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運籌華北

1948年深秋,是中國人民苦盡甘來、大獲豐收的黃金時節。11月2日,遼瀋戰役勝利結束。11月下旬,中原黃伯韜兵團已被殲滅,淮海戰役正進入第二階段。華北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陷入華北解放軍和東北野戰軍的夾擊之下,成了驚弓之鳥,處在舉棋不定的十字路口。發起平津戰役的條件業已成熟,華北戰略決戰的局面開始出現。

實際上,早在遼瀋戰役之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領袖們就開始了對華北的運籌。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北平、天津等城市及華北的農村,相繼建立了黨組織,多次發動和領導了工人、學生運動和農民暴動。

抗日戰爭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華北敵後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軍在美國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下,搶佔了北平、天津等大中城市和交通幹線,並向解放區大舉進犯。華北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給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保衛了解放區。

1946年10月11日,綏遠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部,侵佔察哈爾省省會、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國民黨政府欣喜若狂,認為「共軍已經全面崩潰」,並單方面宣布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傅作義也沖昏了頭腦,公開致電毛澤東,說什麼共產黨、解放軍是「武力倡亂,分裂割據,必遭毀滅」。毛澤東當即指出:蔣傅軍隊佔領張家口,「無論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只是吞下了一顆炸彈」,並預言在不久的將來,「戰局將發生根本變化,解放區軍民將轉入全面反攻,收復一切失地,取得最後勝利」。

華北軍民遵照毛澤東提出的作戰方針,1947年上半年,先後發起了豫北、晉南攻勢和正太、清滄、保北等戰役,殲滅大量敵軍,擴大了解放區。1947年10月,又發起清風店戰役,殲滅國民黨軍第三軍主力。從此,華北戰局也像全國各戰場一樣,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又一舉攻克華北重鎮石家莊,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解放區聯成一片。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土地會議,10月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華北解放區廣大農村經過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極大地激發了翻身農民發展生產、參軍參戰的熱情,為解放華北奠定了政治和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國民黨政府橫徵暴斂,濫發貨幣,其統治區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北平、天津等城市在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下,爆發了大規模的反飢餓、反內戰群眾運動,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戰爭。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將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個戰略區及其領導機構合併,成立中共中央華北局,劉少奇兼第一書記,薄一波、聶榮臻分任第二、第三書記;成立華北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成立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9月,正式成立華北人民政府,董必武任主席。這時,華北野戰部隊已發展到3個兵團,11個步兵縱隊,33個旅(包括兩個炮兵旅),連同地方部隊總計46萬餘人。

此時,華北國民黨軍已被孤立於北寧路的山海關、唐山、天津、北平,平綏路的張家口、大同、歸綏(今呼和浩特)以及承德、保定、太原等點線上。這種局面,對東北野戰軍入關,會同華北野戰部隊對國民黨軍實施分割、包圍、殲滅極為有利。

消滅了東北衛立煌集團,解決華北國民黨軍的問題也就提前成了毛澤東考慮的中心問題。

解決華北,主要就是消滅國民黨軍的兩個戰略集團,一個是傅作義集團,另一個就是閻錫山集團,解放北平、天津和太原等城市。毛澤東原來預想是,先閻後傅(先打閻錫山後打傅作義),即先取歸綏,繼取太原,消滅閻錫山集團,在綏遠、山西解放以後,集中華北人民解放軍和東北野戰軍主力,奪取北平、天津,消滅傅作義集團。

為此,毛澤東決定在華北打3個戰役。

1948年秋天,命令楊成武以華北第三兵團為主力組成西進兵團,配合東北野戰軍消滅衛立煌集團,牽制傅作義集團不得出關東援,向綏遠進軍,解放了察哈爾和綏遠的大片地區,兵臨歸綏城下。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部署太原作戰,命令徐向前、周士第的華北第一兵團於10月5日發起太原戰役,「爭取於12月15日以前攻克太原」。

第三個戰役就是平津戰役了。按照這一部署,在遼瀋戰役結束前兩天,毛澤東在給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電報中,要求東北野戰軍除派先譴兵團兩個縱隊即行南下,進至薊縣、遵化地區休整待機外,「其餘在沈(陽)營(口)線戰鬥結束後,應休整一個月左右,約於12月上旬或中旬開始出動,攻擊平津一帶」。

1948年11月6日,中原、華東兩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7日,毛澤東根據各方面的情報,判斷傅作義集團有可能採取三項方針:固守平津;放棄平津,傅作義嫡系部隊撤回綏遠,蔣介石嫡系部隊撤至南京一帶;放棄平津,蔣介石和傅作義的部隊都向南撤。毛澤東考慮,如果傅作義採取固守平津的方針對我是有利的;如果採取撤退的方針,對我是利害各半,我雖可不戰而得平津,但對今後作戰不利,因為平津敵人保存了下來,以後還得打。這樣,毛澤東就把指揮重心放到防止敵人撤退上,並開始考慮改變原定計畫,適時發起平津戰役問題。

通過權衡利弊,毛澤東提出了「抑留傅匪於(北)平、(天)津、張(家口)、保(定)地區,以待我東北主力入關,協同華北力量,徹底殲滅該敵」的總方針,並著重強調「尤重在抑留傅敵於北平、張家口、天津、保定地區不使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逃跑」。

為了抑留傅作義集團於平津地區,毛澤東開始考慮華北第三兵團撤圍歸綏,首先集中華北第一、第二、第三兵團迅速攻取太原。

對於攻太原,徐向前(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周士第曾於11月8日在給中共中央軍委的電報中提出增加兵力的建議。

毛澤東接到徐向前、周士第建議增兵太原的電報後,認真地分析了華北戰場形勢,反覆考慮了華北3個兵團的使用問題,認為:「華北局勢在我軍勝利影響下,傅作義正徘徊於平、張、津、保之間,對堅守平津或西退綏包,尚似未下最後決心。但我如攻打歸綏,有促使傅作義集團其嫡系3個軍及騎兵三四個旅提早西退可能,而我楊(成武)李(井泉)兵團因無打援把握,亦有被迫撤圍南退可能。閻(錫山)匪則因空運未斷,陣地堅固,我攻城兵力尚非優勢,仍在負隅掙扎,企圖在曠日持久中,增大我之消耗。」若要打破僵局,唯有增加太原前線的兵力。這樣,「可助徐、周攻下太原,並使徐、周早日南下接替劉(伯承)鄧(小平)在中原的任務,以利劉、鄧率部渡江」。

毛澤東還估計,由於太原是閻錫山的勢力範圍,在我攻太原時,傅作義按兵不動」,也有可能乘我華北第二兵團西出太原、平保線兵力較空虛之際,「再度進擾石家莊」。果真如此,則對我攻克太原並抑留傅作義集團於平、津、張、保地區是有利的。

然而,林彪、羅榮桓、劉亞樓根據毛澤東抑留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就地殲滅的總意圖,對增兵太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停止攻擊歸綏是抑留傅作義集團的一個重大步驟,但僅此還不夠。11月15日,他們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建議「暫不攻太原」。

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這一建議立即為毛澤東所採納。11月16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了給太原前線的徐向前、周士第的電報,徵詢推遲攻擊太原的意見:

徐周:

估計到太原攻克過早,有使傅作義感到孤立,自動放棄(北)平、(天)津、張(家口)、唐(山)南撤,或分別向西、向南撤退,增加爾後殲滅的困難,請你們考慮下列方針是否可行:(一)再打一二個星期,將外圍要點攻佔若干並確實控制機場,即停止攻擊,進行政治攻勢。部隊固守已得陣地,就地休整。待明年一月上旬東北我軍入關攻擊平、津時,你們再攻太原。(二)如果採取此項方針,楊(得志)羅(瑞卿)耿(飈)部即在阜平休整,暫不西進。如何,盼復。

軍委

16日5時

第二天,徐向前、周士第複電中共中央軍委,表示完全同意暫不攻太原的方針。華北第二兵團「即在阜平待命,並準備隨時向張家口附近出動,協同楊(成武)李(井泉)李(天煥)阻止敵人逃跑」。

傅作義,字宜生。1895年6月27日出生於山西省榮河縣(今臨猗縣)安昌村。1908年,13歲的傅作義到運城河東中學堂學習。課餘喜讀《三國演義》、《說岳全傳》、《水滸》等古典小說,並喜歡模仿書中一些人物。1910年,他看到人民受人魚肉,中華民族瀕臨滅亡,決心棄文學武。當時,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推翻清朝、振興中華的革命浪潮,鼓舞著每一個熱血沸騰的青年。傅作義離別家鄉,毅然來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