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危機?復甦?南京國民政府在彷徨中迎來1936

★放眼世界:狼煙滾滾,野蠻代替理性,佛朗哥挑起西班牙內戰,德國挑戰歐洲,義大利將阿比西尼亞劃入自己的版圖,法西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甚囂塵上

★近看中國:日本佔據我半壁河山,國家經濟陷於癱瘓,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招致南京國民政府危機四伏,英美支持軟弱無力,南京國民政府不得已將目光轉向蘇聯

★中日民族矛盾日益上升至主要地位,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在力圖緩和對蘇關係的同時,尋找與政治對手中國共產黨談判溝通的渠道

公元1936年,是中國農曆丙子年。

這一年,是中國推翻清王朝、趕走宣統皇帝第25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第15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開始侵佔中國東北後的第5年。

這一年,距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還有9年,距南京國民政府一朝覆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還有13年。

這一年,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近代史上都佔有著不容忽視的一頁。這一年無論是中國國內還是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都堪稱是波詭雲譎、危機四伏。國際上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已然形成,侵略魔手到處伸張,和平、正義被公然踐踏。而與法西斯強權之國日本比鄰而居的中國,自然更難免法西斯勢力的侵侮,中華民族已到了危機深重的最後關頭。國際法西斯的猖獗,激化著它們與世界民主進步勢力的矛盾,而法西斯日本意欲變中國為其獨佔殖民地野心的實施,激化著其與中華民族的矛盾,使中國國內各階級、各階層在民族危機面前演繹著空前的分化與重組、呼號與抗爭,就在這一年的初冬時節,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了……

★放眼世界:狼煙滾滾,野蠻代替理性,佛朗哥挑起西班牙內戰,德國挑戰歐洲,義大利將阿比西尼亞劃入自己的版圖,法西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甚囂塵上

這一年,在世界史上留下記錄的重大歷史事件有以下幾件:

第一件:西班牙誕生繼蘇聯之後又一個共產黨執政的政府。

這個在民主選舉中合法產生的左翼政權,一上台就受到反對派的仇視。在一連串不斷發生的暴亂事件後,法西斯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之間的衝突終於由謾罵攻擊發展到走向街頭。這使代表右翼利益的前軍隊總參謀長、後被貶為迦納利群島軍事總督的佛朗哥看到了自己「翻身」的機會,他率領西屬摩洛哥軍隊,在控制摩洛哥之後,跨越非洲向西班牙挺進。西班牙軍隊中佛朗哥的追隨者,也在一些城市發動軍事叛變。叛軍在與政府軍的作戰初期顯然處於劣勢,但並沒有承認失敗。

佛朗哥在一次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咄咄逼人地宣稱:「不會和解,也不會休戰。我會繼續為進軍馬德里做好準備。我將會前進。我將攻陷首都。無論花費多大代價,我都要把西班牙從馬克思主義手中解救出來。」他還要求西方社會站在他的一邊:「歐洲必須認識到,不能讓西班牙成為第二個共產主義政權,從而利用他的戰略地位把『紅色』言論散布到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甚至是美國。列強們必須看到這一點。法國必須看到這一點。」

佛朗哥煽動性的語言把他的國家分成了兩個陣營。支持他的是:君主主義者、地主、天主教會僧侶集團、天主教省份的小土地所有者、納瓦拉守舊地區的農民、大部分軍官以及商業中產階級,這些人認為共和國只會帶來獨裁和騷亂。而執政的共產黨左翼的支持者則是:自由主義者、天主教徒、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無政府工會主義者、國民自衛隊的成員、海軍以及12%的軍官、巴斯克民族主義者。

戰火使兩大陣營遭受幾乎是對等的傷亡。開戰短短几十天,雙方死傷各3萬多人。

西班牙內戰進而影響到世界,國際社會以支持還是反對法西斯主義為界也開始劃分為兩大陣營。

第二件:納粹德國意欲稱霸歐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成為戰敗國,伴隨而來的是《凡爾賽條約》的出台。按照《條約》規定,德國為維持國內秩序,只允許有一支人數不超過10萬人長期服役的專業軍隊,並不能以此為基礎增加後備人員。每年在限額內補充的新兵不再受軍事訓練;任何軍事飛機都在禁止之列。海軍只限定在幾艘1萬噸以下的艦隻之內。但是,這些對德國的約束性規定並沒有真正得到執行。尤其是希特勒上台以後,狹隘的民族復仇心理把日耳曼民族引向災難的歧途。到1936年,也就是希特勒執政的第3年,用以約束德國的《凡爾賽條約》便成為一紙空文。

希特勒首先挑戰萊茵地區為非軍事化地區的規定。1936年3月6日,德軍閃電般進入萊茵河地區。這一軍事行動,顯然違反了《凡爾賽條約》中關於「德國不得在萊茵河西岸或50公里內的東岸設防。在這個地帶內,德國也不得有任何軍事力量,不得在任何時間進行軍事演習,或保持供軍事動員之用的任何設備。」如果違反了這一限制,那麼按照《凡爾賽條約》,「被侵犯的締約國可以因為他國在非軍事地帶內集結軍隊而要求立即採取行動」 。

對希特勒挑釁且侵犯法國利益的冒險行動,由薩羅任總理、弗朗丹任外長的法國政府,立即求助所有盟國和國際聯盟。只有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表示支持,而英國卻違心地接受了希特勒所造成的既成事實,還表示將在重建中給德國提供幫助。在依靠聯盟無望的情況下,法國又考慮實行全民總動員,最終卻沒有實行。戰後解密的情報發現,如果法國真的投人近100個師的法國陸軍,德國參謀部肯定會迫使希特勒撤退進駐的軍隊。即使沒有其他的援助,單以法國一國之力,也可以把德軍逐出萊茵河。而法國遲遲不動,就永遠喪失了本來不必經過大戰就可以阻止希特勒野心的最後機會。

接著,希特勒又挑戰禁止德國軍事武裝的規定。10月3日,德國下水了一艘3.5萬噸的戰列巡洋艦,其噸位遠遠超過了《凡爾賽條約》所限定的1萬噸;16天後,希特勒授命戈林執行一項4年計畫,其目標在於,使德國徹底擺脫對外國進口原料的依賴。這一計畫理論上將使德國從1941年起,獲得發動戰爭的更大能量。11月,德國單方面廢除了《凡爾賽條約》中對流經德國的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奧得河和尼耶曼河等5條河流採取國際管制的規定。法國希望《凡爾賽條約》締約國進行集體抗議,但抗議還是胎死腹中。

希特勒還在德國國內強化納粹的統治基礎,為戰爭進行物質和精神準備。他強制德國青少年必須加人希特勒青年團,並進行納粹思想的灌輸,這使得基督教青年團不僅喪失了群眾基礎,還使千百年幾乎一直佔據著德國人生活中心的基督教信仰被納粹精神崇拜所取代。他要求德國少年至18歲要在自願的基礎上參加衝鋒隊2年;每個年滿20歲的男性青年,必須參加勞動營為國家服務6個月,使他們通過修築道路、建造軍營,從身體素質上具備服兵役的體格要求。在希特勒看來,德國應成為世界法西斯主義和在各方面與「布爾什維克主義、社會主義和猶太人」相抗爭的保守者的中堅。因而,9月召開的每年一度的納粹黨大會,主題即為發動一場反「世界布爾什維克主義危機」的聖戰。

希特勒的反社會主義聖戰,終於找到了同盟者。在亞洲,它與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雙方同意聯合起來追求反共產主義的「共同目標」。在歐洲,它承認以布爾戈斯和佛朗哥為首的西班牙反政府組織政務會為西班牙的合法政府,並援助佛氏從飛機到軍需品乃至直接派出成批軍事人員,幫助西班牙叛軍作戰。

德國人在不長的時間內,重新武裝起來,且不放一槍一炮,就使整個歐洲的凡爾賽體系崩潰瓦解,令德國境外的人們感到格外恐懼,這在美國羅斯福政府看來是不可容忍也是不能忽視的。羅斯福總統授權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在德國納粹黨召開全國大會之際,公開提出嚴重警告:「目前,爆發一場全面戰爭將導致無法控制的暴力,這種暴力很容易導致現代政治理念及其成就的毀滅,並有可能真正地粉碎我們的文明。」 事後證明,美國的警告並沒有起到阻止德國擴張野心的作用。

第三件:義大利完成吞併阿比西尼亞。

義大利染指位於北非的阿比西尼亞,並非只是單純的領土擴張慾望的驅使,而是墨索里尼建立獨裁統治的政治需要。19世紀末,「義大利在阿杜瓦所受到的戰敗恥辱,以及那裡一支意國軍隊不但遭受殲滅或俘虜,而且很丟臉地被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引起全世界的訕笑,使所有的義大利人莫不痛在心上。他們曾經看到英國人在經過若干年後,如何洗雪在喀土穆和馬祖巴的戰敗之辱。在義大利,報阿杜瓦戰敗之仇,就像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一樣,令人顯得揚眉吐氣。墨索里尼想不冒很大危險,不費重大代價,輕易地鞏固他本人的權力,或者正如他所認為的那樣,提高義大利在歐洲的威勢,這似乎只有洗雪幾十年前所蒙受的污辱,並且把阿比西尼亞併入最近建成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