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共和國組建外交部

(24)早在與毛澤東一起指揮解放戰爭的馬背上,周恩來就指示及早儲備未來新中國外交人才,在戰爭環境下,周恩來向外事組提出了培養外事幹部的「三三制」,周恩來主持召開外交部第一次會議

1949年11月3日,中南海西花廳

他想起了從軍委外事組、中央外事組到共和國外交部……

吃罷午飯後,離開會不到十分鐘了。他將頭靠在沙發背上,稍稍閉了一下眼睛。他已經好些日子沒怎麼睡覺了。幸好他當時身體好。

那一年,他真是年富力強,精力特別旺盛,剛五十一歲。開國總理的擔子就夠重的了,還兼著另起爐灶的新中國外交部部長。昨天11月2日,中央政治局剛剛開過會議,討論並通過了政務院黨組正副書記和政務院所屬各部門分黨組書記的名單,他擔任政務院黨組書記,也同時兼任外交部黨組書記。

政府這一攤,是接過董必武為主席的華北人民政府的現有班子,再從東北及各地抽調人員加以充實。華北人民政府,從小到大,近兩年已經管理著華北五省地區。政府的管理,已經從多年來的解放區人民政府中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也培養了一批政府工作幹部。

相比較來說,外交工作,對新中國來說,幾乎都是全新的從頭開始。新中國宣告成立,在世界各國重新研究與調整其對華政策的時候,新中國也加緊進行與各種類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新中國不同於舊中國,不受過去任何屈辱外交的束縛,新中國外交無先例可循。新中國準備正式登上國際外交舞台,我們要組建新中國的外交部,我們要創建一支新中國的外交人員隊伍,我們要培養新中國新型的外交作風。

這是11月3日中午,等一會中午一點正,他召集了外交部的主要領導同志來他這裡開會。這是外交部組織機構建立起來的第一次會議。

他雖說是閉上了眼睛想休息片刻,卻並沒有入睡,關於外交戰線的思緒縈繞在他的腦海中,越想越是興奮。

他想起了我們的外交工作是怎麼開始的。

在二次大戰後期,我國抗日戰爭打得正艱苦,日軍正在國統區的華中、華南戰場瘋狂進攻,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卻日益在抗日鬥爭中方展壯大,抗戰的實力不斷增強。但是,由於國民黨當局的嚴密封鎖和矇騙宣傳,使發生在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和現狀很難為國內外廣大人們所了解。在德國法西斯即將被殲滅的時候,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的美國英國政府,已經將注意力從歐洲戰場轉向太平洋戰場,他們急需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根據地人民的抗戰實力,他們想他延安建立直接的聯繫。中國共產黨也急需打破國民黨的嚴密封鎖,取得國際上的了解和支持。他和南方局的同志們在重慶和國統區,克服重重困難,進行了大量的外交和宣傳活動,國民黨的封鎖被打破了,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先是1944年6月,一個由二十一人組成的「中外記者訪問團」訪問了延安,接著,8月間,美軍觀察組也到達延安。

他覺得,這顯然是中國共產黨外交工作的一次重要勝利。

8月15日,經毛澤東修改的《解放日報》歡迎美軍觀察組的社論指出:由於記者團和觀察組的到來,國民黨當局再想一手遮天欺騙國內外輿論已經困難了。他在8月18日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外交工作的指示》強調指出:「這次外國記者、美軍人員來我區及敵後根據地便是對新民主主義中國有初步認識後有實際接觸的開始。因此,我們不應當把他們的訪問和觀察當作普通行為,而應把這看作是我們在國際間統一戰線的開展,是我們外交工作的開始。」

在這些初期的外交工作中,他已經迫切地感到人手不夠,他更想到了未來,想到了抗戰勝利後的新中國,他曾在延安,就曾往重慶給擔任南方局外事組組長的王炳南寫信,信中強調:「現在延安也有同性質的工作,可是人手不夠,尤其熟悉英語的人不多,望你們在外也要多多注意儲備人才。」

1944年8月美軍觀察組到達延安前後,黨中央在延安成立了中央軍委外事組,由葉劍英任組長,楊尚昆協助。外事組人員有徐大年、柯柏年、黃華、陳家康、凌青等,主要負責同美軍觀察組的聯絡,還接待了美國特使馬歇爾、赫爾利等,並參與了抗戰勝利後軍調執行部我方的外事工作,取得了與美國人打交道的重要經驗。那時候,在軍調部也鍛煉了一批與美國人打交道的幹部,象李克農、伍修權、耿彪、黃鎮、姚仲明、韓念龍、黃華、柯柏年等。

隨著解放戰爭全面展開,黨中央從延安撤出,中央許多單位東渡黃河轉移至山西省,中共中央外事組就是在戰爭炮火中成立的,其中人員包括原從重慶遷至南京、後又撤回延安的南方局外事組全體人員,有王炳南、章文晉、吳青、陳浩等,還有從北平軍調部中的我方外事工作人員黃華、劉華峰、王朴、王光美等。中共中央外事組就是由這些人員為主組成的。1947年間,他當時在山西臨縣三交鎮雙塔村親自主持了中共中央外事組的成立活動,宣布了由葉劍英任主任,王炳南任副主任,統一負責管理黨和解放區的外交工作。當時歸中央外事組領導的機構,有由喬冠華、龔澎、張穎等組成的駐香港辦事處,在哈爾濱也有外事機構,還有一個與聯合國救濟總署聯絡的由董必武牽頭的解放區救濟總署。

他將頭靠在這沙發上,說是想睡一會覺,真是越想就越睡不著了……

實際上,中共中央外事組就是建國前主管外交工作的領導機構,是共和國外交部的前身。

1947年下半年起,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他隨同毛澤東,在馬背上轉戰陝北,在指揮著各戰場戰役的時候,他已經看見了全國勝利的曙光,一直關心著外交事業,已經在籌劃未來共和國的外交蘭圖。他已經預見到即將誕生的共和國在外交上需要一批新型的幹部,於是,他於1947年7月、11月,兩次寫信給具體領導外事組工作的王炳南,要求外事組抓緊培養外交幹部,加強調研工作,加強政治和外文學習。為了在戰爭環境下培養這批幹部,他向外事組提出了具體可行的辦法。

他在1947年7月12日寫給王炳南的信中,就指示說:

你們應以三分之一的人數編譯書籍,三分之一的人數輪流參加參加土地改革,三分之一的人數做一般工作。

這種「三三制」,是在培養和鍛煉外事幹部隊伍這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上,走自己的路。他要求外事幹部參加土改,一方面是使幹部鍛煉其政治立場;另一方面,是讓外事幹部熟悉國情民情,因為不了解國情民情就根本無法向對方介紹自己,也無法正確地執行政策。同時,他要求外事幹部了解和研究工作對象,他要求外事組盡量收集和整理出一些調研材料,他親自出了些題目,要求外事組、香港及哈爾濱的同志分別承擔一些調研任務,指示外事組要著重研究當時與我們關係重大的美國。因而,即使在西柏坡的山溝里,中央五大書記的手中,都備有外事組編寫提供的《美國手冊》。

他還特別想到及早培養年輕的外事幹部,到了1948年,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他指示在張家口外語幹部訓練班的基礎上,吸收從平津和各解放區來的學員,在石家莊附近的南海山村成立了中央外事學校,由葉劍英同志直接領導。這批學員中的大多數人在建國後參加了外交部的工作,成了共和國外交戰線首批年輕的基層幹部……

屋外有了腳步聲打斷了他的回憶與思考。

他聽得清那些腳步聲忽然停住或變緩了,他還聽清了李克農的安徽腔悄聲地說:「等等再進,讓總理多睡一會。」

他睜開了眼睛,抬起了頭,還站了起來,朗聲說:「同志們進來呀,我沒有睡。等著你們吶。」

周恩來主持召開的外交部第一次會議

與會者進屋來了,都很高興,很興奮。要知道,11月3日正午一時正,在西花廳周恩來辦公室召開的這次會議,是新中國外交部組織機構建立以來的第一次會議。

到會的是外交部的李克農、王炳南、董越千、柯柏年、喬冠華、龔澎、賴亞力、楊剛等。王炳南說:還有閻寶航、伍修權、章漢夫等同志在準備交接工作,或者正在來北平的路上。

周恩來很熱情地逐一問起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情況。

會議討論了外交部科長以上的幹部配備,討論確定了外交部各司的排列次序為東歐司、亞洲司、西歐非洲司、美洲澳洲司、國際司與情報司,另有條約委員會、外交政策委員會排列在後,還有辦公廳。用王炳南的話說,最早的外交部就是「六司兩委一廳」。

會議決定成立聯合辦公室,部領導、辦公廳和當時設立的各司、委員會等負責人聯合辦公。各司負責人將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會議正式通過任命。

會議討論決定設顧問及專門委員,聘請有關專家何思敬、周鯁生、錢瑞升,及原海牙國際法院大法官梅汝為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