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解放長春

10月15日,東北我軍攻克錦州,給長春國民黨守軍以很大震動。10月17日,長春守敵第一兵團副司令官兼六十軍軍長曾澤生率部起義;10月19日,長春守敵新七軍軍長李鴻率部投降。21日鄭洞國率所屬部隊放下武器。長春遂告和平解放。

長春處於東北腹地,松遼平原東南部,南依石碑嶺,東濱伊通河,解放戰爭時期,市區面積約700平方公里,居民約40萬。中長路縱貫市區南北,長圖路、長白路橫穿市區東西,是東北境內重要的交通樞紐。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了東北,將長春改稱「新京」,作為偽滿洲國的「都城」,即成為全東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解放戰爭時期,長春是國共雙方爭奪的戰略要衝。

我對中長路上敵之死城長春密集布防,實行久困重圍,使敵陷入絕境。這是1948年6月,我圍困長春的部隊渡過遼河,逼近長春

1948年3月,東北野戰軍冬季攻勢結束後,遂決定以十二縱三十四、三十五師,六縱十八師以及獨立六師、七、八、九、十師共5個獨立師和1個炮團為圍城部隊,組建了以肖勁光為司令員、肖華為政委的圍城指揮所。東北局和東北軍區領導即發布命令:「為完成攻擊長春的戰略任務,決定對長春守敵進行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的圍困。總的任務是:斷絕敵人糧柴,禁止行人進出,控制機場,不使敵人空運,擾亂敵機空投,並積極殲滅出擾敵人,尋找敵之弱點,逐步壓縮敵人,完成攻城戰場之各項準備。」(《肖勁光回憶錄》,第384頁)為指揮及時、方便,以長春東北的伊通河及長春西南的孟家屯火車站為分界線,將圍城部隊分為東西兩個地區隊,東地區隊受圍城指揮所直接指揮,西地區隊受十二縱首長直接指揮。6月25日,我圍城部隊開始了對長春守敵實施「久困長圍」的鬥爭過程。

歷史常常有某種巧合,這種巧合更增添了歷史的傳奇色彩。肖勁光領導的長春圍城指揮所於9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這樣,肖勁光的職務便是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而肖勁光率領部隊所包圍的長春守敵統帥鄭洞國,則是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這就形成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對峙於長春城下的,分別是國共兩黨東北戰場的副帥;各自所統帥的部隊,都稱為第一兵團;在兵力上,都號稱10萬。

解放戰爭時期的肖勁光

肖勁光(1903-1989),湖南長沙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冬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六師黨代表,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再次赴蘇,入列寧格勒軍政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後任中央軍事學校校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政委。1933年曾被王明為首的「左」傾黨中央的排擠打擊,受到錯誤處理,遵義會議後糾正了對他的錯誤處理。抵達陝北後,任陝甘寧省軍事部長兼紅二十九軍軍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主任、留守兵團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去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南滿軍區司令員,東北軍區副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十二兵團司令員、政委。東北解放後,率部入關參加平津戰役,後南下參加渡江戰役。解放武漢、長沙後,兼任湖南省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奉命組建人民解放軍海軍領導機關,任海軍司令員兼第一海軍學校校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軍委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87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鄭洞國(1903-1991),湖南石門人,國民黨陸軍中將。1924年入黃埔軍校學習;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黨軍教導二團三營黨代表;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第八團第一營營長,參加北伐。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黨五十二軍二師師長,參加著名的台兒庄戰役;1939年,任國民黨五軍副軍長兼一師師長,參加崑崙關戰役,後升任第八軍軍長;1943年起,任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新一軍軍長,後任第三方面軍副司令長官。1946年,調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參加蔣介石發動的內戰;1947年任國民黨東北行營副主任;1948年任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1948年10月在長春戰役中向人民解放軍投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水利部參事,國防委員會委員,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

從肖勁光和鄭洞國的簡歷看,兩位都是湖南人,且同年同月生,肖勁光僅年長10天。兩位都參加過國民革命軍,參加過北伐,在蔣介石背叛革命後才分道揚鑣。21年後在長春城下各統兵10萬,決一雌雄。

不過,此時肖勁光與鄭洞國所處的戰略地位不同。鄭洞國是求生,力求固守或突圍;而肖勁光則是「瓮中捉鱉」,不斷緊縮包圍圈,置鄭洞國於死地而後快!雙方圍繞著軍事、經濟、政治,展開了殊死的鬥爭。

從1948年6月25日起,解放軍對長春正式實行長圍久困,採取軍事包圍、政治攻勢與經濟封鎖三結合的辦法。10萬大軍在長春城外方圓25公里的地面上,形成一個封鎖區。

在解放軍強大政治攻勢和優待政策的感召下,長春守軍由土雜部隊到正規軍,由非嫡繫到嫡系部隊,由士兵到官佐,由徒手到攜械,整班整排整連地出城投誠。據不完全統計,從6月25日到9月底,圍城部隊共接收投誠官兵1.35萬餘人,約佔長春守軍總人數的七分之一。其中新七軍3700餘人,第六十軍3800餘人,土雜部隊6200餘人。

蔣介石在葫蘆島痛罵了闕漢騫等將領一頓後,又匆匆忙忙於10月15日經瀋陽飛臨長春上空,準備通知困守在這座孤城中的鄭洞國趕快率部突圍。

飛機在長春上空緩緩盤旋著,蔣介石憑窗向下觀看,只見解放軍修築的圍城工事一圈又一圈,縱橫交錯,把長春城圍得水泄不通;城內死氣沉沉,猶如一座沒有人煙的空城。蔣介石長長嘆了口氣,命人給長春城內的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發去了一封代電手令,內云:

長春鄭副總司令洞國,並轉曾軍長澤生、李軍長鴻:酉灰(10月10日)手令計達,現匪各縱隊均被我吸引於遼西方面。該部應遵令即刻開始行動。現機、油兩缺,爾後即令守軍全成餓莩,亦無再有轉進之機會。如再遲延,坐失機宜,致陷全般戰局於不利,該副總司令、軍長等,即以違抗命令論罪,應受最嚴厲之軍法制裁。中正刪(15)日已來瀋陽指揮,希知照。中正手啟10月15日巳時。

隨手令一起投下的還有蔣介石給鄭洞國的一封親筆信,內容與電令大致相同,只不過語氣要稍緩和一些。蔣介石在信中告訴鄭洞國,他已命令整編第二○七師前往清原接應從長春突圍出來的部隊,他本人將在瀋陽停留3天,等待鄭洞國率部突圍出來。

鄭洞國看完電令和信件之後,仰天長嘆一聲,說道:「早知現在,何必當初!」

當初,東北野戰軍攻佔四平後,衛立煌為避免永吉等地的部隊被解放軍一小塊一小塊全部吃光,下令把駐守在永吉的第六十軍撤退到長春。鄭洞國對此曾提出過異議,他認為長春距離瀋陽、錦州的主力部隊太遠,被吃掉的可能性極大。與其將來被解放軍殲滅,還不如主動放棄長春,把長春的部隊集中到瀋陽和錦州之間,這樣尚能戰、能守、能退,還可以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

衛立煌也贊同鄭洞國的意見,但他不敢自做主張放棄長春,便請示蔣介石。蔣介石一方面顧忌放棄長春將會在國際上造成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又認為固守長春,還可以吸引解放軍一部分兵力,以減輕對瀋陽、錦州的壓力。況且從長遠看,今天放棄容易,將來要佔領就困難了,所以他堅決反對放棄長春。

由於蔣介石拒不聽從鄭洞國等人的意見,長春的10萬國民黨軍失去了最後一次安全撤退的機會。而且,陰錯陽差,偏偏鄭洞國又被委派為長春的最高指揮官,這確實出乎鄭洞國的意料,也是他所不情願的。鄭洞國後來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

在我來長春之前,許多朋友曾勸我不要接受這個危險的任務。還有人建議繼續由梁華盛負責,或與錦州的范漢傑對調。我也曾把這些意見和衛立煌談過。衛認為,梁華盛和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不睦,不適指揮作戰,范漢傑情況不熟,只有我比較合適。後來我又想:長春固然危險,瀋陽、錦州同樣危險。實際上整個國民黨政權都在危險之中。作為軍人,還能怕危險么?我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在困難的時候,我不負責叫誰負責?一種「臨危受命,義不容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思想支配著我。另一方面,我也有所打算,我認為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