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放蔣?扣蔣?西安內部又生歧見

★蔣氏拒不簽字引起兩軍將士的疑慮。張學良的放蔣主張使部下深為擔心,多數意見認為:西安事變是大家提著腦袋乾的,不是張、楊的個人行為,沒有具體保證,不能輕易放了蔣介石

★張學良硬著頭皮做部下的工作,張、楊為此發生爭執,兩軍內部更是頻出強硬信息。最終周恩來出面調解才達成釋蔣共識

★張學良早已定下釋蔣決心,但過於倉促的「無條件釋蔣」,使張、楊失去了制約蔣介石的「底牌」

在蔣介石接受了西安方面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條件之後,釋放蔣介石的問題便提上議程。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放蔣、怎樣放蔣?西安方面參與事變的將士,包括張、楊都有著不同的考慮,這些不同的考慮,本來是正常的,也與放蔣本身無關,因為張、楊早已就放蔣問題達成高度一致。但是,一刻不離開西安,蔣氏懸著的心就放不下。何況,「不同的考慮」本身潛藏著變數,這再度引起多疑的蔣介石和宋氏兄妹的不安……

★蔣氏拒不簽字引起兩軍將士的疑慮。張學良的放蔣主張使部下深為擔心,多數意見認為:西安事變是大家提著腦袋乾的,不是張、楊的個人行為,沒有具體保證,不能輕易放了蔣介石

實際上,放蔣的和平談判是分兩步進行的。

第一步,即商談使蔣答應張、楊、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各項條件。但是,在談判開始之前,蔣介石就提出了一個先決條件,即商定的條件,他以「領袖的人格」作擔保,而不作任何書面簽字。

既然是談判,就有一個簽字生效的問題。沒有簽字的協議,誰來保證它的真實性,誰來保證它的效力。蔣介石所講的以「領袖的人格」擔保,這是開天闢地第一次,不能不讓人有所擔憂。

蔣介石為什麼不簽字?是為了在歷史上不留下任何文字的東西,以維護他個人的所謂領袖尊嚴,還是一開始他就為此後違背承諾而埋下伏筆呢?

起初,西安方面並未過多考慮,張、楊為了抗日的民族大義,認為,只要蔣能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剿共」,領導抗日,不簽字也是可以的,就是簽了字,想撕毀協議,易如反掌,拿他也沒辦法。周恩來將這一情況報告中央,毛澤東複電時,也同意可以不簽字,並說:「要他簽字幹什麼,簽與不簽一回事嘛!他要推翻的話,簽了字也沒有用。」

但是,隨著談判的進展,這個問題凸顯出來,這就出現了第二步,即怎樣擔保,以及怎樣對蔣介石的「領袖的人格」擔保進行某些約束。

這一步的工作中共已經做了,24日晚的蔣周會談,實際上就是索要蔣的進一步擔保。宋子文在12月25日的日記中記述了這一過程。宋寫道:

周見了委員長,解釋說:一年來,中共一致在力圖避免內戰,以保存國家實力。他們並未從西安事變中索取任何資本,所提建議措施與數月前之主張並無二樣。現在他們想要他做出如下保證:(1)停止「剿共」;(2)容共抗日;(3)允許中共派代表到南京向他解釋其主張。

委員長答日:紅軍北上抗日一直為其心中願望,若如周之所言,他們願意停止一切赤化宣傳,聽從他的指揮,他將視其軍隊如己出。在「剿共」之所有歲月里。他一直記懷中共之領袖,他們許多人皆曾為其部下。既然他能對桂系施以仁懷,那他對中共亦一定能慷慨對待。他已委託張來改編紅軍,若紅軍對其效忠,他們將享受胡宗南軍隊一樣之待遇。在他充分休息後,周本人可親赴南京,繼續討論。

從宋子文上述日記透出的信息看,周恩來是從抗日的大局上要求蔣介石作出進一步保證的,涉及較多的是抗日和「剿共」的大事,不可能詳盡到張、楊及其他參加事變的將領個人的安危問題。

張學良自恃與蔣介石、宋美齡的特殊關係,特別是發動事變他本來就沒有加害於蔣介石的意思,而單純為了抗日,現在抗日的要求蔣介石答應了,他認為應該放蔣回去。至於個人安危,他早就置之度外,張曾不止一次地說:只要抗日能實現,就是犧牲我張學良,甚至東北軍,也是值得的。所以,他對安全保證的問題較少考慮。

而作為參加這次事變的眾將士來講,安全保證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當蔣介石拒不在協議上簽字的消息一傳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將士覺得,蔣介石不簽字,就是想著將來不認賬,這關係著十幾萬人的生命,不能輕易放他走了。

17路軍的將領們反應很激烈。他們認為,張學良同蔣介石的關係非同一般,所以蔣介石可能會原諒張學良,但決不會原諒一同參加事變的17路軍的將領。他們甚至想乾脆把蔣介石殺掉。

東北軍的將士也不同意在沒有具體擔保的情況下放蔣。

於是,張、楊委託他們的智囊幕僚討論提出意見。23日下午,高崇民主持召開設計委員會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杜斌丞、申伯純、王炳南、應德田、盧廣績等。會議主要討論兩個問題:一是和平談判的條件;二是在什麼條件下才能釋蔣。與會者關心的是最後一個問題,因而討論自然地集中到這個問題上面。對這個問題,與會者辯論非常激烈,他們提出須有下列二項保證才能釋蔣:

一、「中央軍」撤出潼關,解除對西安的軍事威脅。建議由閻錫山出來做保證人。並將潼關至洛陽之間劃為緩衝地帶,由晉軍駐防,使蔣介石想報復也報復不了。

二、先釋放在上海被捕的救國會「七君子」,取信於全國人民。

和平談判的會議記錄人應德田情緒激烈地說:蔣介石是大家提著腦袋捉的,不是張、楊兩個人的事情。他們想捉就捉,想放就放,不行!現在蔣介石還在我們手裡,不聽我們的話,我們乾脆就先把蔣幹掉。

會議最後作出決議:沒有保證,蔣不能走。

發動事變的另一個主角——楊虎城,也主張有條件放蔣。

楊虎城原本是不主張放蔣,或者說是主張緩一步放蔣的。12月18日,周恩來與其會談後形成了和平解決事變的共識。但是,對於放蔣,他堅持必須是有條件、有保證的。20日,張學良在新城指揮部同楊虎城商量正式談判和釋蔣問題時,楊虎城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必須改變,蔣介石至少應以談話方式向全國公開表明這一態度。當天,宋子文已到西安,張學良告訴楊虎城:蔣介石已經暗示可以同意張、楊的團結抗日主張,但由於他不在南京,無人作主;並說抗日是有準備的,只是沒有完成,不能不採取穩健辦法,等等。據此,張學良希望楊虎城同意放蔣。他說:「蔣屢次表示,他以人格作保證,看來不至於欺騙我們。」楊虎城說:「放他是一定的,你不要著急,看看下一步再說。」24日上午,雙方談判當中,宋子文提出蔣介石下令停戰撤兵即回南京的要求,楊虎城與周恩來都沒表同意。

楊虎城為何對有條件釋蔣如此執著?

這是因為,楊虎城從1929年附蔣以來在多年與蔣打交道的經歷中感到,蔣介石根本不是一個守信義的人,與他談信義是幼稚的。楊不止一次說:與蔣介石斗,「中國任何軍閥,包括我們在內,都『經不下』(陝西話「鬥不過」的意思),只有共產黨才夠得上蔣的『敵手』」。因而,他對蔣介石的擔保根本不信,他雖然對放蔣沒有意見,但對如何放法,卻認為必須嚴密考慮,絕不能輕信所謂「人格擔保」。只有抓住了他的辮子,才能使他有所顧忌而不至自食其言,或回過頭來打擊報復。

扣蔣之後,楊虎城及其親信曾設想過對蔣的處置方案:

(一)「挾天子以令諸侯」,留蔣在西安,以「三位一體」保證蔣的安全,讓蔣在西安發號施令;(二)要蔣簽署秘密協議,保證不外泄;(三)由蔣向全國作一次廣播,或有一個政治性文件,表明態度,可不涉及協議具體內容。

隨著談判的進展,前兩項已經不能成立,但要蔣公開表明態度還是可以考慮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按照楊虎城的意見,像放蔣這樣重大的問題,必須三方面取得一致的意見,特別是應當尊重中共方面的意見。他一貫認為,共產黨對付蔣介石的辦法多,而且比較高明。放蔣之前,也還必須有一套布置,對部隊幹部和群眾解釋清楚。所以,他不同意匆匆放蔣。

楊虎城這種想法,代表了西安內部絕大多數人的意見,有資料表明,除了張學良本人外,其他人都主張有保證放蔣。24日午夜,中共中央在給周恩來的複電中也表明了這樣的態度:

楊虎城一直主張有條件釋蔣。捉蔣後,他曾與幕僚們商議過,設想與蔣簽署秘密協議,至少要蔣向全國發表一次廣播講話,以表明態度,楊擔心沒有相當保證就釋蔣,難免他回京後不對事變發動者進行報復。張楊部下也大都主張有條件釋蔣。

周恩來也是主張有保證、有條件釋蔣的。他同楊虎城一樣擔心蔣動搖,並考慮讓蔣作出相關保證。24日晚,在給中共中央報告蔣介石對談判態度的電文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