一點,就必須創建一個與行政直接相關的NPO法人組織。

到了這種制度得以實現的時代,她們這些護士也不能只掌握護理知識,還需要掌握護理老人的專門技巧。她們要召集志願者,對他們進行培訓,還要站在時代的前沿,發掘自身為社會發展建言獻策的演講能力和領導能力。從初中起,洋子就暗自覺得擁有這樣的能力。她每學年都會當一回年級委員或副年級委員,在學校里擁有一定的聲望。她認為自己的行動能力也絕不比男同學差。

一旦上門護理的工作走上正軌,她就要把自己一路以來的奮鬥歷程著書出版。然後偶爾到廣播節目里做做嘉賓,啟蒙社會大眾。當她高談闊論老人問題的未來和新制度的構思時,父母一定會為自己感到驕傲。她能得到社會的尊重,還能遇到一個合適的人。

但她現在還只是一名學生,還處於為一切打基礎、做準備的階段。洋子家並不富裕,父親是工資微薄的公務員,儘管只有三年,但要付清女兒的大學學費已經很勉強了。洋子之所以選擇護理學,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讓父母少付一年學費。

中午休息時,洋子在大學食堂的留言板上看到了招聘保姆的廣告。照顧對象是一個四個月大的男嬰,由於還在哺乳期,照顧起來應該挺麻煩的,但她還是想去試試。因為她所在的護理學專業有一門選修課是保育園實習,洋子選過這門課,積累了一些經驗,很希望能藉此機會實踐一下。

她打過電話後上門拜訪,孩子的雙親是居比修三和篤子夫婦,嬰兒名叫善樹。父親是做皮革製品的工匠,家裡的餐廳就是他的工作室,中間擺著一張兼做餐桌的大桌子,就是他的工作台。

孩子的父親話不多,給人感覺有點不好相處。母親雖然健談,但話語中總顯露出居高臨下的態度,並不是洋子善於應付的類型。但沒關係,她覺得自己能勝任。

若背對正門,面前就是通往陽台的落地玻璃窗。玄關左邊則是廚房。沒有窗戶的兩面牆上都是幾乎覆蓋了整面牆壁的嵌入式儲物架,放眼望去全是抽屜和雙開門柜子。儲物架里存放的大部分是加工皮革用的各種工具,還有數量驚人的皮革,分門別類地塞在裡面,塞得滿滿當當。這些東西佔據了整個儲物架的三分之二空間,剩下的地方則放著資料、書籍,以及皮革製成的藝術品和相冊等物。

但修三還是個成長中的工匠,僅靠皮革加工,尚無法養活一家人。為此,二人還在港口附近的一傢俱樂部打工,靠在色情服務業兼職賺取生活費。每到傍晚,他們就會一起出門,直到深夜才歸來。去的時候坐公交,回來則是計程車。除了周日,二人每天都去上班,跟全職差不多。孩子出生後,晚上就必須找個保姆來照顧嬰兒了。

居比家所在的內海小區正好在洋子從大學回家的路上,去打工很方便。那個小區離主幹道很遠,但洋子每天不是坐公交上學,而是騎車,所以並沒有感到不便。

洋子本來就很喜歡小孩子,也想把這次經歷當成自己生孩子前的練習,一石二鳥。她對這類工作很有興趣,孩子睡著時還能做點功課,對洋子來說可以稱得上最完美的兼職。

那是她開始兼職的第五天夜裡。已經完全習慣了工作節奏的洋子關掉起居室里的燈,一邊看電視一邊用奶瓶給善樹餵奶。陽台上的熒光燈一閃一閃的,應該是老化了吧。關掉大燈以後,她對那盞閃爍的熒光燈越來越在意,變得煩躁不堪,無法集中精神看電視和餵奶了。

正值夏日,陽台的落地窗敞開著,玄關的鐵門也打開一條縫,但她完全不擔心有蚊蟲飛進來。居比夫婦為了節省空調電費,吩咐她晚上盡量不要開空調,為了不引蚊蟲,她才特意關掉了起居室的燈。

關掉室內照明後,洋子借著陽台上的燈光看電視,覺得挺舒服的。這麼待著她也完全不會想開空調。小區所在的山丘離瀨戶內海不遠,常常會有海風吹過來。只要不是特別悶熱的天氣,即使是大夏天,夜間的室內也是很涼爽的。

最後,洋子放下奶瓶站了起來。電視劇放到一半,進入廣告時間。她抱著嬰兒,拉開紗門,走到陽台上。一直閃爍不停的熒光燈讓她有點受不了。

陽台的角落裡也堆滿了加工皮革的工具。洋子抱著嬰兒,小心翼翼地躲開那些工具,慢慢走到閃爍的熒光燈下。

抬頭一看,熒光燈的一端有些發黃。果然如此,是燈管老化了。她覺得自己應該把燈管拆下來。

曾有人告訴她,熒光燈最費電的瞬間是點亮的那一刻,一旦亮起來,就不太費電了。所以,這種不斷閃爍的狀態對一個節約用電的人家來說是最糟糕的。因為鎮流器不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