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平津戰役不久,綏遠問題也以和平方式獲得解決;4月24日,閻錫山固守的太原也獲得解放。自此以後,東北、華北、中原、華東已經連成一片,成為廣大的後方,為解放軍渡江南進、掃清蔣軍殘餘,創造了決定性的條件,也為贏得全國範圍的徹底勝利奠定了鞏固的基礎。

12月15日密雲攻堅戰第一一五師(屬第十三軍)

12月7日沙嶺子追殲戰第二七一師(屬第一○一軍)

12月10日至11日康莊懷來追殲戰第二十二師,延緩一○九師(屬第十六軍);第一○四軍第二五○師,第二六九師

12月22日新保安攻堅戰第三十五軍第一○一師,第二六七師

12月24日張家口圍殲戰第十一兵團

第一○五軍:第二一○師,第二五一師,第二五九師,第三一○師,第二五八師(屬一○四軍),騎兵第五旅,騎兵第十一旅

1月15日天津攻堅戰 天津警備司令部:

第六十二軍:第六十七師,第一五一師,第三一七師(新建)

第八十六軍:第二十六師,第二八四師,第二九三師

第四十三師(屬第九十四軍),第一八四師(原屬第六十軍)

第三○五師(新建),第三二六師(新建),第三三三師(新建)

12月22日——1月31日北平和平改編:第四兵團 第九兵團

第十三軍:第四師,第八十九師,第二九七師,第二九九師

第九十二軍:第二十一師,第五十六師,第一四二師

第三十一軍:第二○五師

第十六軍:第二十二師(重建),第九十四師,第一○九師(重建)

第三十五軍:(重建)第一○一師,(重建)第二六二師,第二六七師(重建)

第九十四軍:第五師,第一二一師

第一○一軍:第二七二師,第二七三師,第二七一師(重建)

第一○四軍(重建):第二五○師(重建)第二六九師(重建)第三○九師(重建)第三一一師(新建)

騎兵第四師

第一五七師:(屬第六十二軍)

合計:殲滅1個兵團部、1個警備司令部、5個軍部、26個師;和平改編1個「剿匪」總部、2個兵團部、8個軍部、25個師。

附註:

[1]第三三三師在楊村被殲2個團,在天津被殲1個團,均計入天津戰鬥。

[2]「剿總」直屬的特種部隊和非正規軍均未統計在內。

殲滅、和平改編國民黨軍52.1萬人。其中:俘虜232510人,斃傷29790人,投誠8700人,北平和平改編25萬人。

解放軍共損失3.9444萬人。其中:陣亡7030人,負傷31478人,失蹤936人。

國民黨軍 解放軍

人員損失 521000人 39444人

對比

13.2∶1

姓名 年齡

籍貫

入伍時間 入黨時間 部別

職務

犧牲時間 犧牲地點

李輝 39 江西省宜春市 1930

1930

四野 四十軍一二四師政委

1948.12 河北遵化

胡寅 37 山東省壽光市 1937.6 1932

四野 四十二軍一二四師政治部主任

1948.12 河北遵化

張同新 28 山東省淄博市 1938年春 1938.12 四野 四十二軍一二四師三七○團政委

1948.12 北平丰台

長征 32 安徽省泗縣

1938.4 1938.7 四野 四十五軍一三三師三九八團主任

1949.1

天津

陳仲凱 33 湖北省英山縣 1930

1931

四野 四十九軍一三九師四一五團副團長 1949.1

天津

蘭芹 31 四川省儀隴縣 1933

1936

四野 四十九軍一三九師四一七團副團長 1949.1

天津

王谷 32 河北省曲陽縣 1937.7 1937

四野 四十七軍一六○師作戰科科長

1949.1

天津

吳志玉 38 安徽省六安縣 1929

1935

四野 四十七軍一六○師四七八團團長

1949.1

天津

紀雲悌 27 河北省滄縣

1938

1939

四野 司令部通信科科長

1949.1

天津

范魯 29 河北省永年縣 1936.2 1937.4 四野 三十八軍司令部偵察科科長

1949.1

天津

李躍德 29 山東省沂水縣 1938.2 1939.1 四野 三十八軍一一四師三四○團參謀長 1949.1

天津

王甫連 33 江西省瑞金市 1932.5 1932.2 四野 三十九軍司令部通信科科長

1949.1

天津

陳中義 36 河南省璜舊縣 1931.11 1935.4 四野 三十九軍一一五師供給部部長

1949.1(病故)天津

李惠民 29 河南省內黃縣 1938.8 1938.12 四野 三十九軍一一七師三五○團參謀長 1949.1

天津

杜存典 26 河北省平山縣 1938

1940

四野 三十九軍一一七師三五一團團長

1949.1

天津

馬克正 29 安徽省懷遠縣 1937

1936

四野 三十九軍一五二師四五四團副團長 1949.1

天津

一些專家學者從各個方面曾總結平津戰役取得偉大勝利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

1、決策正確,指揮高超,將「驚弓之鳥」變為「籠中之鳥」

戰略決戰是決定兩軍勝負的關鍵。在一般情況下,處於劣勢的一方,力避決戰。蔣介石、傅作義也確曾有放棄平津南撤西退的打算,但他們錯誤地估計了東北野戰軍入關的時間,認為華北野戰兵團無力發起大的攻勢,擺出暫時固守平津的陣勢。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抓住敵人慾守想逃,想逃未逃的時機,提前發起戰役,迫使敵軍在極為不利的態勢下應戰。當東北野戰軍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平津地區時,就打亂了蔣傅的部署,使其陷入欲逃無路,欲守不能的困境。實踐證明,提前發起平津戰役的決策,是實現就地全殲傅作義集團的首要因素。

戰略決戰階段,鬥爭最激烈,情況複雜多變,在指揮上也是最不容易的時候。平津戰役指揮上,最困難的是把「驚弓之鳥」變為「籠中之鳥」。毛澤東利用蔣、傅之間的矛盾,從「西線開刀」,切斷平張路,抓住傅系,拖住蔣系;接著,又以「圍而不打」,「隔而不圍」的戰法,將敵軍分割包圍於幾個孤立城鎮,然後集中優勢兵力逐次殲滅。其指揮藝術之高超,達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

毛澤東以其非凡的膽略,嫻熟的指揮藝術,自始至終駕馭著戰役的發展。他殫精竭慮,傾注了巨大精力,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下發的180餘份電報中,由他新起草的即達130份之多。他多謀善斷,既指揮自己的軍隊,又調動了敵人,使人民解放軍處處主動,著著勝利。這除了他的天才條件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外,更重要的是有實事求是、善於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毛澤東作出重大決策時,總是與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領導人反覆磋商。他注意及時通報情況,徵詢下面的意見,而前線指揮員也能積極提出建議,使確定的方針原則更加符合實際。毛澤東高超的指揮藝術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戰略決戰思想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同創造的寶貴財富。

2、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相結合,不戰而解放北平

北平的和平解放,是人民解放軍運用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相結合的原則,通過談判取得的偉大勝利。這正如《孫子兵法》所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平津戰役以軍事打擊為主,輔之以政治爭取。因為開始傅作義雖有和平談判的意向,但他總想保存實力,不給於軍事打擊,就不能使其真正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