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討伐?和解?南京內部爭鬥激烈

★南京國民政府:形成取蔣代之的「討伐派」和救蔣出險的「主和派」。一方主張迅速用兵於西安,一方主張滿足張、楊抗日要求以談判實現和解。雙方的分歧逐漸演變成兩大集團的利益之爭

★地方軍政實力派:南京當局意欲拉住他們,向西安施壓;張、楊則意欲爭取他們的更多支持以在談判中佔據主動;各地大員也企望在事變中贏得更多利益。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使地方實力派處在矛盾之中

★國民黨中央在拉攏地方實力派方面,所擁有的政治、經濟資源的優勢,是張、楊無法相比的。這種不利因素從一開始就是存在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南京當局不斷加大對各地方大員軟硬兼施的力度,以及其後宋氏姐妹赴西安和談,使各地方實力派的觀望態度進一步拉升

西安事變消息傳到南京的最早時間是在12日上午,而軍政部長何應欽是第一個獲知消息的人。他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

我在南京,首先獲得這個消息,是從路局方面得來的。先是12日上午9時起,西安的電訊忽然中斷,當時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接著從路局方面傳來的信息,說西安方面可能發生了兵變。因為是日上午9時左右,有部隊軍官去對站長說,車子要聽他指揮,不能隨便開駛,由此獲知西安確實發生了不尋常的事件。不過,這時候,外界還不知道西安發生了什麼事情,以當時電訊、交通的困難,我也只有一面發電前方查詢,一面等待情況進一步的了解。原來張學良東北軍所屬炮兵第6旅旅長黃永安,率同第17團團長葉筱泉,駐在洛陽。由於洛陽地位,適當臨潼東西要衝,又為我空軍重要基地,所以張學良在發動變亂之初,12時清晨,即急電黃旅長,囑其立即挾持洛陽中央銀行,指揮洛陽軍分校東北籍軍士教導大隊長趙雲飛,協同襲擊洛陽軍分校及航空分校,封鎖洛陽機場不準有一架飛機起飛。黃旅長於接到張電報後,深明大義,不但沒有舉動,而且持電立即晉謁洛陽軍分校主任兼洛鞏警備司令祝紹周,表示願意服從中央。

祝紹周接獲這個報告,為爭取制敵先機,立即先電知駐成陽之萬耀煌軍(萬耀煌本人當時已在西安被扣),回軍西安,並令原駐洛陽之樊崧甫軍第28師董釗部,立即進駐潼關,以扼陝省咽喉。

我於中午後,接到祝紹周第一個電報報告,原電云:「限即刻到,分送南京何部長、朱主任鈞鑒:密。(1)西安發生事變,真相不明。(2)委座在西安、在臨潼,尚不明了。(3)頃處置如下:(甲)已通知萬軍長,由成陽回師西安,協同樊軍,聽候命令。(乙)已通知樊軍由洛陽將主力西進,協同萬軍聽命。(丙)飛機全部飛西安偵察並處置。(丁)請鈞座飛洛坐鎮。職祝紹周呈文已參印。」

其後,據空軍偵察報告:西安城門緊閉,城市軍隊甚多,且時有槍聲,城外正趕築戰壕及防禦工事,臨潼道上軍運頻繁,而蔣公駐節的華清池。卻誾焉無人。

接著,又接到駐洛陽第46軍軍長樊崧甫文已參秘電,除報告張學良致炮6旅黃旅長電令外,並稱:「西安電話線業已斷絕,恐有事變。除以28師集中潼關,對西警戒偵察外,甫並親率79師237旅續進,其79師主力,仍在鞏洛路警護,乞速應機處理,加派部隊來洛陽,為盼。」

何應欽得知上述情況後,即刻電告了正在上海的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電文說:「據報今晨9時駐西安之105師叛變,至11時西安臨潼間有極密槍聲。委座昨晚在臨潼,今日駐節何處尚未查明,已派飛機前往偵察。」何應欽在電文中還講:「此事漢卿是否與聞,固不得知,惟據報駐洛之炮兵黃永安旅曾奉漢卿密電,令其派兵看守洛陽機場及各銀行。若果屬實,殊堪憂慮也。」

中午過後,蔣介石在西安被扣的消息被正式確認。因為,張學良與楊虎城的「通電」已傳到南京。稍後,張學良給孔祥熙和宋美齡的電報也到了南京。

孔祥熙是在下午3時收到何應欽的密電的。不多久,南京的孔祥熙公館也用電話彙報了張學良的來電及其內容。電文說:

孔部長庸之我兄勛鑒:弟對國事主張,曾經商討,區區苦衷,諒蒙鑒及。不意介公違反眾論,一意孤行,舉整個國家之人力財力,消耗於內戰。吾兄職掌財政,當能洞悉。綏東戰起,舉國振奮,乃介公蒞臨西北,對於抗日,隻字不提,而對於青年救國運動,則摧殘備至,弟陳辭再再,置若罔聞!伏思中華民國,非一人之國家,萬不能忍一人而斷送整個國家於萬劫不復之地。弟愛介公,八年如一日,今不敢因私害公,暫請介公留住西安,促其反省,決不妄加危害。我兄遇弟至厚,當能諒其無他,披瀝奉聞,並乞明示。此間一切主張,並以「文」電奉陳。張學良叩。震印。

全國各地得知西安事變要更晚一些,因為西安內部發生了叛變事件,延遲了發往全國新聞的時間。這名叛徒就是東北軍的交通處處長蔣斌。扣蔣成功後,張、楊把早已準備好的向全國各界的通電交由蔣斌「限時發出」,但蔣斌有負於少帥,不僅扣下通電不發,反而向南京何應欽密報了西安事變的情況。第二天山東韓復榘向其西安的代表電詢西安事變的真相時才發覺蔣斌的背叛行動。何應欽利用西安信息遲發的被動,立即嚴加控制全國的郵電系統,嚴秘封鎖來自西安的一切消息,致使外界一時對西安事變的真相無從了解,張、楊發動兵變的真實動機更是鮮為人知。而何卻開動宣傳機器,捏造謠言,混淆視聽,把一條條駭人聽聞的消息發往全國乃至全世界,給張、楊政治上造成了很大被動。

儘管如此,由於張、楊及時採取了補救措施,爭取輿論支持;由於蔣介石的倒行逆施已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還由於居特殊地位的蔣介石業已被扣於西安,一時間南京群龍無首,一一片混亂。西安事變的發生,旋即引發了國民黨各種政治力量的重新組合和為維護各自利益所展開的激烈鬥爭。

★南京國民政府:形成取蔣代之的「討伐派」和救蔣出險的「主和派」,一方主張迅速用兵於西安,一方主張滿足張、楊抗日要求以談判實現和解。雙方的分歧逐漸演變成兩大集團的利益之爭

國民黨內部一向是黨內有黨,派中有派。它在掌權的10年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為首的統治集團。在國際上,他們依靠英、美的支持,通常被稱為英美派。而蔣介石成為國民黨內最大的實力派,除他之外,沒有第二個人能夠駕馭國民黨。

國民黨內還有一個親日派,它的首領是汪精衛,其重要骨幹如何應欽、黃郛和所謂的新政學系的楊永泰、熊式輝等知名人物,也有一定實力。特別是汪精衛,在胡漢民死後和抗日戰爭發動前,是國民黨內唯一可以與蔣介石抗衡的人物。1935年11月,汪精衛在國民黨五全大會上遇刺後辭去行政院長職位並赴德養病,從而使親日派在政府中的力量受到削弱。

西安事變發生之時,蔣介石集團的主要人物孔祥熙、宋美齡、宋子文等均不在南京,孔祥熙和宋美齡在上海治病,宋子文正從香港返國的途中。因而在南京國民政府內,軍政部長何應欽便成為唯一擁有實權的人。

何應欽政治上的上升離不開蔣介石。1924年蔣介石出任黃埔軍校校長時,何應欽被委以總教官,自此與蔣介石結下淵源。1925年初,陳炯明在東江發生叛亂,企圖推翻廣東革命政府,何應欽率教導第1團隨蔣介石的右路軍出征討伐,先是攻克淡水、海豐,後又阻止了棉湖之敵的反撲。第一次東征勝利後,蔣介石兼任第1軍軍長,何應欽隨蔣的升遷而升遷,成為第1軍第1師的師長。1926年蔣介石離開第1軍,專司「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提名何應欽接替了他的第1軍軍長職務。

蔣介石把何應欽視作嫡系和心腹淵源甚久,黃埔軍校時期,在軍校內部國民黨和共產黨兩種思想和勢力不斷鬥爭之時,何應欽站在蔣介石一邊,成為軍校中國民黨勢力的骨幹。這一點蔣介石看得是清楚的。為獎賞何應欽的忠誠,中山艦事件後,蔣介石任命何應欽兼任軍校教育長。接著進行的「二次北伐」蔣在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後又把第1路軍總指揮的重任交給何應欽;而自任第2路軍總指揮,由白崇禧代理,以陳調元為前敵總指揮;第3路軍總指揮則是交給了李宗仁。此種安排,蔣介石對何之器重,對白之不信任可見一斑。正是此種安排,導致了在1927年夏的白崇禧出面「逼宮」,而也是以此為契機蔣、何出現裂痕。

那是1927年六七月間,北伐軍攻克孫傳芳佔領的徐州、準備進攻濟南之時。國民黨內部出現了「寧漢之爭」,因為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共事變另立南京國民政府而發生寧漢分裂,而武漢國民政府當時尚未「分共」便決定東征討蔣,為對付武漢國民政府的討蔣軍事行動,蔣介石下令其管制下的各路軍南返,集結於長汀,而何應欽的第1路軍旋被調回南京。這一命令不僅擱置了攻克濟南的計畫,而且給了已處敗勢的孫傳芳等軍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