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是戰?是和?張、楊將軍為國犧牲自我

★蔣介石提出解決西安問題的方案,意在拆散西北「三位一體」。處在困境之中的楊虎城,決定以戰促和,迫使蔣介石放張,中共支持這一戰略設計

★東北軍內部形成兩派,少壯派主張與南京衝突到底,救出張學良;主和派主張接受南京的條件,徐圖救張。「戰」與「和」的衝突導致了東北軍的分裂

★中國共產黨在西安事變後,堅持原則繼續與國民黨談判,促使蔣介石履行抗日承諾,實現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舉國團結抗日禦侮的局面終於掀開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歷史新頁

張學良送蔣回京後遲遲未歸。

1936年12月26日下午1時許張學良飛抵南京,在洛陽換機後引發的些許不快並未使他想得更多,因而當他到達南京見到東北軍的舊部荊有岩、魯穆庭時仍掩飾不住他把天戳了個大窟窿的快意,一見面就興奮地說:「(我)為國家的抗日辦了一件大事,蔣先生答應一致抗日了」,「我明後天就要回去」。

27日上午,荊等再去看他,張學良說:「我尚有事,今天走不了啦!要遲幾天走。」

按他在行前所下的手令說「最遲三五天」的期限,12月31日應是回西安最遲的時間了。但這一天,西安方面不僅沒有張副司令回歸的任何訊息,而且傳來一個令人驚愕的壞消息:張學良將在南京受審。

第二天,也就是1937年元旦,這一消息得到確認。幾天過後,雖然張學良被判的10年徒刑得到赦免,但赦免令卻留下了一個超越法律的「尾巴」——「由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

什麼叫「管束」?

此時的中華民國法典上找不到這個辭彙。按照今天的說法,類似於「管教」,即對某些有罪行的人,由政府和群眾監督教育,使之改過自新。但這種被管教的人是自由的,他可以自由地生活、工作,只是他所從事的活動需要受到某些監督。而張學良顯然不屬這種類型,他自被宣判以後即失去了人身自由。

那麼,對張學良的處置適用了什麼法律呢?也就是說張學良今後的前途是什麼呢?是繼續被關押?還是能夠被放出來?人們找不到法律依據,因而誰也說不清楚。

這不能不引起西安方面的極度不安。

引起西安方面不安的,還不光是張學良的安危問題。蔣介石還要徹底拆散西北的「三位一體」,迫使張、楊的部隊完全置於南京的控制之下。1月1日,蔣介石召集軍委會辦公廳主任朱培德、重慶行營主任顧祝同、甘肅綏靖主任朱紹良、參謀本部廳長林蔚等,舉行會議,確定西北問題的方針。會後,根據會上確定且由蔣介石提出的政治為主、軍事為輔的方針,以及「用軍事壓迫手段,迫使西安就範」的行動策略,蔣介石立刻部署5個集團軍的兵力對西安形成夾擊態勢。

東線:以顧祝同為總司令的第一集團軍,轄10個師,位於潼關以西至華陰、華縣,沿隴海路西進;以陳誠為總司令的第四集團軍,轄10個師,位於第一集團軍右翼,沿渭河北岸西進;以衛立煌為總司令的第五集團軍,轄4個師,置於第一集團軍左翼,在潼關以南的商、雒一帶,從東南方向威逼西安。

西線:以蔣鼎文為總司令的第二集團軍和以朱紹良為總司令的第三集團軍,位於陝甘邊境,共有15個師,從西面對西安構成威脅。

東西兩翼第1線部隊共39個師,第2線部隊約10個師。此外,以毛邦初為指揮官的空軍部隊也加入戰鬥序列。

蔣介石違背諾言,並以武力威脅逼迫西安屈服的行動意圖,使西安方面極為氣憤。於是,圍繞如何反擊南京的軍事壓迫,如何營救張學良返陝復職,西安向南京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西安方面內部圍繞是以戰求和,還是以和避戰的問題,也發生了爭論和摩擦,而這些對於西安事變的結局,對於張、楊的個人命運都產生了影響。

圍繞西安事變「善後」的鬥爭可謂是一波三折!

★蔣介石提出解決西安問題的方案,意在拆散西北「三位一體」。處在困境之中的楊虎城,決定以戰促和,迫使蔣介石放張,中共支持這一戰略設計

蔣介石回到南京以後,西安事變如何進行善後便成為舉世關注,也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在蔣介石看來,西安是他的「滑鐵盧」,是他終生的屈辱。對他的統治構成威脅的不是張、楊個人,而是這兩支部隊,是在共產黨主導下的「三位一體」。解決西安問題,必須拆解「三位一體」。

蔣介石對拆解「三位一體」設計的策略是:第一步,扣押張學良,使東北軍群龍無首。第二步,對東北軍和17路軍進行分化,力圖從兩軍內部打開缺口,弱化兩軍的力量。第三步,將兩支部隊調離陝甘,使之遠離中共,再各個擊破。

在這一策略指導下,南京國民政府提出了解決陝甘善後的四大目標:

一、整頓東北軍和17路軍,規定國民黨「中央軍」入陝部隊與東北軍和17路軍進入國防準備位置,由國民黨中央嚴加整頓充實。

二、更換人事組織,擬任命顧祝同為西安行營主任,綜理陝甘青寧軍事及西北國防準備事宜,以王樹常為駐甘綏靖主任,在行營指導下,擔任甘肅綏靖事宜;以楊虎城為西安綏靖主任,在行營指導下,擔任陝西綏靖事宜,馮欽哉為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于學忠撤職留任,戴罪立功。

三、國民黨「中央軍」、東北軍、17路軍各劃分駐地,分而治之,規定:

1.從潼關沿鐵路至寶雞再沿渭河至天水泰安線(含閬、朝邑、華陰、華縣、渭南、臨潼、西安、雒南、商縣、蘭田、三原、涇陽、咸陽、興平、雩縣、醴泉、武功、整厘、扶風、岐山、風翔、寶雞、汧陽、隴縣、清水、泰安、郡縣、天水、通渭、甘谷等縣),歸國民黨「中央軍」駐防;

2.17路軍直屬各警備旅移駐止寧、枸邑、永壽、靈台、寧縣、長武、彬縣、麟游、乾縣、淳化、耀縣等縣,孫蔚如部第17師移駐甘泉、富縣、中部、宜君等縣;

3.馮欽哉部駐防大荔、蒲城、白水、澄城、韓城、宜川等縣;

4.東北軍一律恢複1936年12月1日前原位置;

5.現在黑城、鎮海、原同、心城一帶的國民黨「中央軍」,暫駐原地整理。

四、軍需統一,陝甘各駐軍的餉糈,由國民黨中央統一發給,在西安設軍需局辦理軍需發行,由行營指導和監督。

上述四大目標,表面看起來是著眼和平解決陝甘善後的,但其實質是在和平的幌子下分化東北軍、17路軍,拆散「三位一體」聯盟,實現「中央軍」進駐陝西,並威脅紅軍,意在通過談判達到用戰爭手段才能達到的目的。還以更換組織人事的手段,撇開張學良,用顧祝同代替張學良,將陝甘軍政置於國民黨中央的管轄之下;駐地劃分是將東北軍和17路軍置於「中央軍」的監視之下;軍需統一則是要陷斷東北軍和17路軍的軍餉來源,阻止其勢力的進一步擴大,使其更加依賴國民黨中央;而軍事整頓只不過是削弱東北軍和17路軍的代名詞而已。

為了使西安方面接受南京的條件,蔣介石於第二天又對上述方案作了兩點補充:

(甲)東北軍全部應先調集甘境,歸王樹常節制指揮,並負責整理。

(乙)17路軍除准在西安酌留一部分外,余照昨電辦理。

蔣介石回南京短短几天,就改變了在西安許下的條件,有人對他回到南京短短10天之內的「賴賬」記錄作了統計,大概有如下7條:

1.「中央軍」自12月25日撤出潼關一條不但徹底抹了,而且還大量開進。

2.西北各省統由張、楊負責一條全抹了。

3.張學良已被扣押,保證他們安全的承諾不算數了。

4.蔣介石並沒有按其在西安的承諾,辭掉行政院長;清除親日派只是象徵性的,何應欽還是軍政部長;改組政府、容納進步分子毫無動靜。

5.召開救國會議一事根本未提。

6.蔣介石回京後也未下令釋放「七君子」(「七七」抗戰開始後「七君子」才取保釋放,直到1939年1月高等法院才撤銷起訴)。

7.「中央軍」大兵壓境,內戰有重新爆發的危險。蔣介石在西安登機前曾說:「今天以後發生內戰我負責。」但回到南京不幾天重又派出大軍殺向西安,拉開重開內戰的架勢。

蔣介石的所作所為,證實了楊虎城此前對他的擔憂是正確的。

面對蔣介石的武力威脅,以楊虎城為首的西安方面做出了針鋒相對的反應。楊虎城認為,蔣介石此舉意在拆散西北「三位一體」,而西安的團結關鍵在於擁有重兵的東北軍的首領張學良。張被扣於南京,西安等於群龍無首。張學良臨走前雖然將東北軍的指揮之權賦予楊虎城,但對於只忠誠於張學良的東北軍來說,楊虎城作為一個外人是很難駕馭他們的;張學良同時把東北軍的指揮重任交給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